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gb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ngbi

博文

开放获取成因及其核心驱动力分析 精选

已有 6717 次阅读 2023-3-14 19:09 |个人分类:开放科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此文发表在《科技与出版》2023年第2期,此文应该非常接近原文,原文:

开放获取成因及其核心驱动力分析_定稿.pdf

摘要:开放获取已经发展几十年了,最近在全球高歌猛进。其早期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能够持续不断发展,有其历史成因和内在驱动力。文章系统论述开放获取的成因和核心驱动力,认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是开放获取产生的技术条件;连续出版物危机是开放获取产生的重要诱因。及时确立科学发现优先权、及时且广泛地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及时且免费地获取别人的科研成果、科学共有主义等共同构成了开放获取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关键词: 开放获取  开放科学  学术交流

       最近,开放获取继续在全球高歌猛进。2022825日,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White House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公布了新的开放获取政策[1],要求所有联邦政府经费资助的研究成果的论文立即免费向公众开放,明确要求所有机构不迟于20251231日全面实施新政策,新的政策不允许有时滞期(Embargo Period,目前多为12个月或6个月)202292日,爱思唯尔(Elsevier)宣布加入开放获取学术出版社协会(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OASPA)[2],至此全球四大学术出版商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 Group)、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和威立(Wiley)均成为OASPA成员。20221031日,英国皇家化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RSC)宣布,将在五年内将旗下所有期刊转为完全开放获取期刊[3]RSC目前出版超过50 种世界顶级的化学及相关学科期刊。20221128日,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承诺,将其全部160多种混合期刊变为S计划认可的转换期刊,并在S联盟(cOAlition S)规定的期限过渡到完全开放获取[4]2022121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al Publishers)在国内外同期发布《中国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报告(2022)中、英文版[5]

无论怎么计算,开放获取运动在全球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了。开放获取运动发展的主要动因有哪些?其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究竟源自何方?本文尝试着回答这一问题。

1.关于开放获取的主要动因的已有研究

很多人认为,开放获取运动的直接原因,与连续出版物危机(Serials Crisis)有关。金伯利·道格拉斯(Kimberly Douglas) 1990年在《图书馆员杂志》(The Serials Librarian)上发表题为《连续出版物危机:适应变化》(The Serials CrisisAdjusting to Change)的文章[6],指出连续出版物危机给图书馆造成了财政困境,从长远来看,仅仅通过增加连续出版物预算是无法解决的。达娜·罗斯(Dana L. Roth) 1990年在《图书馆员杂志》(The Serials Librarian)上发表题为《重温连续出版物危机》(The Serials Crisis Revisited)的文章[7],指出连续出版物危机与1981年的危机有相似之处,外汇汇率对学术期刊订阅价格影响很大。彼得·萨伯(Peter Suber) 2003年在《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新闻》(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上发表题为《消除研究的障碍:面向图书馆员的开放获取简介》(Removing barriers to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to open access for librarians)的文章[8],指出连续出版物危机已经40年了,已经有很大损害,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开放获取。

张立等2014年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上发表题为开放获取---科学公有主义的当代形塑的文章[9],认为传统科学公有主义(也译作共有主义)没有考虑研究者和公众如何获取科学知识,开放获取运动打破科学知识获取的人为壁垒,真正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公有,这不是简单的传统科学公有主义的回归,而是在当代条件下对科学公有主义的重新形塑,它倡导的是完全意义上的公有主义:科学知识不仅在知识论意义上属于全社会,在产权意义上也属于全社会。

2.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是开放获取产生的技术条件

学术研究需要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最直接的面对面与其他研究者对话、参观自己同行的实验室、传统的纸质信件往来和如今的电子邮件通信、参加各种科技展览、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报告、与同行通过博客和社交媒体的互动等,都是学术交流。还有大量学术交流活动,伴生着学术出版活动,与学术出版物密切相关。学术出版是最正式的学术交流形式,学术出版物有正式的学术出版物和非正式的学术出版物之分。正式的学术出版物有学术期刊、学术专著、会议录(有的会议录也以学术期刊或学术专著的形式出版)等。学术期刊为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纵观全球学术交流的历史,在学术期刊出现之前,除了面对面直接交流之外,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主要借助学术专著和信件来完成。与学术专著和信件相比,学术期刊显然更有助于科学发现优先权的确认,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快速传播。1971年,美国社会学教授哈利特·朱克曼(Harriet Zuckerman)和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在《米涅瓦》(Minerva)上发表题为《科学界评价的模式:评议人体制的制度化、结构和功能》(Patterns of evaluation in science: Institutionalisa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the referee system)的文章[10],进一步指出:科学发现优先权的提出、科学共有主义规范的确立和同行评议(Peer Review)制度的开端,与以《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为代表的学术期刊出版的常态化是同一过程。

