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氢气:增强植物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潜在新工具
孙学军 2025-6-11 11:04
氢气:增强植物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潜在新工具 研究要点 - 氢气(H₂)是一种独特的气态分子信使,可影响植物生理过程。 - 氢气通过强化抗氧化防御等多种途径提升植物的胁迫耐受性。 - 探讨了氢气与其他信号分子在胁迫耐受中的互作关系。 - 聚焦于逆境胁迫下氢气作用的 ...
个人分类: 植物氢气效应|45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富氢水对盆栽月季生长的影响
孙学军 2025-5-18 11:40
富氢水对盆栽月季生长的影响 为研究不同浓度富氢水对盆栽月季生长的影响,测定不同浓度 HRW 对月季叶长、叶宽、花苞数、最大花朵直径等生长指标,初步揭示 HRW 对盆栽月季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 HRW 均对盆栽月季生长有促进作用,能改良月季植株株型,并且 100% HRW 处理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不同浓 ...
个人分类: 植物氢气效应|650 次阅读|没有评论
富氢水通过调控抗坏血酸的生物合成来促进蔬菜生长并提升果实品质
孙学军 2025-5-13 09:02
富氢水通过调控抗坏血酸的生物合成来促进蔬菜生长并提升果实品质 研究亮点 - 低浓度的富氢水(HRW)可提高生菜、番茄和黄瓜作物的幼苗活力、光合效率以及生物量积累。 - 用富氢水灌溉可增加黄瓜果实中维生素C和可溶性蔗糖的含量。 - 富氢水可调控与光合作用以及果实中抗氧化物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
个人分类: 植物氢气效应|152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微纳米气泡氢水灌溉提高空心菜对镉的耐受性:根际微生物群落的调节和氧化应激的缓解
孙学军 2025-5-10 09:57
微纳米气泡氢水灌溉提高空心菜对镉的耐受性:根际微生物群落的调节和氧化应激的缓解 亮点 - 通过地下滴灌(SDI)系统向植物根际输送微纳米气泡氢(MNBH)水。 - 施用微纳米气泡氢水可改善植物生长、光合速率和根系形态特征。 - 施用微纳米气泡氢水可清除活性氧,并减少镉在植物体内的生物累积,从而缓解 ...
个人分类: 植物氢气效应|103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园艺产品保鲜【氢气】新策略研究进展
孙学军 2025-4-15 05:51
园艺 产品保鲜 氢气 新策略研究进展 园艺产品易腐的特性以及贮藏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导致了采后损失和保质期的限制。富氢水( HRW)作为一种有效的氢气(H₂)供应体,被视为园艺产品采后保鲜的新型绿色策略。这篇综述全面概述了富氢水在园艺产品保鲜方面的应用进展,包括植物中氢气的潜在产生机制、富氢水 ...
个人分类: 植物氢气效应|93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气对珊瑚热应激的保护作用,以及氢气的生物危害性
孙学军 2025-4-4 07:32
氢气对 珊瑚 热应激的保护作用,包括氢气的危害性 由于全球海洋变暖,珊瑚礁正日益受到大规模白化事件的威胁。在全球努力缓解海洋变暖之前,迫切需要新的管理策略来帮助珊瑚生存。鉴于 氢气 具有强大的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特性,我们的研究 探索了 氢气 减轻热应激对珊瑚负面影响的潜力 。我们 ...
个人分类: 植物氢气效应|84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水提高茶叶提取效率
孙学军 2025-2-28 08:43
本研究来自土耳其,该国学者在氢气用于食品加工和保鲜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一研究是对茶叶渣渣成分提取的研究,发现氢水能显著提高茶叶内提取物的提取效率。这对于我们使用氢水有一定借鉴价值。例如我们用氢水泡茶,能泡出更多茶叶有利成分,结果可能是节省茶叶或增加茶叶的品质。曾经有人告诉我说,氢水泡茶好茶更好, ...
个人分类: 植物氢气效应|1186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水提高生菜耐盐性能的机制研究【江苏大学】
孙学军 2025-2-14 20:59
氢水提高 生菜耐盐性能的 机制研究【江苏大学】 亮点 - 微纳米气泡富氢水地下滴灌(SDH)提高了生菜的耐盐性能。 - SDH增强了生菜的抗氧化能力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并调节了离子稳态。 - 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茉莉酸(JA)和水杨酸(SA)水平的变化表明,应激激素信号传导参与了SDH介导的耐盐 ...
个人分类: 植物氢气效应|157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化镁减少水稻镉毒性表观遗传学机制
孙学军 2024-10-14 08:23
氢化镁减少水稻镉毒性表观遗传学机制 研究亮点 - MgH2释放的H2能够缓解镉(Cd)对水稻幼苗生长的抑制。 - m6A甲基化是Cd胁迫和H2保护作用在水稻中的关键机制。 - 蛋白激酶和钙信号调节是H2缓解水稻Cd胁迫的核心。 - H2显示出在减轻水稻中镉积累方面的潜在应用前景。 摘要 镉( Cd)污 ...
个人分类: 植物氢气效应|1625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6-15 2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