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波士顿地铁·唐人街·市容掠影

已有 12549 次阅读 2007-12-23 00:40 |个人分类:摄影图片集锦(F)

波士顿地铁·唐人街·市容掠影

 

黄安年文  发表:黄安年的博客/20071222日发布

 

下面一组图片12幅是为家人和由王之伦夫妇今年8月下旬在波士顿三日游中,由王之伦拍摄的录像中选用的,另外三张是从网上下载。

*******************************88

附网上三篇报道:

美国“最古老的城市”波士顿

www.XINHUANET.com  来源: 新华网

波士顿 (Boston) 位于美国东北部,是马萨诸塞州的首府,面积125平方公里,人口65万。它濒临浩瀚的大西洋,是优良的海港城市。它周围还有十多个市镇,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所在地剑桥市等,这些城镇的结合体被称为大波士顿区。

????波士顿已有36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美国“最古老的城市”。1620年,一批因受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经过长途而艰难的航行,来到马萨诸塞州附近拓居。其中有一支由约翰·温斯洛普率领的队伍在查尔斯河入海口的南部建立了定居点。因为他们中有许多人来自英国林肯郡的波士顿镇,所以便把他们的定居点用故乡的名字命名。1632年,波士顿成为马萨诸塞州的首府,由于该城连接各地的道路象车辐一样放射出去,于是还获得了“车毂之城" 的别称。18世纪中叶,波士顿一直是北美洲第一大城市。1773年,波士顿居民为反对英国政府征收高额茶叶税的茶叶政策,登上东印度公司的三条茶船,把价值1.8万英镑的茶叶倒入海中,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为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线。

波士顿唐人街入口处的牌楼

1775年4月18日,英国总督得知离波士顿不远的康科德藏有民兵的军火武器,于是派出士兵前往查缴没收。工兵保尔·瑞维尔得知消息后,星夜疾驰,通知各个村庄的民兵组织起来,迎击英军。英军和民兵在莱克星顿发生激战,英军尽管赶到康科德,夺取了部分武器,但损失惨重,被迫退回波士顿。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因此,在美国建国的历史进程中,波士顿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波士顿的教育事业在美国首屈一指。这里学府林立,被誉为世界科技教育与研究的重镇。1635年,当早期的拓荒者还在披荆斩棘时,北美最早的拉丁语学校便在此诞生。全市现有大专院校80多所,为全国各州之冠。著名学府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东北大学等,专业院校有波士顿音乐学校、马萨诸塞药学院等。另外,从事特殊教育的贺拉斯曼聋哑学校、马萨诸塞盲校也很有特色。各级政府每年都拨出大笔款项支援教育事业发展,反之,这些学校每年也给当地经济注入大量资金,吸引创办了许多企业。美国《财富》杂志曾将波士顿评为最佳国际商业环境、最利企业发展的城市之一。波士顿还有美国一流的美术馆、科学博物馆以及成立于1881年的波士顿交响乐团等。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4/17/content_367779.htm

***********************************8

 

波士顿地铁印象(图)

2007-02-27 13:41:15 MIT地铁站(蒋江敏/图文)

印象是零碎的,我们常常用零碎来细说一个完整的世界。印象是片断的,我们也喜欢用片断来解读一个历史的世界。印象是细小的,我们都在不经意间用细小来放大这个多彩的世界。每个城市都会有一两个零碎的片断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被称为“城市名片”。如果让我来给波士顿这个历史名城也选几张名片的话,我想,波士顿那又老又旧又响的地铁是一定要入选的!

地铁这种交通工具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里都存在着,但是波士顿的地铁,与广州的地铁不同,和香港的地铁也不同,与许多城市的地铁或者说跟你心目中的地铁都不同,没有一个城市的地铁是如此。

在波士顿坐地铁,你可以在古老的车厢里感受到现代都市的味道——坐地铁的人很现代,有许多青春时尚的现代男女,很漂亮地挤在地铁里,又很有礼貌。一旧一新的对比,在其他城市的地铁里是体验不到的。波士顿的地铁,是北美大陆地铁业的鼻祖,波士顿人的骄傲,它见证了波士顿的辉煌发展史,这饱经沧桑的铁轨不仅连着波士顿的过去,诉说着波士顿的现在,还将载着波士顿通向它的未来。

因此,地铁当选为波士顿的城市名片,应当受之无愧。

 

百年地铁四通八达

波士顿地铁的第一条线路于189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比1904年投入使用的纽约地铁还要早7年。“百年”相对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但相对于美国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这已经算得上是“考古”级啦。

地铁在英国称为tube,法国人叫metro,美国人则说subway,但在波士顿是以英文字母“T”字为代表的,据说是取 Transportation(交通运输)之意,地铁月票也叫

