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选择性抗氧化可能是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
热度 6 孙学军 2015-2-8 14:46
氧化损伤是所有疾病的共同基础 活性氧是需氧生物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的能量代谢副产物,日常生活中,体内不断产生活性氧。有时活性氧产生过量,如抽烟或空气污染,暴露于紫外线或辐射下,剧烈运动,生理或心理应激。当活性氧生成过量或体内抗氧化能力降低,过度氧化会引发损伤效应,导致 “ 氧化应激 ” 。 对于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9965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6
氢气的医学应用优势
热度 1 孙学军 2015-2-1 16:25
氢分子曾经被认为是惰性气体,对哺乳动物细胞没有任何作用, 2007 年太田成男教授小组的研究彻底推翻了这个陈旧的观念。 氢气具有生物学效应存在必然性。 氢气是细菌和植物等细胞可以制造的气体,也能被细菌利用,例如产甲烷菌和幽门杆菌就可以利用氢气作为能量物质。在植物和细菌具有生物效应的氢气,对哺乳动物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7550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宇宙中生命的元素
热度 8 孙学军 2014-11-20 07:27
什么是宇宙元素?什么是生命元素?如果简单从含量来说,非氢莫属。其实从宇宙的组织结构和生命的运行模式,或者说从功能角度,氢元素也是宇宙生命元素之王。氢气的生物学效应,从哲学角度看,其实正是和氧气形成阴阳对应关系,虽然不能简单推论。但氢气氧气反应成水和能量非常类似 能量物质尤其是葡萄糖分解 代谢,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5673 次阅读|8 个评论 热度 8
糖尿病、氧化损伤和氢气
热度 3 孙学军 2014-11-18 13:32
氢气研究中,用动物模型已经证明了许多效应,但这并不能作为对人类有效的依据,即使已经有的初步临床研究,都不是对临床有效的最终证据。氢气的可贵不仅仅是现在动物实验已经证明多少潜在治疗效果,因为一氧化碳、硫化氢等也都具有类似的特点,我们不可以根据这些研究简单推广到人类。氢气的可贵之处是在于这种气体的生物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5126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3
氢气将对人类健康带来重大影响
热度 1 孙学军 2014-11-7 10:11
几年前我说这话的时候可能有一些学究味道,谁都说自己从事的研究重要。但根据我最近几年的研究、观察和分析,现在更加坚定了这个信念,氢气将对人类健康带来重大影响几乎会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一种对提高人体健康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手段,不带来重大影响都不可能. 我主编的一本《氢分子生物学》 2013 年在第二军医大学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6191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中国氢气生物医学蓄势待发
热度 1 孙学军 2014-8-29 20:03
n 孙学军 中国氢分子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 2014 年 3 月 19 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氢分子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这是我国氢气生物医学研究的第一个全国性学术组织。 氢气生物医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4779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学术交流可产生学术效益
热度 1 孙学军 2014-8-25 16:58
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项具有鲜明双重属性的活动。一方面重视个性创造,科学家需要高度专注、耐得住寂寞与孤单,许多科学家终生致力于发现新现象,解答某个科学猜想。另一方面虽然有保密和竞争的需要,科学家科学研究已经离不开跨国界、跨学科的充分交流。高质量的碰撞和争鸣、沟通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5403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氢气生物学领域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热度 1 孙学军 2014-8-23 17:23
序号 项目批准号 申请代码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依托单位 批准金额 (万元) 起止年月 1 81400980 H0906 NF- К B/Bcl-xl 在氢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保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庄宗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23 2015.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6497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氢气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热度 1 孙学军 2014-7-5 12:29
任何药物的研究最关注的二个问题,首先是安全性,然后是有效性。和安全性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体内药物的动态变化,或者说药物代谢动力学问题。例如在进行药物一期临床研究中,确定药物对正常健康人的安全性,就会同时估计药物的最大安全用量,最好能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这在二期临床研究中就成为重要内容。三期临床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5454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1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