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多给一些理解,少一些打击 精选

已有 15209 次阅读 2008-12-21 15:3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垃圾论文

  谈谈垃圾论文
 
最近大家热烈讨论关于垃圾论文的话题。关于什么是垃圾论文,我没有资格评价。但似乎感觉到,有不少人认为我们正在制造,并继续制造大量所谓垃圾的文章。
但通过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16年经历回顾和亲身体会,也许能给大家一个提示:高质量论文需要经历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过程,需要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少一些抱怨和打击。
从论文发表的历史看,论文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只要能发表,只要不是伪造,即使是价值不高的论文,即使没有所谓的引用,无论对培养人,还是对科学本身,都是有一定价值的。
16年前,自己刚开始从事科研,非常曾羡慕别人能发表论文,能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快报,自己也是兴奋很多天,本人第一篇论文就是被这样接受的,记得编辑的回信中说,(大概意思是)这个工作还可以,但不够好,只能压缩成短篇报道形式。自己已经觉得非常高兴,毕竟这是自己历史上第一次以铅字方式发表自己的作品,而且是在中华牌的。因此对这个过程记忆非常深刻。后来感觉这个过程最大的收获是,切身体会到从选题、研究到发表的整个过程。这个时候的工作基本是按照别人的思路做点准重复性工作,确实没有什么太大价值。但对一个刚入门的研究生来讲,这个过程是非常值得的,开始写论文的基础很差,老板多次修改,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基本上最后没有自己的几个句子,大部分都是导师的改写过的。
但从此以后,我掌握了发表中文文章的基本技巧,后来又陆续发表10多篇这样水平的论文,写的内容也越来越好,基本上不用导师再修改了。甚至开始帮别人修改论文了。这个过程对后来参加几个杂志的评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个过程大概有10年左右,基本停留在发表中文的水平。期间对发表外文所谓SCI文章没有丝毫信心,基本没投过。看到别人发表在国外也只有羡慕加敬佩。后在一个老师的推动下,把自己的工作总结成英文投稿,获得修回意见很多,又对自己的研究非常失望。就放弃没有修回。多年过去,才知道,尽管意见很多,但接受的可能仍非常大,结果失去一次发表的机会,而且这个杂志现在的分数已经是7分,在学科领域中属于顶级杂志,我现在都不相信自己的水平能达到这个层次, 是不是象那位老师所讲, 以后的文章就不发表了,因为到现在也没有发表一篇超过该杂志的文章。这个修改意见一直保留着,作为自己的一个纪念。
后来自己有机会到国外学习,了解到国外实验室开展研究的过程,他们对研究非常认真,对发表论文也非常重视。了解到发表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从国外回来以后,坚持沿着一个方向做了几年工作,现在我们发表了不少2-3分的文章,只08年我们已经发表12篇这样的文章,并且国外的几个杂志也开始邀请我们作同行审稿,这在过去是没考虑到的。说明即使2-3分的文章也同样可以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也许有人认为这都属于垃圾论文,但我知道这些论文都是怎么做出来的,在经费、人力和技术条件都不太好的情况下,发表的每篇文章都是扒层皮,实在相当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仔细体会到国外审稿人的认真负责态度,对自己的研究帮助是非常大的。尽管我们很清楚,现在仍不具备发表更高档次论文的客观条件。但我们已经基本知道如果有了条件,我们发表更高水平论文绝对没有问题。不过我也非常清楚,即使发表高分的论文,也不一定比我们现在发表的低分数论文强多少。基本上只要采用比较新的研究方法,多一些研究内容和指标,发表更高档次的杂志肯定没有问题。因为我们清楚知道,我们的研究思路一点都不比那些高档杂志上的文章差,特别是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同样层面上的,只不过是我们缺少经费和条件。
我比较了解的周围许多现在水平很高的实验室,他们过去发表论文的发展过程基本上都是:国内-国外低分-国外高分-顶级杂志,这样的模式。将来我相信有许多实验室就是这样的方式发展起来。但这需要时间。
我没有任何意思说只有高分论文才有价值。更不鼓励去发表所谓垃圾论文。但高分文章确实需要高水平设计和各种条件。对那些条件较差实验室,希望多给一些理解和支持,少做一些恶意评价。希望不要对那些仍在低水平发展过程的科研人员太多打击。这样才能更客观,才能更可科学发展。
不怕丢人,这里把我们08年的论文列一下,看看有多少垃圾论文。
 
