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握力将成为重要健康指标 精选

已有 14576 次阅读 2015-5-15 09:0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心脏病、中风和英年早逝的风险“隐藏在每个人自己手掌中”,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最新一篇来自加拿大麦马斯特大学等学术机构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文章发现的一个结论。不过这些科学家不是凭借我族衣钵相传的麻衣手相术,这一结论与生命线、簸箕、斗和螺旋纹没有一毛钱关系。这项研究由来自17个国家, 14万多人参与,结果显示手掌握力是比血压能更好地预测未来心脏健康风险的指标。

这是前瞻性城市农村流行病学(PURE)研究项目的一部分,PURE是一个大型,涉及5大洲,17个国家,41个中心和628个社区参加的国际性研究,受试者来自不同社会文化和医疗背景,包括高收入、中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包含城市和农村区域的人群。

研究针对一个无偏样本家庭成员,资格是至少有一个家庭成员在35-70岁,并且家庭成员继续居住某确定住址4年。受试者用测功器测定手掌的握力,随后(平均)4年随访纪录这些受试者各种病因死亡率,包括心血管死亡率和非心血管死亡率,纪录心肌梗塞、中风、糖尿病、癌症、肺炎、因肺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住院、因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住院、跌落外伤和骨折等发生率。

20031月到200912月期间,142861名受试者参与PURE研究,其中139691名获得可靠的数据可用于最终分析,在随后4(IQR 2·9–5·1)中,大约2%3379名死亡,经过排除癌症、因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的情况,结果手掌握力和所有人的预后存在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和国家的收入情况无关,

女士在20几岁时握力约为34公斤,70岁时下降到24公斤左右,男士们20几岁时握力为54公斤,70岁时降到38公斤。手掌握力和所有因素的死亡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和心血管病死亡率、非心血管病死亡率、心肌梗塞和中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关系。这项规模宏大的研究发现握力每减少5公斤对应早亡的风险比就增长16%,致命性心脏病风险比增加17%,中风风险比增加9%。结果显示,手掌握力是一个非常可靠的预测所有原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病死亡率的指标。

研究也发现,手掌握力和糖尿病发生率、肺炎或COPD住院、跌落外伤或骨折都没有关联。高收入国家的受试者癌症风险和手掌握力也存在相关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受试者都没有。人的最大握力随着年龄增长会慢慢减退,这一研究发现,那些握力衰退速度快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用于计算患心脏病和中风风险的调查问卷包括很多项,例如年龄、吸烟、肥胖、胆固醇水平、血压、家族史和生活史等。研究人员惊奇的发现,握力这一指标比单独使用血压能更准确预测未来健康状况,是一个很有用的预测工具。这一研究可能为医生和普通人找到一项十分简单,无需增加多少花费的理想的健康预测工具。相信有许多人准备开发这种设备,结合可穿戴设备收集和分析数据。科学家们并不清楚握力与心脏之间的具体关系,后续需要深入研究以解释这种现象。

“握力可能成为评估个体健康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一种简易,经济的分析测试项目”,该研究参与者麦克马斯特大学Darryl Leong说:“未来将研究通过锻炼提高肌肉力量是否能够降低个体早亡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是不是很有意思,为什么这握力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相关性?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关系?现在还不知道肌肉力量下降是否与动脉硬化有关。不过没关系,好消息是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个能较好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简单方法,可以更靠谱的来评估个体患病的风险。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科学网 王尧玲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991202-890174.html


       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PURE):

      通过对17个国家628个社区15万4千例个体调查发现,富裕国家或个体消耗较多健康食物,如水果和蔬菜,但同时也消耗较多高热量食品,如蛋白质和饱和脂肪酸。贫穷国家或个体更多消耗碳水化合物,但体力活动相对较多。此外,在富裕国家和个体中,吸烟率较低,戒烟率显著较高。

  PURE研究共入选中国12省市115个社区4万6千例个体,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医学研究统计中心主任李卫教授为PURE中国区负责人,她在现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PURE是一项追踪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和慢病变化的前瞻性城乡队列研究,主要研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是否会导致慢病危险因素增加,并将社会心理因素、社区卫生状况与上述危险因素相关联,论证其是否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增加。PURE研究结果将为各国政府制定健康策略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890323.html

上一篇:新型牛皮癣IL-23抗体药临床研究初步获得成功
下一篇:预防大肠癌有招术
收藏 IP: 58.247.243.*| 热度|

22 杨洋 汪育才 李土荣 杨正瓴 谢蜀生 张江敏 鲍海飞 蔡小宁 林中祥 侯成亚 陆巍 张华容 黄永义 白桦 农绍庄 yangb919 zhangling loyalSciencefan peosim shenlu qzw ZYHD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