T Pass,不过要是你初到波士顿找地铁站就得注意了,街道上那大大的T字牌才是地铁站标志,而小一些的T字牌则是公交车标志。

波士顿地铁系统共有四条线,与广州的地铁线以数字顺序号来区别不同的是,它以颜色来划分,分别是红线、绿线、橙线和蓝线。其中绿线又有四条支线,统一从Lechmere站始发,到了市中心的Copley站后就按四个不同的方向再分成B线、C线、D线和E线,据说原本还有A线的,后因开辟路面道路而废除了。不同线路的列车就以不同的颜色来标识,倒也简单易认,乘客绝不会乘错车。这四条地铁线四通八达,它们在市中心(downtown)附近两两相交,交汇成一个巨型的“井”字,以方便乘客换乘,你要想去远离市区的罗根国际机场,也可以先乘蓝线再转乘免费接驳的银线大巴就能搞惦。要是想去波士顿市以外的镇区,你可以乘Commute Trail(城际火车)前往,而出城的火车站又与地铁站相通,真是方便极了。

波士顿,这个城市并不大,街道普遍狭窄,是美国有名的“Walking city”(可以步行的城市)。上下班时段塞车在美国是出了名的,市区住户很少有自备停车库,以至于“驾车者地狱”一说不径而走。因此不少波士顿人都不买汽车,而主要以地铁为基本的出行代步交通工具,我认识的几个从美国其他城市转来波士顿继续深造的中国留学生都把汽车卖掉了。

 

难以承受的历史之重

 

尽管年代久远,但今天波士顿的地铁系统仍然还在正常运转,许多陈旧的设施显然有点不能承受历史之重了。这与现代美国都市生活方式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地铁,就像个百年沧桑的老人,城市里生活的人就如同他怀抱的婴儿,这是波士顿地铁给我的一个最深印象。

波士顿的许多地铁站光线幽暗,墙壁与地面都是很旧很脏的样子,有的地方还有不少涂鸦,往顶上看更是挂满了黑黑的灰尘,一看就是很久都没维护清洁了;很多地铁站都建得不规则,什么样的奇形怪状都有;有些地铁站小得可怜,还有形形式式的水泥柱子,根本就没有什么采光一说,与我们国内宽大明亮的地铁站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更绝的是还有的站根本就没有售票处。

有一次,在绿线的Prudential站,当时我进入地铁站后三拐两转就直接下到了站台的轨道旁,咦,怎么会有不用买票的好事?正在纳闷时,列车过来了,可我面前的车厢门并没打开,原来需要从司机位旁的车门上车,司机在这里摇身一变又兼当起售票员了。幸亏这条线的乘客不是太多,绿线的列车一般都是只有两节车厢的,就像超大的公交车,我想要是换成广州地铁,还不早乱成团了。??

说到售票处,波士顿的地铁站基本上都没有自动售票机,全是人工操作(注),售票亭也是又旧又老的样子,大多数亭子的玻璃窗像上了岁数的妇人眼睛已变得“人老珠黄”,从外往里瞧是昏暗昏暗的,坐在里面卖票的职员又有许多是黑人,这样黑上加黑的让站在外边的人感觉里面的光线就更暗了。地铁票是像一分钱硬币样子的黄色钢蹦儿(token),往投票眼里塞一个入口处的铁栏就转一次,只有月票是刷卡的。不管地铁站是大是小,绝大多数都仅有一个售票亭。我就碰到过上下班高峰时段因为人太多,卖票的窗口排起了长龙,跑来帮忙的职员干脆就站到一个入口处,招呼那些有零钱的乘客直接把车资扔到投币箱里就可以进去了。偶然能在某个地铁站见到一台自动售票机,但经常出故障,所以售票员的工作量相当大,看得出来有时心情不是那么好,卖票给你时都是把找的钱和票一起丢给你的。

不过,2006年春节后我去红线的南站那里突然发现多了一排自动售票机了,但很多美国人都不会用,看到两个地铁公司的职员在忙着给他们“扫盲”呢,看来波士顿地铁也意识到要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啦。

在波士顿的地铁隧道里,你还可以依稀看到19世纪留下来的地铁隧道还很有点煤矿坑道的影子。那次我从所住的麻省理工学院搭地铁前往水族馆参观,要先搭乘红线到公园街站后转绿线再转蓝线,刚好是在那个交汇的“井”字段转了三条边。绿线列车在那里转了个差不多90度的急转弯,耳边传来刺耳的轮子与铁轨摩擦的声音的同时,人也感觉快被甩到另一边去了,正惊叹这轨道设计者的“见缝插针”功夫,突然我又看到古老的绿线轨道两旁居然都是些“露骨”的架构,还有些电线挂在上面,就像煤矿似的,本来地铁轨道都是黑黑的,可这段却偏有些昏暗的灯光让你一览无余。天啊,原来列车正在阴森恐怖中穿行!

