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吸取西方过度福利的教训

已有 4834 次阅读 2010-3-8 09:07 |个人分类:社会保障研究(07-11)|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教训, 西方过度福利

吸取西方过度福利的教训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38日发布

 

社会福利保障是现代化社会进程中的安全阀,也是财富再分配的重要杠杆。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保障的程度和覆盖面要和社会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生产率发展程度相适应,避免福利保障不力或过度的情况出现。西方国家目前的基本态势是社会福利保障过度带来的寅吃卯粮、财源短缺的困扰,而新兴市场经济的中国则是社会福利保障不足和覆盖面不够的问题。社会福利保障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社会福利保障面对的是全体居民而不像扶贫工程面向特殊群体。无论是危机时期还是经济增长快速时期,我们的福利保障规模必须适度,需要瞻前顾后,走一步看三步,如果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过度保障,那么到了经济低速发展时期,社会保障又难以收缩,则将造成社会保障的信任危机和支付危机甚至政治,这是许多西方国家目前面临困境和政府更迭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的希腊“破产”危机虽然不能断言西方资本福利主义的破产,但是说明过度保障再次面临危机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在社会保障扩张时期需要吸取这个教训。

 

***********************8

西方资本福利主义的破产

20100307 09:04: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美国《国际日报》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说,希腊“破产”危机是一个信号,它表明了资本福利主义的破产。西方的选举制度,使政治人物为讨好选民不断开竞选支票,国家福利只增不减。但如果工作伦理不是刻苦工作的话,就可能造成国家财政收支不平衡,只好举债。最终落入“破产”危机。

 

 32日,欧洲投资银行副总裁普鲁塔贺斯·萨克拉里斯在希腊首都雅典宣布,2010年欧洲投资银行将为希腊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2009年欧洲投资银行对希腊的贷款达到16亿欧元。新华社发(马里奥斯·罗洛斯摄)

文章摘编如下:

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即使希腊不会“破产”,但处于倒闭状态的希腊,将引发更多主权信用风险,有可能使欧洲债务危机演变为新一轮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再掀国际金融风暴。

深陷危机当中的希腊需要欧盟的拯救。但欧盟各国似乎对拯救希腊并不积极,德国甚至还说,不愿用本国纳税人的钱来救济希腊,原因是希腊人工作不刻苦,又要享受,用举债来过好日子,致使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过高,最终爆发了债务危机。

希腊可谓是资本福利主义的典型,一方面,希腊人享受上好的福利,一年领14个月工资,61岁可以退休,退休金在工资的九成以上。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又让民众可以阻绕希腊政府采取更严厉的紧缩政策,因此希腊政府不可能实现削减赤字的目标。

例如,当希腊政府提出冻结2010年公务员工资、提高消费税和延长退休年龄的紧缩政策,希腊的工会和部分党派立即表示强烈反对。在过去1个月里,希腊民众两次举行全国性大罢工。本月2日和3日希腊出租车司机再次罢工,街头小商 和报亭也在2日关门歇业,强烈反对政府实施更加严厉的紧缩政策。

面对希腊“破产”危机,希腊人表现得自相矛盾。例如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为帮助国家走出困境,58.7%的受访者表示支持采取更严厉的紧缩政策。但是超过86%的受访者反对缩减养老金以及取消第14个月工资。

资本主义的选举制度,使得政治人物为讨好选民,便不断开竞选支票,国家福利只增不减。但如果工作伦理不是刻苦工作的话,就可能造成国家财政收支的不平衡,只好举债。最终落入“破产”危机。

奉行资本福利主义的国家不只希腊一个。例如,俄罗斯也在步希腊的后尘,福利随着民选官员的更换而越来越多,当然福利增加是国富民强的结果,但选举制度可能使福利水平上涨超过国民收入的承受能力,最终引发债务危机,反而把国家带进危机处境。

因此。希腊“破产”危机是一个信号,它表明了资本福利主义的破产。(朱易)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3/07/content_13114222.htm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300858.html

上一篇:铁路民航交通专题目录(2007-2009年黄安年博客)
下一篇:妇女保幼儿保障是个永恒话题----妇女幼儿保障专题目录(2007-2009年黄安年博客)
收藏 IP: .*| 热度|

1 吕喆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