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从乐山市马边一所山区小学看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

已有 9644 次阅读 2009-12-16 09:42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育资源, 乐山市马边, 山区小学, 分配不公

从乐山市马边一所山区小学看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

 

黄安年文  许令仪供图,  黄安年的博客/20091216日发布

 

这里发布一组照片说的是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建设乡乐堂寺村高家林小学,小学教离县城大约15公里, 两位代课教师,五六十名学生,你不会想到许多学生居然是站着上课的! 学校每水、没电,教学设施简陋得令人震惊提起乐山我们想起了旅游胜地乐山大佛,这里离成都还不算太远,但是我们的教育资源分配实在是个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基础教育能叫做取得伟大成绩吗?我们的教育部工作难道没有问题吗?

 

照片的前19幅是许令仪老师传来的一位网友的作品,作者周忠民说:“这是我最近在四川省马边县一个山区村校(高家林小学)拍到的照片,心酸、无奈…… 不多评论了,大家看照片吧。”传来的照片使用的标题是《谁怜陋屋穷童泪 敢问帝阙公仆心》,其中后面有多幅是现代顶尖建筑物对比,这里略去了,笔者以为重点要说的是教育内部资源的分配严重不公。

20-24幅照片笔者是从http://www.freewings.cn/discuz!/thread-23183-1-1.html下载的。

 

下面的这篇报道也是笔者从网上下载的。

*******************************

贫困小学里站着上学的孩子:不知肯德基麦当劳是啥东西(2009-06-16 17:57:02)

 

同一片蓝天下,他们没有理由遭受贫穷的压迫;

同一片土地上,我们谁也没有理由熟视无睹

——题记

 

学生不认识校长 从未升过国旗 生红苕、马铃薯是午餐

贫困小学里站着上学的孩子:不知肯德基麦当劳是啥东西

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一个贫困小学孩子站着上课的情景刺痛了不少人的神经,当地教育局昨日表示,该校点已列入撤并计划

 

心酸、无奈、痛心:贫困小学里孩子们竟站着上学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连日来,一则名为《贫困小学里孩子们竟站着上学》的帖子在国内各大网站流传开来。马边彝族自治县一个山村里的孩子站着听课的场景,震撼着不少网友的心,大家纷纷跟帖发表感叹。

 原创作者周忠民在帖子中说:“这是我最近在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高家林小学拍到的照片,心酸、无奈……” 他将自己拍到的几十张照片传到了网上,很快被网友转载粘贴到国内各大论坛上。

心酸、无奈、痛心;质疑、谴责、同情……网友们在跟帖中表达了各式情感。

“心酸得很啊。当官的少喝瓶酒,少吃个龙虾,孩子们的课桌椅子都有了。”有网友则质疑“再苦不能苦孩子,看来只是说说而已”,“打死我都不相信这样的教育质量可以教出优秀的学生”。

615日,记者几经辗转联系上了发帖人及图片的拍摄者:民间助学志愿者周忠民先生。他告诉记者,发到网上的这组“令人心酸的图片”是他今年4月下旬到高家林小学调查时拍摄的,当时他还给孩子们带去了学习用品及礼物。周忠民说,早在20083月他就发现了高家林小学部分孩子因为没有板凳站着上课的现象,并将拍摄到的相关图片上传到了他的“若比邻相册”里。之后他将高家林小学列入助学计划中,并筹措到了资金打算重建校舍,但在活动场地的规模及当地村民是否参与自建等问题上没有谈妥使捐助计划告吹。

今年4月,周忠民再次到高家林小学时,发现孩子们站着上课的情况比一年前有所增加,“天天看着这些孩子站着上学难道当地相关部门就没有一点想法吗?”回来后,周忠明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发到了博客上,很快被众多网友转帖。“我并不想指责当地,我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当地部门的重视,只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坐着听老师讲课。”

周忠民告诉记者,多年来他参与多个助学团体做扶助贫困学生的工作,先后走访了十多个西部省份边远山区的3000多个贫困孩子的家庭和数百所山区学校,拍摄了上万张照片。截至目前,仅在马边他就筹资修建了40多所村校,全部投资额超过300万元。?

 

记者调查:山村孩子从未升过国旗 不知肯德基是啥东西

“一天下雨九天稀,大人穿胶鞋小孩穿筒靴”。由于连日来细雨绵绵,建设乡通往高家林小学的一条新铺好的5公里长的碎石公路全是稀泥,加之山高路陡,车辆无法正常行驶,昨日,记者在当地相关部门人员的带领下步行,翻山越岭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了高家林小学,孩子们正在上课,老远就传出了朗朗读书声。

高家林小学位于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建设乡乐堂寺村,离马边县城大约15公里,是建设乡光辉中心校的一个教学点。目前学校只有两个临聘教师,仅有的一二年级共有53名学生。

