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按标题搜索
氢气生物学-系列-第三章 氧化应激与氧化损伤
2010-5-1 19:21
氢气生物学-系列-第二章 自由基或活性氧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第三章 氧化应激与氧化损伤 自由基和活性氧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那么氧化损伤是否存在。氧化损伤不仅存在,而且在许多疾病发生发展中十分重要,这是矛盾吗。 一、生命在于平衡 任何事情都 ...
个人分类: 氢气效应基础|1358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气生物学-系列-第二章 自由基或活性氧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2010-4-30 16:11
第一章 氢气生物学效应的发现 第二章 自由基或活性氧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自由基或活性氧也不例外。许多人认为,自由基或活性氧是百病之源,这是过分夸张了自由基或活性氧的负面作用。实际上,自由基或活性氧首先是生命体内非常重要的活性 ...
个人分类: 氢气效应基础|13988 次阅读|没有评论
“诺尔登瑙现象”神奇之水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2010-4-28 14:11
诺尔登瑙现象神奇之水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Nordenau Phenomenon Application of Natural Reduced Water to Therapy 2006 年 9 月 22 日 ,在日本第十五次动物细胞技术学会学术会议上( Satellite Symposium of JAACT2006 ),有一个特殊的 ...
个人分类: 氢气医学临床|12324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气生物学-系列-第一章氢气生物学效应的发现
2010-4-27 17:47
自今日开始,系统写一些关于氢气生物学相关文章,以供国内非同行更方便了解这方面的有关背景和进展。计划每周写一章,如果质量可以的话,将整理成书发表。欢迎转发,更欢迎就本人一些观点提出批评意见。谢谢 第一章 氢气生物学效应的发现 从氢气神奇效应的发现开始, ...
个人分类: 氢气效应基础|17614 次阅读|1 个评论
氢气治疗慢性氧中毒
热度 1 2010-4-24 19:48
到目前为止,氢气抗氧化的研究几乎包括所有与氧化损伤有关的疾病:缺血再灌注、炎症、药物毒性、创伤、放射损伤、氧中毒。将来的研究内容需要在深度和机制上更进一步,在这样简单更换模型验证治疗效果的研究发表论文将逐渐困难。 Undersea Hyperb Med. 20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理盐水|8631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1
氢气没有直接抗氧化作用?(日本健康科学)
热度 1 2010-4-18 09:59
博主看法 :本研究设计很一般,采用一般化学反应制备羟基自由基,通过顺磁共振技术检测其浓度,研究的结果令人吃惊,发现氢气没有直接中和羟基自由基的作用,这个作用可是氢气生物学领域的法宝级的独门暗器(选择性抗氧化的证据基础),我不知道太 田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10054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1
氢气能预防衰老引起的学习能力下降
热度 2 2010-4-13 18:27
日本这个研究工作已经被接受,尽管研究的设计不是非常出色,但研究的问题是非常引人注目的。该研究采用日本早期筛选的早衰动物SAMP8,研究结果发现,饮用含氢气水(日本Friendear公司的氢水棒)1月就可以提高动物的抗氧化能力,18周能改善动物的认知能力,保护神经细胞 ...
个人分类: 饮用氢气水|5664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2
氢气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
2010-4-1 12:47
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 是一种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复杂、病死率极高的临床综合征。 MOF 是指机体在经受严重损害(如严重疾病、外伤、手术、感染、休克等)后,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功能衰竭的综合征。 MODS 是与应激密切相关的急性全身性器官功能损害。 MOF 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多数观点认为, ...
个人分类: 呼吸氢气|7617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气可治疗胆管阻塞引起的肝损伤
2010-3-28 20:42
胆管阻塞可引起胆汁淤积,不仅对肝脏可造成严整损伤,引起肝脏急性损伤和纤维化,长期胆汁淤积可导致肝硬化和肝昏迷。而且由于可导致严重黄疸,容易引起全身性系统性症状。是肝胆外科长期关注的重点课题。胆管阻塞引起肝损伤的机制比较复杂,但氧化损伤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根据最近国内外发现氢气具有抗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理盐水|877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