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也谈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的变革 精选

已有 8503 次阅读 2010-9-23 12:2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 改革, 科研经费, 分配

刚看过朱猛进老师的文章“浅议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的变革——声援施、饶两位教授”,非常认可朱猛进老师的观点,也觉得这样的文章应是最近科学网的热点,而且应更热一点。但感觉现在热度不够,单纯为增加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度,写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

一、不要把经费资助作为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

现在许多科研单位,用于评价人才的一个常用做法是项目级别和经费数量作为重要学术考核指标。其中课题来源分成国家级、省部级、学校级,不同级别又进行细分,其中国家级又有重大、重点、面上项目的划分。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这样的划分有科学性,但把承担项目作为人才水平评价的重要标准显然是非常错误的。

学术水平最重要的是看在学术上的贡献,用获得多少项目多少经费为标准评价学术水平显然是非常荒唐的。如果一个学者获得经费资助的级别不高,经费数量不多,但也能产生同样的效益,应该说这样的学者创造性更强。不能获得高级别经费的原因可能是在馔写申请书方面不够好,但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更可能的问题是人情关系不够硬。人情关系好的人,用于非学术性跑关系的时间就增加,用于真正学术的时间就会减少,这样就产生一种奇怪的现象:能拿到课题项目的人,多不是能认真做课题项目的人。于是就滋生出大量的学术包工头,就是学术掮客师对这类人有非常深刻的描述。

评价学术水平不仅不能用经费和课题资助作为标准,甚至应该成为一个负指标,就是说如果获得的经费多,但成果相对少的人,应该是给于相应地负面评价。

曾有人提出:“在中国现行的科研体制下,真正对学术有兴趣的人是学术圈子的弱势群体。”这话显然是有道理的,有兴趣有能力的人得不到资助,没兴趣有能量的人吃香喝辣的。长此下去,学术领域怕会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现象。

二、寻找理想的项目验收标准。

在考核资助项目的效益上,应该寻找更理想的考核手段。许多的大的项目在资助过程最大的问题是人情关系的危害,在验收过程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指标,甚至课题越小越难交差,课题越大越容易过关的。大型课题由于经费充足,如果只是做几篇象样的文章,实际上是很容易完成任务的。现在许多验收都把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发表杂志的档次作为重要的学术考核指标,作为课题验收的重要指标,但忽视了学术本身的评价。

显然把做学术论文作为学术产品是非常荒谬的,学术论文发表是学术交流,从学术角度考虑,发表的意义是告诉世界,这个发现或者想法是作者首先实现的,科学历史上会承认其贡献,至于贡献大小,最终要在整个科学领域,许多同行和非同行给于评价。论文数量和杂志水平不可能恒量出学术水平。不过现实情况是,能在一个领域发表许多高质量论文的人肯定更容易引起关注,更容易获得引用,这就像在科学网上发表大量文章,同样能增加点击率一样的道理。点击率与真正的水平绝对不是一回事,只是反映活跃度而已。

三、科研基金资助要面对国际开放

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曾接到过几个国外学生申请来读博士后,后来发现现在中国整体上就没有面对国际学生开放博士后这个留学项目,当时就感觉到,我们与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存在一个巨大的落差,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象欧美那样吸收国外的优秀学生加入到我们的学术队伍中,学术就要把真正有兴趣的人吸收到队伍中来,而对一个比较窄的领域,能找到有兴趣的人不是那么容易,从全世界范围寻找,才是当然理想的途径,而且这样对扩大交流范围,引领世界潮流都是必要的。许多国际一流的学术中心,都同时是培养国际人才的中心。中国现在就需要培育这样的国际学术中心。

我们很像是怕别人偷窥我们的腰包,很担心我们的有限经费“流失”,甚至有“宁可自己浪费掉,也不能被洋鬼子吃掉”的想法。

不少发达国家都有专门资助国外学者的研究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海外杰出青年这个项目,但资助对象限制为海外的中国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限制那些已经成为华侨的同胞。这方面曾经有过许多揭露学术不端的事情,揭露某某人不符合基金管理条例,明明已经是华侨了,冒充中国人申请这个哪个项目等等。从另一个角度想,我们的基金为什么就不能资助给华侨?为什么就不能资助给外国学者?我想资助经费不是经济援助,是让受资助者给我们做学术研究工作的,无论是自己人,还是外国人,这都应该没有什么不妥当。有人觉得我们自己是第三世界国家,钱不多,自己人都不够,还给别人,是吃饱了撑的。我想这样的想法是没有自信的表现,要想在国际上有地位,我们就应该有领导国际潮流的愿望,就应该有做国际导师的魄力,任何时候想不化钱不打仗都难能有这样的国际地位。

 

 

 



打破经费分配潜规则(施一公 饶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365997.html

上一篇:预测2010年诺贝尔奖:假说到实验证据的科研长征
下一篇:氢气水滴眼睛能避免角膜血管增生
收藏 IP: .*| 热度|

14 刘进平 许浚远 吕喆 耿文叶 郭桅 许培扬 曾庆平 朱猛进 徐耀阳 刘广明 张南希 李福洋 zhangling runasun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