1.      
Jiasi Li, Wei Zhang, Zhimin Kang, Suju Ding, Wenwu Liu, John H. Zhang, Yangtai Guan, Xuejun Sun. Hyperbaric oxygen preconditioning reduces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by inhibition of apoptosis via mitochondrial way in rat brain. Neuroscience. 2008;
2.   Jianmei Caiab1, Zhimin Kanga1, Kan Liua, WenWu Liua, RunPing Lia, John H. Zhangc , Xu Luob*,Xuejun Suna*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Hydrogen Saline in Neonatal Hypoxia–ischemia Rat Model..Brain Res. 2008;
3.         Wang LP, Li WX, Kang ZM, Liu Y, Deng XM, Xu WG, Tao HY, Li RP, Zhang JH, Sun XJ Hyperbaric Oxygen Preconditioning Attenuates Early Apoptosis after Spinal Cord Ischemia in Rats. Journal of Neurotrauma. 2008
4.         Han CH, Lin L, Zhang WD, Zhang L, Lv SJ, Sun Q, Tao HY, Zhang JH, Sun XJ. Hyperbaric oxygen pretreatment accelerates angiogenesis and alleviates myocardial ischemia in rats.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2008
5.         Ren P, Kang ZM, Liu Y, Ji H, Sun XJZhang JH. Hyperbaric oxygen preconditioning increases rat liver regeneration by promoting angiogenesis.life sci.2008. 83:236-41
6.        Jianmei Cai, Zhimin Kang, WenWu Liu, Xu Luo, Sun Qiang, John H. Zhang, Shigeo Ohta, Xuejun Sun, Weigang Xu, Hengyi tao, Runping Li. Hydrogen therapy reduces apoptosis in neonatal hypoxia-ischemia rat model. Neurosci lett 2008
7.        Gu GJ, Li YP, Peng ZY, Xu JJ, Kang ZM, Xu WG, Tao HY, Ostrowski RP, Zhang JH, Sun XJ. Mechanism of ischemic tolerance induced by hyperbaric oxygen preconditioning involves up-regulation of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lpha} and erythropoietin in rats. J Appl Physiol. 2008; 104(4):1185-91.
8.        Zhaoyun Peng, Ping Ren, Zhimin Kang, Jing Du, Qinglin Lian, Yun Liu, John H. Zhang, Xuejun Sun.Up-regulated HIF-1 is involved in the hypoxic tolerance induced by hyperbaric oxygen preconditioning.Brain Res. 2008;1212:71-78
9.        Jiasi Li, Wenwu Liu, Suju Ding, Weigang Xu, Yangtai Guan, John H. Zhang, Xuejun Sun. Hyperbaric oxygen preconditioning induces tolerance against brain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by upregulation of antioxidant enzymes in rats. Brain Res. 2008;1210:223-9
10.    Wenwu Liu, Jiasi Li, Xuejun Sun, Kan Liu, John H. Zhang, Weigang Xu, Hengyi Tao. Effect of repetitive hyperbaric oxygen exposures on latency to convulsion and the role of NOS. Brain Res. 2008; 1201:128-34.
11.    Zhang Li, Wenwu Liu, Zhimin Kang, Shijun Lv, Cuihong Han, Liu Yun, Xuejun Sun, John H. Zhang. Mechanism of hyperbaric oxygen preconditioning in neonatal hypoxia-ischemia rat model. Brain Res. 2008; 1196:151-6
12.    Li Q, Guo M, Xu X, Xiao X, Xu W, Sun X, Tao H, Li R. Rapid Decrease of GAD 67 Content Before the Convulsion Induced by Hyperbaric Oxygen Exposure. Neurochem Res. 2008;33(1):185-93.


垃圾论文辩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52117.html

上一篇:日本医科大学成立氢气分子医学中心
下一篇:希望自己没有误人子弟
收藏 IP: .*| 热度|

12 何龙 武夷山 张志东 刘玉平 艾云灿 刘进平 曹天德 王宗明 施焕中 左永君 杨延丽 zhangling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