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非常高兴,不是因为是平安夜,而是因为我们指导的本科学生陈欧阳荣获校2015年大学生创新论文报告会一等奖。回想这些年来多个学生参与我们气体效应研究并先后取得好成绩,我作为导师倍感欣慰。
2007年,日本学者发现氢气生物学效应以来,已经有一大批学者投身到这一领域,先后发现对多种急性和慢性氧化应激和炎症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700多篇,已经形成了氢气生物医学的新领域。由于这种气体具有极大生物安全性,没有剂量过大的担心,可以对多种疾病开展人体实验,因此必然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短短8年就先后有20多篇临床研究论文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从2007年开始氢气医学生物学研究,就是因为我们早就意识到氢气独特优点和巨大应用潜力。2008年我们在国际上率先建立氢气饱和盐水注射给氢气的方法,随后我们与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合作开展氢气对各种疾病治疗作用的研究。2009年我们申请并获得国内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初步奠定了我们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影响。2010年,由于我们在国际上发表了相当比例的学术论文,日本学者邀请我参加该国氢分子生物学学术会议并大会报告,我们产生了一定国际影响。2013年,我们课题组在认真总结氢气医学研究,结合过去气体医学研究的资料,出版了氢气生物医学第一部中文专著《氢分子生物学》,并在上海组织了一次全国学术交流会。2014年,我们在北京成立第一个全国性学术组织中国医促会氢分子生物医学分会,并举办全国学术交流会。2015年举办第二届学术交流会,我还联合日本和美国学者在德国springer出版社出版国际上第一部《氢分子生物医学》英文专著。山东泰山医学院动脉硬化研究所秦树存教授课题组与我们课题组合作的氢气对多器官损伤保护的研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年,我在给学生上课时,经常会以学术进展的方式对我关于氢气的研究介绍给同学,其中关于肠道细菌产生氢气有可能作为一种内源性抗氧化物质的概念,陈晓同学对这一思路非常有兴趣,并在我指导下撰写并发表了采用肠道细菌产生氢气治疗疾病的观点类论文,此后陈晓同学对这一思路进行的实验验证,先后发表了多篇国际期刊学术论文。目前陈晓同学已经毕业并在上海长海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后来翟骁同学在其学兄影响下,也参加到我们课题组,开展动员肠道内细菌产生氢气治疗脑缺血的研究,研究获得了很好的结果,论文2013年发表在国际著名的《自由基生物医学》杂志上。
2012年,我们课题组开始关注肠道细菌产生的另外一种气体甲烷的生物学效应。甲烷作为一种结构最简单的有机物分子,是细菌代谢产生,也可以被细菌利用的一种非常常见的生物分子,但是过去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种气体在高等生物体系中的作用。2012年匈牙利科学布鲁思在《重症医学》杂志上率先发表论文,证明呼吸甲烷能治疗犬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作为一直研究氢气效应的我们,立刻认识到这可能是另外一种重要的生物学气体,因为甲烷和氢气有许多共同特点,分子小、容易扩散、没有任何毒性、属于生物学气体,由于这种气体有碳氢两种元素,容易进行同位素标记,是一种比氢气更理想的研究对象。尤其神奇的是,氢气的氢氢键能和甲烷的碳氢键能非常接近,因此可能有类似化学性质。这些类似性迅速引起我们关注,我们课题组立刻组织学生对甲烷的效应进行验证,获得确定结果后2013年申请并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此时,陈欧阳同学来到我们课题组,当时他只是大学2年级,虽然喜欢科研,但过去没有任何经验,医学基础也比较缺乏,对是否将这种研究课题交给他我们是有多方面考虑的,但他对科研的钻研和刻苦精神让我下决心将这个课题中的心脏缺血部分交给他完成。在一些研究生和他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条件差经费不足等各种困难,他们最后出色完成了研究计划。因为经验不足,论文投稿过程也比较曲折,先后经过一年多,6次在多个杂志投稿中失败,但最终成功在《自由基生物医学》发表。更可喜的是,陈欧阳同学并没有因此骄傲,继续在高浓度氢气治疗心肌梗塞的研究上,大胆提出新思路,组织同学开展了更大规模的深入研究,这一新研究有望对氢气医学的研究的分子机制向前推进一大步。
回想起这些年指导学员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过程,虽然有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惊喜一直不断,成绩也不少,陈晓和翟骁同学先后被评为学校特等奖,陈欧阳同学今天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重要的是这些孩子们自己的辛勤努力,作为一个引路人我倍感荣幸。当然这也得益于是许多人在背后给我们的多种持续支持,学校给我们提供的各方面研究条件和灵活政策。
以此文对多位优秀同学多年来跟随我开展气体效应研究表示感谢,祝贺欧阳同学获得好成绩,预祝更多同学能取得好成绩。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同事和老师。感谢科学网给我们一个展示宣传的平台。
圣诞节愉快!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0 0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