波士顿地铁列车的车厢尽管都收拾得挺干净的,但也大多是很旧的款式,当然也是古典得可爱,一看就知道是使用了许多年的。车厢内座椅上的皮套不少已经裂开了口,随便找几条像电工胶布那样的东西贴补在上面就继续使用了,车厢内地板上的油漆很多都已脱落,有个别车厢门还不能完全打开,你得侧着身子才能进出。离站的列车需要位于列车中部的列车员把头伸出窗外左看看再右看看,确认所有乘客都上下完毕后再发出信号通知司机启动,不像香港、广州地铁那样是电子感应的车门。这道在每一个站都需重复的程序到了红线与绿线交汇的公园街站(Park Street)就更复杂了,在这个当年美国第一列地铁启程的首站,列车两边的车门会同时打开,所以列车员就得同时照顾四个方向。还有,可能是列车太过落后的原故,行驶时仍会发出轰隆轰隆的巨大无比的声响,尤其是进站时的声音就更大,你还在地面上就都能听得到。

 

波城的另类历史博物馆

 

波士顿地铁的百年沧桑还印记在它的建筑风格上,不少地铁站虽然很旧很老,但保留了许多当年的历史记载。

我住的地方离红线Kendall / MIT地铁站仅仅两分钟的步程,这个地铁站的外观就像一个小钟楼,所处的Kendall Square就是一个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城市中心广场,处于广场地下的地铁站内的墙上贴满了反映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黑白照片与资料,更特别的是还把MIT的发展史也都包括在内了,每次到那乘地铁都像参观一个另类的校史博物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a33c60100088c.html

**************************************

 

波士頓有著全美第一套地鐵系統,稱之為“T”,您可以在路上留意一個大大圓圓的標誌上面寫著“T”,那就是地鐵站了,但您別以為這和紐約的地鐵一樣快速喔,它可是像電車一樣有點兒小小慢吞吞唷,但由於波士頓幅員不大,著名景點都可以透過搭乘地鐵與步行來完成,這讓遊客們方便不少,所以如果您到波士頓來,別忘了穿一雙好走的鞋!

下面這張圖是波士頓地鐵的路線圖,地鐵的設計類似台北捷運屬於放射狀的,以市中心 down townGov't CenterPark Street﹞為中心,分為藍、橘、綠、紅四條線,綠線與紅線還有分支,往市中心方向稱為In Bound,反之為Out Bound,辨認十分容易。另外,紫色的路線是Commuter Rail,是通往波士頓以外較遠的城鎮之火車路線,它像台灣的火車一樣是有時刻表的;波士頓市區內停車不易,所以很多住在郊區的上班族都是將車停在火車站或地鐵起站之停車場,然後搭大眾交通工具到波士頓上班。

T”的收費除了某些較長的路線要加錢之外,有些路段上了地面後往 out bound 方向不用錢,但基本上都是美金1.25元﹝2004年價格﹞,您可以在地鐵站裡買代幣﹝token﹞,上車投現也成,“T”也有提供遊客使用的pass,有一日至幾天不同的價位。出發前先到 Massachusetts Bay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MBTA﹞的網站上研究一下吧!

http://www.odiestudio.com/sun/bostonright.htm

波士顿位于美国东北部,是马萨诸塞州的首府。波士顿已有36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美国“最古老的城市”。它濒临浩瀚的大西洋,是优良的海港城市。它周围还有十多个市镇,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所在地剑桥市等,这些城镇的结合体被称为大波士顿区。

  波士顿的唐人街是与纽约唐人街,旧金山唐人街齐名的最大的唐人街之一。波士顿唐人街更是美国众多唐人街中,居民素质最高,生活条件最优越的一个。正门华埠牌楼上刻四个大字:“天下为公”,反面则刻着“礼义廉耻”。中华民族的海外游子,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都会不忘祖训,以自觉弘扬传统文化为傲,自强不息。

  波士顿华人人口众多,生活水平相较高,而且星岛日报,明报之类的华文报纸均在当地出版且有波士顿专版。波士顿的唐人街也比其他城市来的和谐。虽然嘈杂但是感觉上并没有那么脏乱。也没有像纽约唐人街一样商贩摊位到处都是。

  华人所到之处,都乐于把所聚居的社区热闹繁华起来。今天的波士顿唐人街,看来只占地五亩左右,却有人统计出共有44间餐馆,6间超级市场,还有不下约二十多间发廊,如连同金铺、百货、音像、礼品、家俱、点心店、照相铺等,少说也有约近百家店铺,都在这狭小的五亩地,如此热闹繁华,不能不说海外华人的勤奋拼搏、精神可嘉。

http://www.hwjyw.com/zhwh/trj/mz/200704/t20070425_759.shtml

********************************************

附图15

 

1-12为王之伦先生所拍;13-15为网上下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3121.html

上一篇:美国基督教科学教派总部掠影
下一篇:美国幼儿园的圣诞礼物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