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I设计蛋白质重塑现代医学
热度 1 孙学军 2023-7-12 10:22
AI 已经具有根据氨基酸预测三维结构的能力,这种能力越来越强大。既然如此,人们可以随意设计出不同的氨基酸序列,然后让 AI 对这种结构进行预测,甚至对功能进行预测。这其实就意味着蛋白质结构设计实现自动化或数字化的基础。正是基于这些进展,蛋白质设计发展越来越快。蛋白质是形成生命的最重要结构基础,也是实现 ...
2351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运动对大脑一定有帮助吗?
热度 2 孙学军 2023-7-4 06:04
运动对大脑有帮助吗? 运动有利健康,这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观念。作为健康工具,有效和安全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标准,有效性似乎没有异议,但安全性确实复杂的问题。这给其他健康工具也提供了参考,即使看起来非常安全的如运动锻炼的健康方法,也不是人人都合适的,即使如水果这种健康膳食,对少数人竟然如毒药。那么更多 ...
5897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让实验室小鼠更自然,以便解码大脑
孙学军 2023-6-18 07:54
实验动物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但是某些实验室数据可能不符合自然情况,其中关于行为的数据尤其严重。例如我们常用的学习记忆测试,对应急的反应,药物成瘾的自我给药压杆行为,都是非自然,小鼠并没有进化出操作行为,而逃避被猎取是自然行为。一些科学家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值得我们学习。 Lab mice go ...
6339 次阅读|没有评论
前庭感受功能重塑可否治疗眩晕
热度 1 孙学军 2023-6-17 14:23
舌头抢了耳朵的工作 前庭功能曾经长期被人们忽视,即使是今天,普通人对这种器官仍然非常不熟悉,因为视觉听觉痛觉都是非常清除的感觉,平衡觉则是隐藏在内耳的感受器,因为这种感觉负责躯体的平衡,是维持身体平衡的关键调节器,工作出色让我们无法了解,只有在晕船晕车的时候,才会有不适感觉,其实就是这一感觉功能 ...
6667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解决剖腹产婴儿健康的重要策略
孙学军 2023-6-17 07:46
2023年6月15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何彦团队、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谢日华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陈天璐团队合作,在Cell子刊Cell Host & Microbe上发表了题为:Effects of vaginal microbiota transfer on the neurodevelopment and microbiome of cesarean-born infants: A blinded randomized contro ...
4580 次阅读|没有评论
减肥治疗向精准化发展
热度 1 孙学军 2023-5-24 11:44
新型减肥药的效果非常明确,但并不是所有肥胖治疗效果都一样,学者们发现,对那些吃饭后更快饥饿的肥胖者,或者说肠道型饥饿患者,效果更明显。这类患者可能就是GLP-1缺乏症患者,使用这种激素补充后能让肠道的蠕动速度变慢,消化速度下降,从而能量摄取的速度降低,实现减肥的理想效果。这一现象也说明,需要对其他类型 ...
5433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控盐救命之战
热度 3 孙学军 2023-4-20 20:28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三减三健” 活力无限 三减三健就是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生活方式导致的代谢性疾病是经济发达社会的普遍问题,管住嘴迈开腿控制烟酒的做法已经深入人心,但是道理好懂实施困难是生活方式干预的最大挑战。不过管住嘴一般人的认识是减少热量和脂肪,其实 ...
5410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3
“悄悄退出”的消极怠工现象正打击学术界!
热度 3 孙学军 2023-3-6 07:32
“躺平”正打击学术界 科学家给人的感觉是一群充满了激情的狂热工作者,至少那些对科学研究充满热情的人本应该如此。当然真正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可能没有那么充满激情。大多数都是普通人类,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八卦需求。但最近几年出现的这种悄悄退出现象,非常类似我们熟悉的“躺平”。这是《自然》最近的一 ...
8474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3
ChatGPT和科学研究
热度 3 孙学军 2023-2-7 12:04
学者们对 ChatGPT 有各种看法,大部分是支持,少部分担心,也有一些观望。但无论如何,人工智能代替人类承担部分科学思考和学术日常工作,已经不可避免。你可以不直接用,但无法阻挡别人使用。实际情况是,许多科学家已经拥抱了这一技术。虽然这种技术仍然存在瑕疵,例如提供虚假信息甚至编造虚假参考文献,但高超的 ...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12177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3
麻烦:抗抑郁药导致细菌耐药
孙学军 2023-1-24 20:56
对抗生素耐药的致病细菌的出现通常归因于人和牲畜过度使用抗生素。但研究人员已经锁定了耐药性的另一个潜在驱动因素:抗抑郁药。通过研究实验室中生长的细菌,一个研究小组现在已经追踪了抗抑郁药如何引发耐药性。 “即使在接触几天后,细菌也会产生耐药性,不仅针对一种抗生素,而且针对多种抗生素,”资深作者 J ...
3172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3 18: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