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国际化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精选

已有 3630 次阅读 2011-2-10 14:1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office, 科学技术

 

    刚看到关于中国SCI论文达到世界第一的报道(考证结果是期刊论文数量第一,而非SCI论文,特此致歉),这个报道是迟早会到来的,如果没有特别的意外,中国的经济总量也应该达到世界第一。这本身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我们的人多,我们的基数大,在总量上多一些是一种必然,过去我们对SCI论文没有外力的要求,因为大部分SCI论文都是英文发表的,中国人写中文当然得心应手,可惜中文文章很难发挥国际交流的目的,因此如果一直不能在国际杂志上发表,我们的学术水平肯定很难有快速发展,因此强调发表SCI论文肯定是一种比较正确的方向。但是我们在强调发表论文的时候,忘记了发表论文的最终目的,发表论文只不过是一种学术交流的手段。我们经过10年的努力,数量终于超过美国达到第一名,可惜到数量第一的时候,我们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平均引用次数排到100名以后。这个情况与经济规模总量有一些类似性,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已经排名非常靠前,但我们人均排名仍然靠后,为了获得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我们在国际经济谈判中,反复强调我们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的照顾。在学术上,我们绝对没有了这个借口,我们不能说,我们是科技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水平不高,大家引用的时候要给我们照顾照顾,这个话说不出口,而且现实的情况正好相反,论文的引用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我了解一些国家同行的情况是,尽量少引用来自中国的学术论文,除非非常必要。

    问题是明显的,那么我们将来应该怎么办?答案是显然的,中国的科学要有大发展,我们的学者就必须展开真正的国际竞争,把我们中国的科学研究放在国际环境中去比较,真正鼓励我们的学者开展国际科学研究的竞争。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和现象研究是整个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我们应该溶入国际力量,我们的国家应该占在国际高度上,担负起为全人类开展科学研究的责任和任务,而不是只能为自己民族争光的这个层次上。前几天我曾经写过文章呼吁我们的科研项目应该面向世界,不能只资助给我们自己或华人学者,因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要为全人类服务,而不只为国家自己的发展服务。这样说似乎有唱高调的嫌疑,实际上,既然我们要想达到国际水平,就要站在这样的高度上,否则我们的国家只能跟在那些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国家后面。

    我们现在的国际眼光仍需要提高,如我们的国家各类的科技奖励,在技术方面我们可以奖励给自己人,因为这些项目能给我们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能给我们的国家带来直接的实力增强。但是,自然科学奖就不应该只奖励给中国自己的学者,我们应该把大部分比例奖励给国际同行,当然这个国际同行也包括我们自己的学者,我们国家拿出一部分钱,来评价和奖励国际上的学术研究水平。好象日本的国家奖就是面向国际的,而且是有奖金的,好象是5000万日圆,日本设立这个奖项的目的是希望有一个能与诺贝尔奖类似的国际科技奖。美国的国家科技奖是没有奖金的,但能获得美国国家科技奖的研究项目都是非常让世界科技领域认同的。至少这两个国家的科技奖都是有巨大国际影响的,而我们的国家奖只能有国内影响,也只能有国内水平了。我们的国家奖励为什么就不能这样面对国际?而且这样也就不需要有经常的奖项空缺的问题了。

    大国之间的竞争不仅靠军事实力,而且要依靠经济实力,还要依靠文化和科技实力。所有这些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不仅是靠自己人,而且要看谁能吸引到更多的国际人才。所以人才竞争的本质上应该是人才吸引力的竞争。我们已经到了这个历史时刻,将来就要看我们如何运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411669.html

上一篇:读《海龟和土鳖都是中国学术的敌人》有感
下一篇:科学是研究神马的神马
收藏 IP: 120.90.55.*| 热度|

26 苗元华 张南希 耿文叶 朱志敏 李学宽 杨勇 曾庆平 赫英 高峡 刘进平 戴力扬 郑永军 贺天伟 陈辉 王德华 张尚立 唐小卿 侯成亚 杨顺楷 陈安 饶海 付碧宏 陈飞 zhangling xqhuang luofalai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