瘦弱的身躯!单薄的衣服!无助的眼神!破烂的教室!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一间不足60平米的土房,中间用砖头隔断成了一二年级的教室。没有围墙,一个土坝子就是操场,乱石林立,凹凸不平,没有任何体育设施。

与网上发的图片迥然不同的是,记者看到,两个班级的孩子都有了桌椅板凳,尽管教室中间还有一大滩因为房顶漏雨打湿的稀泥。

高家林小学的负责人、43岁的代课教师游小容向记者解释了“孩子们站着上课”的原因。她说,由于当地村民意识不高,经常会偷教室里的桌椅板凳,她上学期从乡中心校申领回的几十根新板凳都被偷光了,这学期光买教室门的锁都买了十把。为了防止被盗,她只好要求孩子们放学后各人将自己的板凳带回家,第二天又带到学校。4月份,志愿者周忠民老师到学校时由于天下雨,很多孩子第二天忘了带板凳到学校,所以出现了网上“孩子们站着上课”的图片。

 

据了解,由于学生家住得分散,有的学生每天要走两三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赶到学校,所以10多年来,高家林小学都是上午930分开始上课,下午1点放学,多年来,这里的孩子要么不吃午饭,要么就从家里带来生红苕和马铃薯。学校没水,孩子们实在口渴了,就到旁边村民家去喝几口冷水;没电,冬天冷得直打哆嗦也没法取暖;没有扩音设备和上下课铃声,看着时间到了,老师就安排课间休息;课程除了语文和数学,还有体育美术和音乐,但音乐课没有任何的教学仪器、体育课就只有一个篮球和5根跳绳,孩子们也从没见过水彩笔。

 

游小容说,她已经在这个小学代课12年了,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出门,花一元钱坐公交车到永乐溪大桥后下车步行3个小时左右到达学校,下午放学后回到家一般是5点过,还得帮着采茶干农活,每个月扣除保险等费用能够拿到370元工资。“我长期没吃午饭,都得了胃病了。”十多年来,学校没有旗杆,孩子们也从未升过国旗。游小容说:“我们还是教了他们唱国歌的,还有隐形的翅膀等歌曲。”

 

另一位代课老师、22岁的郭敏芝告诉记者,由于许多孩子家里太穷,大部分连马边县城都没有去过,当城里孩子吃着肯德基和麦当劳打电脑游戏时,这些山里的孩子听都没听说过,他们最香甜的零食就是玉米粑和烤红苕,经济条件好点的孩子家里可以吃上白米饭。二年级的李西儿和李阿林姐弟是孤儿,跟着奶奶生活,在家里顿顿都吃玉米粑,走出大山是孩子们最大的渴望。

 

建设乡光辉中心校校长任一红告诉记者,由于高家林小学离乡中心校比较偏远,作为行政人员,他一学期有时会去一两次,平时每个月会召集辖区内的村小和教学点负责人开会。昨日,当任一红到达学校时,孩子们并不认识这位校长。

“我的理想是当个解放军。”“为什么?”“当解放军,可以打坏人。”

  “我的理想是当个司机。”“为什么?”“可以开车走出大山啊,挣了钱可以在城里买房子。”面对记者的提问,这些一脸稚气的孩子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教育局:校点收缩? 高家林小学有望并入乡中心校

“门锁坏了即时修复,桌椅板凳如果遗失了及时向中心校汇报补领就是了。”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黎建勋昨日表示,下一步教育局将督促高家林小学及其余的村小加强管理,不会再出现让孩子们站着听课的情况了。

“考虑到生源和实际情况,高家林小学已纳入撤并计划。”昨日,教育局局长吴林章告诉记者,根据农村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初中生源有所提升的趋势,教育局结合小城镇建设、乡镇布局调整,按照“实事求是、相对集中、规模适度、提高效益”的原则,正在努力完善该县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校点布局调整规划,逐步解决城乡中小学布局不合理状况,初级中学保持基本稳定,加大小学校点收缩力度,力争将现有的183所小学调整到70所左右。吴林章说,高家林小学将按照规划逐步并入乡中心校,“我们正在建立合理、规范、科学的民族地区寄宿制校点布局网络,力争使全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并发挥最大效益。”

 “撤并后孩子们可以进入中心校就读,学校环境和条件都更好了,这是好事情。”在高兴的同时,游小容和郭敏芝也显露出担忧:“那样就意味着我们会失业,会离开这些孩子,真是舍不得啊!”

昨日下午5点,记者再次拨通志愿者周忠民的电话。“我很高兴,至少孩子们不用再站着上课了。”听记者讲述了学校的情况,周忠民在电话中说:“不管当地何时采取的补救措施,至少解决了孩子们的上课问题。这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本报记者 杨兴群 摄影报道

乐山新闻热线:1328144721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717050100doar.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278983.html

上一篇:保密电脑私事上网的祸害
下一篇:读Arthur Cecil Bining著《美国经济生活史》
收藏 IP: .*| 热度|

1 余坚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6: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