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北京挂寄书已滞留邮局21天纪实

已有 2172 次阅读 2016-10-18 06:36 |个人分类:民生问题小议(10-11)|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北京挂寄已滞留邮局21天纪实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61018发布

926下午,我通过北京天通东苑邮局寄往广州天河某小区Y教授一件挂号。令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这一挂件书已经寄出21天了,经两次查询北京天通东苑邮局答复还在广州天河北邮局里。“十一”黄金周已过半个月,滞留邮件理由不复存在,这样老牛慢步的邮局不知怎么为人民服务?或者真的成了人们印象中的为人民币服务邮局了。这次挂寄在邮局走的是SA邮件,不是走特快专递的快件,两者价格不同,也不至于让这类挂号件一压再压滞留不动啊,再说,滞留时间长了对邮局有啥好处,莫非又多次遇到“查无此人退回”么?如果这样,普通老百姓还寄得起信、还敢通过邮局寄信吗?毕竟是挂号件啊!死活都该有个明确的交代,邮件在哪里?

   92615:22,我在给Y教授的微信中通报了寄书一事。

101218:07 Y教授来微信问:“上月你曾说,要送本大作给我,不知是快递,还是邮寄(挂号)?至今尚未收到。我担心丢失,有便明示”。

当晚18:40我通过微信发给他邮件收据,并写明收信人和寄信人地址等,“请到附近邮局查询。”

1013,我们再次核实地址无误。

101416:24 我发微信告诉Y教授:“这里邮局查,广州邮局已收到,可问该邮局或就近邮局。看来钱推快送。”(需要说明我是专门找到邮局投递员小杨请他帮助在天通苑邮局里查询。由于天通苑邮局局长曾三次就邮件安全问题登门征求意见,并且留下联系他的手机电话,我不想为此事来麻烦邮局领导,于是请小杨帮助查询)

101417:24Y教授回复:“你赠大作差不多二十天,尚未接到。”“我下午才接通广州邮局电话,照你提供邮件号码,仍是查无此件。只能再过一二天再查吧”。

随后,Y教授说:“你讲‘钱推快递’,是有道理的。”并举例说去年某朋友“曾寄本小册子给我,也是用挂号。收到条子,我要走30分钟要最近邮局去查询,之后再走20多分钟去寄件处领取。最后,只能打的士回家。”“快递也会碰到‘官僚’,没办法。我那本拙著寄老朋友(任过广州市委书记),他叫我寄广州市委办公厅。门卫收了,次日讲不能交上去,要快递退回。往返花了40多元,书还寄不出。”“可以编为《笑林广记》了”。

101710:13 我微信询问:“书有消息没有?”Y教授答复是“今早去电,仍说未收到!”

我随即电话问天通苑邮局投递员小杨,请他将挂寄(这并不是他的本职工作,但他热心效力)广州邮局收到的详细情况查清。很快得到准确的查询答复。

10:27我微信答复Y教授:“刚才这里邮局查后答复,广州天河北邮局投递处已收,可打他们的电话:020 3866 2516 020 8729 0229,并再此传去邮件挂寄的收据。

11:49 Y教授发来微信说:“刚打通电话,也报了编号,仍未查到。一个小伙子答应查后,下午答复。”

12:18 我回复:“真够呛。邮局积压越多越乱就越找不到。如果收件人和寄件人不沟通,这挂号真不知挂到哪里去了。”“(请问邮局答复)邮件已到天河北投递处?还是收到了,但没有找到压在哪里了?”

但是下午Y教授并未收到来自邮局的答复。17:18Y教授在微信中说:“下午,我打多次电话,两个号都没人接。”

18:14 我回复:“快递、挂号、平邮给友人(的许多书)都收到,唯独广州(天河北)不到,同样挂寄上海很快,都送到家。”

就在171602 我收到中国邮政短信通知,我的一件邮包(十来斤重)由天通苑寄往广州的已经抵达暑前路邮局,并告诉我电话联系方法。这一邮包是1012我寄出的,同样是从天通苑东区邮局寄出,同样寄往广州,一个早于101216天,已经收到,为何天河北邮局却称没收到、找不到,答应下午回话的也失约,这是怎么回事,请给一个让挂寄邮件人放心的答复。

自此,21天了,已经给寄件人和受件人带来了困扰,费了 精力而无结果。天通苑邮局肯定说已经寄到了广州天河北邮局投递处,而广州方面说没有找到,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挂号究竟滞留在谁手里?这样的服务,以后谁再敢通过邮局邮挂?难道邮局也不作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009369.html

上一篇:美国选民心理压力最大的一次大选
下一篇:北京挂寄滞留广州邮局17天的后续消息
收藏 IP: 111.193.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6: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