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2014年拉斯克奖公布

已有 19188 次阅读 2014-9-8 22:3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北京时间9月8日,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公布了获奖者名单。来自京都大学的Kazutoshi Mori和来自加州大学圣弗朗西斯科分校的Peter Walter获得2014年“拉斯克基础医学奖”,而去年该奖项颁发给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Thomas C. Südhof,Südhof于10月份又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来自约瑟夫傅立叶大学的Alim Louis Benabid和来自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的Mahlon R. DeLong获得2014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来自华盛顿大学的Mary-Claire King获得了2014年的“拉斯克公众服务奖”,而该奖项去年颁发给盖茨夫妇。

        2014年基础医学奖的获奖理由是“发现非折叠蛋白反应——一条综合的细胞内信号通路,他们的研究发现细胞能检测到内质网中蛋白质有害的错误折叠,并反馈给细胞核采取保护措施。”内质网是负责对细胞分泌蛋白和细胞膜蛋白进行翻译后修饰折叠的工厂,内质网一旦发现这些蛋白质出现折叠错误,将会发出信号给细胞核,激活可以修改这些错误的基因。这些研究对囊性纤维化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疾病提供了分子解释。曾经有86位拉斯克基础医学奖获得者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基础医学奖被誉为诺贝尔奖的热身奖。

      既然是诺贝尔的热身,我们就先介绍本次获奖的几位大牛吧。获得基础医学奖的两位5月也获得邵逸夫奖,本人曾经有过介绍。


      日本京都大学生物物理学教授森和俊(KazutoshiMori)、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教授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彼德.瓦尔特 (Peter Walter)

森和俊1958年出生于日本冈山县仓敷市,1981年毕业于京都大学药学院,1989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85年任岐阜药科大学助理教授,1993年至1999年期间,他在日本京都研究院从事热休克蛋白方面的研究。1999年开始在京都大学任教。他目前是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担任生物物理学教授。2005年和2009年先后两次和彼德.瓦尔特共同获得生物医学威立Wiley奖和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2013年单独获得日本朝日奖。

瓦尔特Peter Walter教授是德裔美国人,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化学家,瓦尔特大学毕业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范德堡大学有机化学硕士,洛克菲勒大学生物化学博士。目前他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系主任和教授。在Günter Blobel博士实验室做博士课题期间,瓦尔特纯化到负责蛋白质转位到内质网的大分子复合物关键蛋白分子,并证明该蛋白能选择性识别新生分泌蛋白,随后他确定了该复合物的7SRNA成分室该系统功能的关键成分。从洛克菲勒毕业后,瓦尔特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在这里他带领自己的小组鉴定出内质网跨膜激酶/核糖核酸内切酶Ire1,该蛋白在内质网中专门负责未折叠蛋白效应的启动信号。瓦尔特实验室对这种现象的机制进行的系列研究,对人们理解内质网和疾病的关系十分重要。


Alim-Louis Benabid,阿利姆路易斯是神经外科医生、法国科学院院士,曾在美国从事神经科学医学应用研究和咨询,他在脑深部电刺激的在帕金森病等方面的应用方面有突出贡献,20079月他成为约瑟夫傅立叶大学生物物理学名誉教授和爱德蒙·j·莎拉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主席。


MahlonR. DeLong是美国埃默里大学神经病学教授,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是用深部大脑电刺激对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震颤的治疗。1971年,他和Russell T. Richardson用猴子实验成功地发现了基底核内存在一组参与学习功能的胆碱能神经元。1966DeLong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在波士顿城市医院实习,1976年在霍普金斯医院完成住院医生培训。1971年在NIH精神健康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80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得神经病学医生和研究员资格。1990年他加盟埃默里大学,1993年成为William Patterson Timmie教授。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用慢性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顽固性疼痛。但在帕金森病核团毁损术时,也发现高频刺激能缓解帕金森病震颤和僵直症状,产生了与毁损术相似的效果,只是刺激停止后症状又复发。受到这个启发,1980BriceMeLellan用持续性电刺激治疗硬化性震颤,1982Mundding又治疗了5例运动障碍性疾病,均取得了明显疗效。1983Hemimburger在双侧丘脑植入电极治疗严重的意向性震颤。自Benabid1987年成功用DBS刺激丘脑腹外侧核治疗帕金森病震颤和1997年美国FDA批准DBS治疗帕金森病以来,国内外许多单位相继开展该项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和其他肌张力障碍疾病,另外国外也在积极尝试用DBS治疗强迫症、癫痫及肥胖等疾病。近35年全球DBS治疗病例数已达3万余例。


自拉斯克奖1942年成立以来,已经有300多名学者获得该奖项,其中有80多位获奖者后来也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在过去的30年里,这一数字达到了47位,因此该奖项被人们尊称为诺贝尔奖的“导向标”。拉斯克奖的每一个奖项奖金高达25万美元,该奖项将于今年9月19日在纽约市颁发。

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获奖理由:发现非折叠蛋白反应—— 一条综合的细胞内信号通路,能检测到内质网中蛋白质有害的错误折叠,并反馈给细胞核采取保护措施。

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获奖理由:发现丘脑底核的脑深部刺激技术,从而能够帮助帕金森患者减少颤抖和恢复运动。


拉斯克公众服务奖

image of special winner

Mary-Claire King

获奖理由:对医学和人权富有创见、大胆以及多样化的贡献,她既是BRCA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关联的最早发现者,也是最早通过DNA技术重聚失散人群的研究者。

拉斯克奖简介

拉斯克奖是生理学和医学领域除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外的又一顶级大奖,该奖最初分为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和公众服务奖,后又增设特殊贡献奖。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3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出生于中国香港的华裔科学家简悦威曾获得了1991年度的拉斯克奖,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现获得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826015.html

上一篇:生死命悬一分子
下一篇:非折叠蛋白反应和内质网应激
收藏 IP: 116.246.19.*| 热度|

25 徐军 曹聪 刘齐文 王守业 吕鹏辉 郑永军 陈万浩 王树松 孙爱军 张鹏举 唐小卿 杨金波 薛宇 强涛 谢蜀生 王府民 Editage意得辑 许培扬 胡九龙 肖传国 梁洪泽 史晓雷 yunmu biofans Alla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