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忆世纪学术老人何兹全先生二三事

已有 5602 次阅读 2011-2-17 10:02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何兹全先生, 世纪学术老人

忆世纪学术老人何兹全先生二三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217日发布

 

岁学术老人何兹全先生走了,虽然有些心理准备,但还是没有想到那么快就走了。今年元旦前夕院里举行迎新年聚餐会,我先去他家中看望,见屋里没有呼应,估计又是在262医院住院了。后来院里有老师告诉这次和往年冬季一样也是保护性住院,我想过年后再去看望他。前几天学友李沣来访,送来了他的新著《探寻寿光古国》,书的封面题字是何先生,何先生还为他写了序言,写的时间是20098月,我觉得那时先生的身体健康,思维清晰,虽坐轮椅但还喜爱活动,我对先生说“您健康长寿没有问题。”也乐呵呵含笑默认。而李沣告诉我,近来他身体恐怕不行,说前几天他去医院看望先生,已经没有什么精神了。我虽说不至于吧,但内心还是为先生担忧,想等到元宵节后去医院看望他,没想到先生已经在于前天晚上(2011215)离我们而去。心理极其懊悔。

 

百岁学术老人何兹全先生(191197日生)的离去对于北京师范大学来说,在学术发展史上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即20世纪90年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各系所的资深教授中硕果仅存的何兹全先生也走了。(已经先期离开我们的有陶大镛先生2010418日逝世、启功先生2005630日逝世、赵光贤(2003822日逝世)、钟敬文先生2002110日逝世、白寿彝先生2000321日逝世)何先生是这个时代的见证人之一。

 

何先生是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就读时的讲课老师,1955年何先生为我们讲授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段,他那时穿着西式夹克衫站在讲台上娓娓动听地讲授魏晋封建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1958年我毕业留系任教,有机会和先生在一个系里教学共事,从那时起我对先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当时系主任是白寿彝先生,他是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他和郭老师长对我戏称自己“多年的三副”(副系主任、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不过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顾全大局意识,有目共睹。

 

文革时期我一度和何先生、白寿彝先生和赵光贤先生在同一牛棚里劳动改造,那时他们是“资产阶级反动权威”,而我则是“修正主义苗子”,后来为“区别对待”我进了“学习班”,只是劳动照常,那时常在劳动场所照面,只见他低头不语,埋头干活,也生怕连累了我,其心情可想而知。

 

虽然我任教时的专业领域世界现代史和先生很不相同但是经常到他家走动,包括他已故的独子何芳川和和故的和何先生的夫人郭老师,我是他所住的小红楼(旧称)家中常客,几乎无话不谈。何芳川和郭老师的去世对他打击极大,几年过去,渐趋平稳,但是谈笑风生的场面几乎很少看到。先生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纪学术老人实在和充满爱心的老岳全天后的精心护理照料有关。

 

先生是我敬爱的老师,先生走去和他的亲人相会了,先生给我留下的种种印象难以忘怀。

2008-09年间我的博文记载了一些片断,目录如下:

*巧遇98岁高龄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黄安年的博客,200878(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623)

*教师节看望98岁何兹全老先生,黄安年的博客,2008910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457

*再次看望98岁高龄的何兹全先生,黄安年的博客,2009715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3693

*为即将99岁寿辰的何兹全先生照相,黄安年的博客,2009826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1579

*贺何兹全先生九九白寿,黄安年的博客,200993(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186)

*参加历史学院新年聚餐有感,黄安年的博客,20091225(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410)

 

附讣告

和简介:

*********************

讣 告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顾问,中国先秦史学会、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等学会顾问,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学术顾问,中华书局学术顾问,山东理工大学文化学院名誉院长、兼职教授何兹全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215 2017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101岁。

  何兹全先生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充满深厚感情。他以“爱国一书生”的高尚情怀,将学术抉择与时代命运紧密结合,关注思考与国家民族、社会历史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在长达八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何兹全先生潜心研究魏晋南北朝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文化史。他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治学严谨求实,既继承中国史学传统,又吸收西方史学方法,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和学术前沿,以科学的精神考察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探寻历史规律,造诣精深、成果丰硕,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何兹全先生爱生乐教,对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忱,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为方便社会各界朋友对何兹全先生的哀悼,特在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设立悼念灵堂,并定于221日(星期一)上午10 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何兹全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特此讣告。

  何兹全教授治丧委员会

                      2011216

  注:1.校内外各单位、个人送花圈和挽联者,请与历史学院办公室联系,电话58803060 58802915:传真:58803060

       2.校内参加告别仪式的师生员工请于2 21日上午810分在西门外乘车前往。

           http://www.bnu.edu.cn/gdtz/32676.htm

***********************

何兹全教授简历

 

 191197日(宣统三年七月十五)生,2011215日去世。高中在山东省立六中(今菏泽一中)学习。1935年在北平大学(今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后,去日本留学,翌年因病回国。曾师从傅斯年、陈寅恪。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会的专款资助,在中央大学历史系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并在该系讲授“中国通史”课。19411944年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编审。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7年赴美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并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资助,协助法兰西斯教授将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翻译为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后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

