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峰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显峰 科技日报记者、《显峰冷言》主笔

博文

志愿者:我们一起,挺起一个人字

已有 3967 次阅读 2008-5-22 10:21 |个人分类:新闻旧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多数路段,曾经的柏油公路就像失去方向的火车,撞进山里或栽入谷底;在整座山垮塌解体的巨石之间新劈出一条只可单向通行的道路。这是都江堰与汶川震中映秀镇之间唯一连接生命与希望的路。
 
前方就是紫坪铺水库大坝,记者的越野车艰难地在碎石上颠簸前行。一侧山上,巨大的悬石混乱叠积,随时都可能吞噬眼前的这条路和路上的一切。
 
几个年轻人,背着高过头顶的旅行包,匍匐在乱石路上,偶尔停下来擦把汗,看一眼身边“跳”着走过的汽车,继续向前。
 
旅行包塞得鼓鼓囊囊,重量显然不轻。年轻人胳膊上的简易标志告诉记者:他们是抗震救灾的志愿者。几日来,在通往青川、彭州银厂沟等重灾区的路上,“他们”随处可见。
 
记者得知,都江堰通往映秀镇的道路17日下午才打通,但从13日开始,就不断有很多这样的“旅行者”和回家寻亲的人一起攀越乱石山,徒步漩口镇、映秀镇和汶川县城方向,送去干粮和药品,参与受灾群众安置。
 
他们来自成都、南充……甚至四川省外更远的地方。5月12日那场灾难来临前,这条路畅行无碍,他们中很多人也许连汶川、映秀这样的地名都不曾听说。
 
过漩口,紧急加固的寿江大桥已经岌岌可危,一次只能一辆车通行。排队候行的时候,两个背着旅行包的小女孩请我们捎脚。她们是从紫坪铺扒大卡车到这儿,要去前方的阿坝铝厂。铝厂已经毁于地震,现在有个抗震救灾指挥部在那里。
 
“家在铝厂?”“不是的。我是成都的。”
 
叫王晓红的小姑娘很健谈,只有20岁,今年大学毕业。她的伙伴比她大一岁,叫牛娜。她们是在山上结识的。
 
“12号下午我就去单位请假,13号就赶到紫坪铺山上了,帮他们发放食物,接应受困老乡。”王晓红说,和她们一起上山的男同伴背着食物和药品徒步进山,直接去了铝厂。
 
在山上呆了7天,她们只有一次睡过帐篷,那晚3个人挤在一张两尺宽的床板上,其余几晚都是在救援士兵的卡车上过夜。饭,只有面包和方便面,方便面是干吃的。她们也会害怕。经常半夜听到山体滑坡的声音。“前天晚上下大雨,山上就像放炮,太吓人了!”牛娜说。
 
她们的衣服上沾满了泥巴,7天没有洗澡,脸已经晒脱了皮。“嗨。没啥子事的,回家洗干净就是黑白双煞了。”但王晓红一边用手指轻揉着自己的眉毛,一边自语:“眉毛都好久没修了。”———其实她也是一个爱美的女孩。
 
牛娜是南充人,家里就她一个孩子,怕父母担心,她一直说自己在成都。
 
她们俩都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我们一起的志愿者都像我这么大。跟受难的老乡相比我们吃这点苦算不了啥子。”王晓红边擦汗边说,“大家都觉得我们80后不能吃苦,那是现在物质条件太好了,我们平时一直活在别人的肩膀上。”
 
邪恶的灾难永远战胜不了善良的人性。志愿者!这3个字,此刻更像是一种亲情的表意。
 
从都江堰去映秀,必经漩口,这也是汶川县一个遭受重创的乡镇。借山而居的很多人都失去了房屋、断了炊烟,甚至失去了亲人。安子坪村山脚下的金沟饭店门口,数十人聚在一起,有的背着背篓,围在一辆小卡车旁,眼神里充满感激和渴望。
 
13岁的姚若武背着一个大背篓,远远望着卸在地上的白菜和西葫芦,想从人缝中钻过去却又不敢,不过去,却担心一会儿菜没了。但是另一个胆子大一些的男孩钻了进去,一双黑乎乎的小手捂在菜堆上。
 
就算背着背篓,但他们一人也只能分到一棵白菜和一个西葫芦。不过这对断炊几天的他们来说已经很好了。
 
车上的菜卸了一些,送菜的人便关上车厢。“给里面的村子留一些吧。”送菜的人说着,跳上了车。一群人似乎心有不甘,却齐齐地招手喊:“谢谢你噢。”
 
送菜的人叫苟万福,都江堰农民。他的所有房屋也在地震中毁于一旦。所幸家人安好。安置好家人,从15日开始他就做起了志愿者。每天清晨5点左右,从都江堰出发到彭州买菜,然后载着上万斤的蔬菜往大坝边上的山村里去。
 
尚存的柏油马路,很多路段路面几乎被扭成麻花状。随处可见被滚石砸瘪的汽车。有一段不到100米的路段,十几辆越野车、卡车,甚至推土机,被滚石砸瘪在悬崖边,完全没有了模样。
 
在这条路上行车,最恐怖的事情莫过于塌方,而塌方随时可见。
 
17日的时候,通往紫坪铺水库大坝的路又一次塌方,苟万福在乱石山上等了4个小时等到通路,最后把菜送上山。“危险?危险算个啥嘛!那么多人都没得吃了。家人平安我已经很满足了。”
 
他的菜送给老乡分文不取,到现在他自己已经花了一万三千多块钱了。他计划明天往山深处再送一些。
 
从渡口到映秀只剩下几公里路,但异常险要。以前的高架桥被拦腰斩成三截,一截插入江底,一截拧成麻花摔在江堤,另一截勉强伸展着,几十米高的桥柱已经震折,靠里面的钢筋挺着,半截桥体已经移位。车要沿着工程兵抢修出来的一条乱石路从这里钻过。而且一侧垂直的山体明显滑坡。
 
在这条路上,除了救援的军车和其他工作车,拥塞着很多贴着红色条幅的“抗震救援志愿车”。有的甚至载着各种物资奔袭数千里来到这里。
 
19日晚9点多,记者的车出现故障,一辆悍马越野车停下施救。这辆车第一次远行就是四川灾区。车主是温州的一家企业的董事长,叫吴峥嵘,连续6天他载着各种食品、药品几乎跑遍了重灾区。他晚上赶回成都,准备明天再去一趟北川。
 
截至记者发稿时,已然有数万人和他一样奔走在灾区。在冰冷的灾难面前,他们和救援的队伍一起,挺起一个温暖的人字。
 
5月21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992-26276.html

上一篇:震灾前线追赶队伍的士兵们
下一篇:哀悼日里的映秀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