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科学网博客三百万点击量记

已有 3562 次阅读 2013-7-27 16:2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博客

 

眼看着本人在科学网上的点击数量达到300万了,很高兴也很感慨,高兴的是有那么多人会看中自己码的文字,感慨的是自己在科学网上竟然一转眼5年半了。

写科学博客的起因和回顾

20083月,收到一封来自科学网的邀请,申请了账户。但并没有认真写,虽然当时自己在网络上写东西已经有好几年了,也有2年写博客的经历,但过去都不是实名的,实名制的最大影响是觉得自己对写的能力没有什么自信不太敢写。

来科学网也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现在从事的研究内容,氢气效应第一篇论文就是我在科学网上看到的中文介绍才追踪到的文献,因此在开博客前是把这里作为一个查文献信息的渠道。后来来的多了,才逐渐觉得有一些话应该谈谈。开始尝试写的也就是几句话,也没有经过仔细思考和真正有感受有感觉的内容。有一次自己写了一篇结合自己科研经历的感想谈了关于某些人对垃圾论文的看法,主要是希望表达一个意思,不要动不动说什么垃圾论文,这些垃圾论文就是许多著名学者,特别是许多中国本土学者成长的一个阶段。结果这个文章被精选,才知道这样可以吸引很多人关注和讨论自己的文章。并对自己写的文章有了一点信心,是后来更认真写的重要原因之一。

让我坚持持续写博客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关于氢气效应的研究,从2007年开始,我被氢气的神奇效应深深吸引,多少个不眠之夜,为查找一些疑问和想法反复思考,每次看到一篇新的文献就反复研读。后来由于我们建立了注射饱和盐水给氢气的方法,有许多合作单位,这些老师和同学经常需要交换文献,但非常不方便,为了方便交流,我开始逐篇点评文献,并把全文上传,方便大家使用,并经常提出一些研究思路和看法给大家。

写的多了,后来逐渐发现,有些单纯学术的文章并不被广泛关注,也很少被精选,但偶尔谈谈关于文献阅读的经验,科研思路、研究设计、论文发表等方面的文章很受追捧,于是就尝试对过去的一些想法进行总结,写一些这方面的文章,而且在如何吸引人方面也有意识地进行操作,例如发现在上午9点左右是一个推荐高峰,于是就预先写好,等到那个时候再贴上来,有时候一次写好几篇,每天到那个时候就贴过来,发现这个效果很好。后来有一次自己写了一个《不做实验也可以发表SCI论文》的文章,结果引来许多相关文章的争论,为回答这些问题,竟然写了一个系列,几乎天天被选,甚至被推荐到头条。这个阶段写的动力变的很大,基本上每周保持在2-3篇左右。后来有不少文章被一些报纸和杂志转走,部分还给几百元的稿费,要知道过去自己真没有想过可以在国家级报纸上发表文章的想法,也几乎从没有拿到过稿费。这些自己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终于体会到,写文章最重要的是多写,只要坚持写,总有一些文章会出彩。

收获和体会

现在5年过去了,盘点自己的收获,一是收获大量网络朋友,只好友就已经超过2000多人,提高了学术交流效果,有至少10多个学者告诉我就是因为看到我的博客才开始研究氢气的生物学效应的,就这一点,我写这些东西就已经非常值得了;提高了写作能力,竟然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汇总整理出一本半学术半专著性质的书《氢分子生物学》,到现在出版才2个月,4000多册已经销售出去,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结果。陈老师曾经说这种书就是送人用的,我也送了200本,但买的更多。

在写博客的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障碍是写的速度和能力,开始没有信心,但写文章就是要多写才可以提高,没有人一写就好的,写博客是锻炼自己写文章的很好方法,因为可以立刻获得一些回馈和建议,比较容易提高。写博客是传播自己思想的有效手段,有许多想法,可能很快就忘记了,写下来过一段时间再看看,发现自己都觉得不错,或者想法有一些不足,这是和自己的过去进行交流,因此是非常好的记录手段。写博客是学者进行科普宣传的理想途径,每个做学术研究的人都希望别人能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意义,但通过会议和学术论文的途径往往是自己的小同行,很难让大同行了解和及时掌握,更难以让普通大众知道,现在网络已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播形式,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宣传和展示自己,因此我主张每个学者都应该写博客,至少要写科学博客。写文章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范围,过去也经常看自然科学杂志,但大多数都是浏览,很难有非常深刻的印象,经过自己的转述,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现在已经养成每周看重要科学进展的习惯,虽然并不都是自己的学术方向,但有许多内容对提高自己的科学鉴赏能力很有帮助。总之,要好好做科研就要认真写一些博客。

2013727日星期六凌晨1点于南京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711723.html

上一篇:一切细胞内分子都可能是信号分子
下一篇:发现可跨细胞转移的肿瘤抑制蛋白
收藏 IP: 117.88.119.*| 热度|

16 武夷山 张南希 庄世宇 吕喆 曹建军 刘洋 孙平 蔡小宁 徐大彬 刘敏 唐凌峰 许培扬 蔣勁松 肖重发 zhangling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