学术研究

  何兹全主要集中研究汉唐经济史、兵制史、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史几个方面。是国内最早倡导魏晋封建说的学者之一。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发表《魏晋时期庄园制的刍形》、《三国时期国家的三种领民》、《中古时期大族寺院领户研究》等论文,论述了魏晋南北朝封建依附关系的出现和盛行。以后,他又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汉魏之际社会经济的变化》等论文中比较系统地阐发了魏晋封建说的主张。

  此外,他的《中国中古时期佛教寺院》(1934)一文,在学术界颇有影响。80年代,他又发表《佛教经律中关于寺院财产的规定》和《佛教经律中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两文,把寺院经济的研究引向深入。他在兵制史研究方面,亦有创见,对世兵制、魏晋中军、孙吴兵制、十六国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诸问题,他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一书,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会及古代向中世纪演变的重要成果。全书分四部分,对西周封建说、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和亚细亚型东方社会说提出不同意见,并就“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同与异”发表独到见解。

  作为访问学者,他于19871988年去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讲学。

任职情况

  他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党员。秦汉史学会、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唐史学会和北京史学会的理事、副会长和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兼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东西方文化研究》主编。他发表的论文,一部分已收入《读史集》和《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

代表性论文

  《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中国经济》第2卷第9期,1934年。

  《魏晋时期庄园经济的雏形》,《食货》半月刊创刊号,193412月。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天津《益世报—食货周刊》,1937518日。

  《魏晋南朝的兵制》,《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19481月)。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6年第8期。

  《汉魏之际封建说》,《历史研究》,1979年第1期。

  《关于古代史的几个理论问题》,《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

代表性著作

  《魏晋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社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

祖籍

  我是山东菏泽县人。菏泽县现在改为菏泽市。何家是菏泽县的大户人家。

  家谱上说:何家是明朝洪武年间从 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好像最初先迁到河南考城,后来又迁到菏泽来鲁西一带的居民,很多是从山西洪洞迁来的。传说,迁人时候,明朝透露口风说,山西人要迁到山东去,只有洪洞县人不迁。于是大批百姓逃到洪洞去。官府又说,洪洞大也要迁只有老鸹窝(村名)的人不迁。于是大家又逃往老鸹窝。最后,就只迁了老鸹窝的人。山东西部很多人家说起老家,都说是山西洪洞县老鸹窝人。

  1970年左右,我下放临汾劳动两年,火车从老鸹窝大槐树旁经过,老鸹窝的大槐树老树已死,新树还在。我总要延颈向车窗外观望,好像看到大槐树,就像看到自己的老家一样。

根源

  明神宗万历年问,何家出了一位何尔健:官拜浙江湖广道监察御史、辽东巡按、大理寺丞。为人耿直敢言。神宗为了搜刮民财,填补他匮乏的财政收入,派太监到处采矿税,到辽东去的是太监高淮。何尔健适于此时巡按辽东,为了请求皇帝豁免矿税而申述辽东军民生活上的困苦,揭发高淮的胡作非为。他前后上了13个奏章,为辽东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军民请命。这些奏章在家族中保存下来,题名为“御珰疏稿”。何尔健不畏强梁,拼死为民请命的赤心肝胆,在当时就受到人民的敬爱,朝鲜到中国的使臣在辽东听到他的事迹,称他为“铁面御史”,朝鲜历史上都有记载。这部“御珰疏奏”是研究明朝末年辽东人民生活、官逼民反和女真人所由兴起的很有价值的史料。我和内人郭良玉女士曾加以整理和点校,1982年由河南中州出版社出版。

  何尔健的儿子何应瑞做过南台(在南京)工部尚书,明朝亡后,绝食而死,以效忠明朝。

  以后何家虽然没有出过大官、学者,但几百年来,一直是菏泽的大家族、书香人家、官宦门第。何家有祠堂,供奉祖先。在我的记忆里,祠堂大门朝南,大门对面是影壁墙。进大门,有个二门。大门、二门之间,有二三十米距离。西面是跨院,东面是一南北长条空地。大门三大间,两边各有两间配房。平时大门不开,西跨院的南头,有一对外的小门,到祠堂去都开这个小门。进二门,对面是大厅。这是祠堂的主房,有五大间,两旁厢房各三间或四间。族有族田,有族长,还有管族中公共财产和事务的人。各代都有排行的字。我只记得我这一代的上下是:恒、思、芳、淑、茂。我原有个名字叫何思九,字子全,后来嫌这名字不好听,废了,以字行,又改“子”为“兹”,成为现在的名字。

  在家族中,我的辈数很高。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一些族中老人们已经叫我爷爷、老爷爷(曾祖)了。现在家乡来人说,我已是族长。只是我这族长,已没有族长的威风。解放后或者可以说北伐以后,族权和皇权、神权一起被打倒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119884.htm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413694.html

上一篇:歌华天通苑宽带网络整体系统故障频发令人担忧
下一篇:小议科学统计
收藏 IP: 220.155.36.*|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