可惜的是,学术期刊从诞生之日起,除少量赠阅外,大部分需要付费订阅。这首先是因为,的的确确存在印刷成本和出版费用,需要通过订阅费去覆盖这些成本费用。二是因为随着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专门的学术出版商出现,这些出版商在降低印刷成本、压缩出版费用和提升发行效率等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同时也自然要求攫取一些商业利润。学术期刊需要订阅,自然导致非订阅用户很难看到学术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学术交流和科学传播,不利于学术期刊传播学术这一功能的发挥。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在信息技术领域,开放源码(Open Source)运动也蓬勃发展,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软件业主流。全球范围内,各种各样的软件开放源代码,按照相对规范的授权协议,大量被自由使用、复制、修改和再发布,从而产生新的开放的源代码。开放源代码已经无处不在,目前人们大量使用的各种智能终端,包括手机、汽车和电脑等,背后均内嵌海量的开放源代码。开放源码运动略早于开放获取运动。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技术(开源的或不开源的)是开放获取产生的必要条件。同时,开放源码运动带来的思潮,很可能对开放获取运动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其实在预印本平台arXiv之前,也存在一些类似的实验,但均没有最终成行。1961-1967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资助下,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科研人员建立了7个信息交换组(Information Exchange Group),组内成员相互在学术论文发表前就交流相关科研成果[11]。遗憾的是,这些信息交换组在实验结束后全部解散了。为什么1991年最终arXiv得以成行呢?arXiv创始人金斯巴格在1994年发文题为《迈向学术交流电子化的第一步》(First Steps Towards Electronic Research Communication)的文章,指出:一是高能物理学科存在很强的预印本文化;二是因为1991年前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的成熟[12]。在全球,包括中国大陆,高能物理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更早地使用了互联网技术,这部分解释了预印本诞生在高能物理学科而不是别的学科。当然,目前预印本已经普及到很多学科了。

3.连续出版物危机是开放获取产生的重要诱因

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陆陆续续面对连续出版物危机:研究型图书馆的预算保持不变或增长有限,而需要订阅连续出版物的费用却连年增长。连续出版物主要指学术期刊,也包括报纸、年度出版物(如年鉴)和学术会议的会议录等。造成连续出版物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连续出版物数量的迅猛增加;连续出版物价格的快速增长;外汇汇率的大幅波动等。由于连续出版物危机,科学界开始质疑传统的订阅型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在经济上已经不可持续,学术交流很可能因此受到进一步的限制。开放获取被认为是应对连续出版物危机的方法之一,走上了历史舞台。理想情况是,越来越多的论文,金色开放获取,出版后立即开放给全人类;同时以传统订阅模式发表的论文,可以绿色开放获取,在一定的时滞期后将未经编辑加工的接受稿(Accepted Manuscript)开放给全人类。

需要指出的是,连续出版物危机不宜认定为开放获取产生的必然原因。因为买不起了,所以就应该开放,这样的逻辑讲不通。事实上,市场经济环境下,大部分买不起的商品,都不会免费开放。1994 6 27 日,认知科学教授斯蒂芬·哈纳德(Stevan Harnad)发表著名的《颠覆性倡议》(The Subversive Proposal)[13],呼吁所有深奥”(esoteric)研究的作者将他们的文章自我典藏(Self-Archiving)到网络上,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免费获得。倡议中特别提到,学术研究者之所以对出版有兴趣,仅仅是因为想把自己的知识和灵感让尽可能多的同行知道。因此, 他们才乐意将论文交给学术期刊,贴上价签去卖。这就是《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中的古老的传统,没有这个传统,不大可能因为买不起就开放的。BOAI称开放获取是古老的传统新兴的技术的碰撞,再恰当不过。

4.开放获取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源自科研人员

开放获取使得科研人员可以及时确立科学发现优先权、可以及时且广泛地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可以及时且免费地获取别人的科研成果,以及科学共有主义等共同构成了开放获取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开放获取有助于科研人员及时确立科学发现优先权。伴随着学术期刊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动向期刊投稿以争取第一时间确定科学发现的优先权。记录科学发现优先权,一直是学术期刊的首要功能。默顿在《科学社会学》一书中指出:科学的历史常常被关于发现的优先权的争论打断,这种争论往往是可悲的……无数的科学家,其中既有大科学家也有小科学家,都参与过这种刻薄的论战[14]。学术期刊的诞生,部分解决了优先权争议。而如今,预印本的使用使得科研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及时锁定科学发现优先权。开放出版(文章发表到开放获取期刊上)通常比传统出版要快,这也有助于科研人员及时确立科学发现优先权。开放同行评议可以减低审稿人抢占先机的可能,这有助于部分避免科学发现优先权的争议。

