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两段类似于读研的经历,分别师从菩提祖师和唐僧。老文在通识课《科学看西游》上对学生作过一次调查:如果读研,你选菩提祖师还是唐僧作导师?
学生的选择老文不说你肯定也想象得到:几乎所有学生的回答是菩提祖师。
学生们的理由主要是:菩提祖师是大神,本领强、水平高,培养出了孙悟空那样的最牛弟子,跟着他能学到很多东西,而唐僧除了有整人“武器”紧箍咒,会“碎碎念”外,啥本事都没有,跟着他学不到东西不说,还可能被念死。
有学生反问老师选谁,老文说选唐僧。
为什么选唐僧?
第一考量,老文不是悟空。有些学生选谁作导师都会成才,选谁作导师是谁的幸运。悟空就是这样的学生。我们在选导师时往往忽略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我们自身。
此外,老文基于两点。一是导师的育人成效或学生的成才几率。“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当然也是衡量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能力和水平的根本标准。二是数据。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基于数据的结论最具可信度。
研究生选导师,通常看三点:导师是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培养出过什么人?如前所述学生的选择理由涉及的也是这三点。
须注意,第三点才属“根本标准”,前两点不是。如果不看第三点,导师是再大的神对你来说可能也只是传说,其培养方式再怎么令你接受可能也是无用功。反过来,如果你最终能在导师手下成才,你会认为导师是否大神一点都不重要,而导师的“碎碎念”,你即使不感觉是种幸福,也会认为那是为你好。
如何衡量导师培养出过什么人?
大数据时代,要相信和依赖数据科学!数据越来越被认为是最无可辩驳的事实。今天,无论是学术论文(包括文科论文)还是媒体报道,有数据尤其是大量数据支持的任何特定主张,都远比基于认知的直觉、观点和判断更体现出真实性和受尊重。
我们用数据说话,比较菩提祖师和唐僧培养研究生的成效。
悟空拜菩提祖师为师时,“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
悟空入学前那祖师不计其数的已毕业学生中,我们听说过谁还算稍有名气?
特别是,悟空学成毕业离开祖师时,跟他一同修行的三四十个人(他们比悟空还早入学),何年何月才能毕业?
这些数据表明,你读研若选菩提祖师作导师,你成为悟空那样的最牛人才的概率不是没有,而是1/∞,也就是趋于零;反过来说,你最终大概率成为无穷大分母即不计其数中的一员。换言之,你若跟菩提祖师读研,最终大概率会成为毕业困难户,即使一再延期后勉勉强强毕业,也是寂寂无闻的平庸之辈。
看一位导师的科研怎样,看一项最好成果(例如一个诺奖级成果)足矣。但决定要不要选某人作导师,还是要看其培养人才的大概率事件。如果非要图简单只看一个,那么最好遵循木桶定律,即看最low的那一个。
其中道理其实是不用解释的。两所中学,一所学校极少数学生高考成绩优异,个别学生甚至名列当地前茅,但绝大多数学生上不了本科线;另一所学校学生普遍考分不低,最低分学生也能上一本,你选择读哪所中学?老文的高中时代,许多考上县里一所非重点高中的同学放弃了上学,宁愿回家当农民,尽管有人不断开导:那所学校每年也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并不是“剔光头”(一个都考不上)。
最好的教育是“一个也不能少”或“一个都不掉队”。从这个方面讲,唐僧比菩提祖师好很多。
唐僧把悟空从一个非佛门弟子培养成了斗战胜佛。依佛家观点,“佛”是最高的悟道者,其次是“菩萨”,再次是“罗汉”。斗战胜佛是佛教里面著名的“三十五佛”中的一位,属不折不扣的“顶尖”级别,悟道程度甚至在观音之上。
可以说,唐僧把悟空培养成其学科领域的顶尖人才,伟大程度丝毫不亚于菩提祖师把悟空培养成敢于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比较时要注意学科差别,可把唐僧和菩提祖师分别看作文科和工科导师。
不仅如此,所有跟唐僧修行的弟子,连同作为他的“脚力”的白龙马,都跟他一起修成了正果。特别是,他把又笨又渣的猪八戒都培养成了净坛使者。
事实证明,唐僧培养研究生的能力是广谱的:从“学渣”到“学霸”,都能在他门下成才。无论你是一块怎样的“料”(许多研究生常常说自己不是做科研的料,其实就是说自己天赋和/或基础不行),无论你像八戒那样只为眼前的苟且,还是像悟空那样追求诗和远方,选唐僧作导师都是靠谱的选择。
关于研究生选导师,从科研大牛到科研小白,从导师到研究生,无数人发表过多如牛毛的真知灼见。但再怎么真知灼见毕竟也是“见”,属个人体会、经验、观点等,未必靠得住,至少不可能放诸四海而皆准。信息时代,导师的育人信息几乎透明,至少有迹可循,数据科学可帮我们找到最合适的导师(Mr. Right)。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0 0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