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不能缺乏科学鉴赏力

已有 6015 次阅读 2011-3-14 16:5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鉴赏力

    刚才看武际可老师写的是科学鉴赏力,还是跟风能力?》,我理解他感叹现在中国的学术界缺乏科学鉴赏力,我突然觉得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过去我们比较重视科研思路、课题设计、论文写作等方面的问题。但这个科学鉴赏力是一个更高层次的问题。不仅是科研人员需要提高,而且科研管理人员也需要,甚至科学爱好者,全体公众都应该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的科学鉴赏力。我先尝试谈谈什么是科学鉴赏力,希望有人能谈谈如何提高这个能力,如何普及这个能力。

    科学鉴赏力是科学研究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获得重大科学发现或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就必须具备科 学的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

    什么是科学鉴赏力?真不知道如何定义,查了查资料找到这个审美鉴赏力。假如认为好的科学也是美的话,应该可借用审美鉴赏力的定义,审美鉴赏力亦称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像力、创造力等。在人学习、训练和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对客体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审美鉴赏力主要在艺术创造与欣赏中形成并获得发展,因此有时也称艺术鉴赏力 不知道有没有更靠谱的定义?按照这个说法,科学鉴赏力的形成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另一种就是在欣赏科学研究成果中。第一种情况似乎没有什么可说的,第二种情况尤其重要,就是在欣赏中。如何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是值得分析的问题。

    有科学鉴赏力的人一般应是善于发现科学问题,敢于提出科学假设,能根据自己的直觉判断科学事实的潜在价值的科学家。有科学鉴赏力的人一般在选择课题方向、寻找研究线索、修订假说、提出解决问题的战略性方案等方面具有特长。国际上学术界正是利用同行的科学鉴赏力来判断学术水平。其前提是认为整个或部分同行具有合格的科学鉴赏力。

     我们一般都会强调科学家群体的科学鉴赏力,但除了科学家群体以外,科学新闻记者、科技企业高管、各类科技单位的管理人员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鉴赏力。与其他行业的鉴赏力一样,例如对艺术品的鉴赏力,首先你不一定是艺术家,但你必须拥有某一类艺术的相对全面的知识,你不一定有那么好的技术手法,但你必须了解那些被使用的奇妙技巧。具有鉴赏力的人更接近一个批评家,本身不一定具有创造性,但必须具有判断能力,这是鉴赏力的前提。科学家可以只在一个领域具有更强的鉴赏力,但科学新闻记者、科技企业高管、各类科技单位的管理人员则需要具有更广泛的鉴赏力。有一批拥有很高鉴赏力的群体对整个社会的科学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条件。整个社会只用一些“客观”指标(SCI等)来判断和比较科学水平,就是一种对鉴赏力能力胆怯或无能的表现。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逼迫科学研究者向“客观”硬指标靠拢。如有科学家偶然获得一个重要发现,在一个重视客观数据的大环境下,他可能首先想到就是在高影响杂志上发表。

    现在我们的学术界正在做的事情就是这样:先出口再宣传。因为只有被高水平杂志接受,我们才能找到自信。为什么会这样,虽然有许许多多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学者我们的管理人员对自己的鉴赏力不自信,或者说确实缺乏鉴赏力,因此只能依靠国际同行来鉴赏,给出水平鉴定书:国际杂志接受发表、国际同行引用、国外媒体报道或给正面评论等,然后我们才有了宣传的勇气和信心。当前这样的剧情经常在上演。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422304.html

上一篇:氢气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学研究方法
下一篇:如何培养科学鉴赏力
收藏 IP: 124.74.44.*| 热度|

31 武际可 陈辉 陈安 李学宽 吕喆 金小伟 郑波尽 毛培宏 朱志敏 许培扬 晏燕华 郭桅 王力 黄晓磊 夏玉强 王孝养 郑永军 丛远新 郭保华 杨秀海 刘让华 李泳 刘用生 蒋继平 梁建华 贺乐 强涛 侯振宇 zzjtcm luofalai dulizhi95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