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中美关系三十年:过去、现在、未来”纪念中美建交三十周年国际研讨会部分辑锦(续)

已有 6860 次阅读 2008-12-16 22:43 |个人分类:摄影图片集锦(08A)|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研讨会, 中美建交

“中美关系三十年:过去、现在、未来”纪念中美建交三十周年国际研讨会部分辑锦()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1216日发布

 

30年前的今天(美国东部时间,北京时间为16日)中美两国的建交公报在美中两国同时发表, 决定自19791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为了纪念中美建交三十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主办,美中基金会协办,“中美关系三十年:过去、现在、未来”纪念中美建交三十周年国际研讨会1215-16日中国社科院社科会堂举行。

 

15日一天的会议后,16日上午900-1045分为第四节,1990年代的中美关系:合作与分歧()社科院美国所所长胡国成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心伯教授、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中美关系研究所中心主任孙哲、前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发言, 蓝普顿、前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时殷弘评论,其后进行充分讨论。

 

1045-1215分为第五节,2000年以来的中美关系:“战略竞争者”、“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还是“建设性伙伴”?梅仁毅主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研究员、美国驻华大使馆代理政治处公使衔参赞黄浩(Benjamin  Moeling)、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陈晓东发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傅梦孜教授评论,其后进行充分讨论。

 

1345-1515分第六节:中美关系中的关键议题及其教训,前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主持,发言李侃如、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陈宝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查道炯教授发言,评论人为傅立民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其后进行充分讨论。

 

1535-1730分第七节:中美关系的未来,前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刘建飞教授、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耿、麦肯锡大中华区资深董事华强生(Janathan Woetzel)、美中政策基金会项目主任科琳·米利肯(Corinne Milliken)代表哈佛大学约瑟夫·奈宣读致研讨会的长信,评论人为蓝普顿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留学成研究员。其后进行充分讨论。

 

1730-1800分闭幕式,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杨扬主持,美中政策基金会总裁兼联席主席王冀、社科院美国所所长黄平发言。

 

在会上发言的除了会议的主办和办方代表外,多半是在这一领域有影响的智库圈人士或前任与现任外交官员,带有半官方浓厚色彩。有意思的是也许时间上的限制或者组织安排上临时调整,两整天的七个专题的研讨累计上百人次的发言、评论和参与讨论的,全部是持有署名的红牌代表,而来自全国各地及在京的参加中国美国学会年会和这次会议的持有黄牌未署名的会议代表无一人有机会在会上发言。会议成了红牌代表的对话会,而黄牌代表则成了名副其实专程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旁听者,而来自全国的黄牌代表的往返路费由与会者承担,会议食宿由美国所报销的,其旁听成本是很高的。其旁听成本是很高的。很遗憾未能听到这些黄牌代表的声音,而在这些代表中不乏真知灼见者。此外,有些红牌发言者的活动日程安排很紧,发了言就返回原地,没有与各类代表广泛交换意见的时间,会议原定邀请的某些美国代表和中方资深外交家也未能与会。不够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学习和了解的好机会,尤其是遇见了不少多年的老朋友,还有一些新的在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朋友。

 

下面是笔者在与会期间在座位上信手随拍的部分照片25幅。哈佛大学约瑟夫·奈的信件全文笔者全部现场摄像录音。因探望85岁高龄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邓蜀生编审,上午第一节的发言未能拍照。

1,袁鹏在会上发言

2,黄浩在会上发言

3,陈晓东在会上发言

4,傅梦孜在会上发言

5,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钱文荣研究员在发言

6,发言学者

7,图为李侃如在发言

8,图为孙哲在发言

9,图为丁幸豪教授在发言

10,图芮效俭在发言

11,图为梅仁毅在会上

12,图为陈宝森在发言

13,图为在傅立民在发言

14,图为金灿荣在发言

15,图为顾国良在发言

16,图为倪世雄在发言

17,图芮效俭在发言

18,图刘建飞在发言

19,图肖耿在发言

20,图芮效俭在发言

21,图为科琳·米利肯在宣读信

22,图为杨扬在发言

23,图为张之香在发言

24,图为李道豫在发言

25,图为王冀在发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51400.html

上一篇:“中美关系三十年:过去、现在、未来”纪念中美建交三十周年国际研讨会部分辑锦
下一篇:看望资深编审邓蜀生先生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7: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