开放获取有助于科研人员及时且广泛地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第一时间在预印本发布、开放出版使得科研成果尽早发表,绿色开放获取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可见度,这些都有利于科研人员及时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的及时传播,有可能给科研人员带来引用优势。关于开放获取的引用优势,可以分解为时间上的引用优势和数量上的引用优势。与传统的订阅模式比较,无论预印本、金色开放获取(开放出版)还是绿色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毫无疑问,均可以直接获得时间上的引用优势:读者更早地获取全文,从而更早地引用。时间上的引用优势,对于科研人员是有利的:科研人员可以更早地获得认可、晋升,甚至是物质奖励;对于人类社会同样是有利的,人类可以早日享用科技进步成果。单就时间上的引用优势这一点,就足以吸引相当数量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职业早期的科研人员(Early Career Researcher)参与到开放获取中了。人生苦短,早些获得认可,对大多数人是有吸引力的。关于数量上的引用优势,目前存在一些争议,有认为其实是选择偏差,也有实证研究指出只是增加了下载量并没有增加引用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单就增加引用次数而言,开放获取只会助力,不会妨碍。科研成果的及时传播,还有助于尽早找到各种合作者,包括科研本身的合作者、应用研究的合作者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合作者等。

开放获取有助于科研人员及时且免费地获取别人的科研成果。科研人员需要了解全世界已有的科研成果,需要第一时间了解别人的最新的科研成果。开放获取的推进,使得科研成果服务科研人员的时间大大提前。对于预印本平台,通常作者提交后几天内就发布。2022114日,北京大学校友、著名的美国华裔数学家张益唐教授给arXiv投稿《离散均值估计和朗道-西格尔零点》(Discrete mean estimates and the Landau-Siegel zero)117日此文即在arXiv平台公开发布[15]。张益唐本人介绍,此文完成了零点猜想的证明,对证明著名的黎曼猜想意义重大,当然这一成果还需要经全球数论小同行的确认,后续也可能在正式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于此形成对比的是,20134月张益唐首次证明了存在无穷多对间隙为有限的质数(与著名的孪生素数猜想密切相关),论文名为《质数间的有界间隔》(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16]2013417日投稿给全球著名的数学期刊《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516日修回、521日被正式接收,201451日才线上发表。开放出版也使得科研成果较早地服务于广大科研人员。绿色开放获取使得科研成果得以免费获取(目前还多有时滞期)。这些都有助于科研人员第一时间在别人的科研成果基础上,继续新的研究。

科学共有主义是科研人员共同遵循的科学规范,是开放获取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350多年来,学者向学术期刊投稿,通常不是为了直接获取任何报酬,这就是《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开篇指出的古老的传统:为了探索真相和累积知识,即使不收取任何报酬,科学界也愿意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默顿称之为科学共有主义规范的逐步建立。1942年,科学社会学创始人罗伯特·默顿在《法律和政治社会学杂志》(Journal of Legal and Political Sociology)上发表题为“A Note on Science and Democracy(论科学与民主)”的文章,提出科学的精神气质”(The Ethos of Science),包括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共有主义(Communism)、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17],后来被称之为默顿科学规范。文章指出:科学是公共领域的一部分这种制度性的概念,是与科学发现应该交流这一规则联系在一起的。保守秘密是这一规范的对立面;充分和公开的交流是它的规定。共有主义是默顿科学规范的基本要素之一,公开发表是共有主义的内在要求。没有共有主义规范,互联网再发达、连续出版物危机再严重,学术出版物也不会都免费公开。这是学术出版的独特之处,更是科学事业的独特之处。

5.结论及启示

综上,开放获取运动是多种动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是开放获取产生的技术条件。连续出版物危机是开放获取产生的重要诱因。开放获取使得科研人员可以及时确立科学发现优先权、可以及时且广泛地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可以及时且免费地获取别人的科研成果,以及科学共有主义等共同构成了开放获取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基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启示1:服务好科研人员,是开放获取利益相关方的应有之义。开放获取的利益相关方有:公众、科研人员、资助机构、学术出版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图书馆、汇聚和搜索信息的网站和平台等。科研人员既是读者,又是作者,从读者角度一般希望能够无障碍地获取各种学术文献;从作者角度一般需要均衡考虑文章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多少、期刊声誉好坏、科研费用整体情况等决定是否金色开放获取,至于绿色开放获取一般会遵从所在机构或所获基金的明确要求。除了公众外,开放获取的其他利益相关方都可以把服务好科研人员作为最重要的着力点,去推动开放获取的进程。

启示2:继续调动和保护好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开放获取才能持续发展。202112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将开放科学首次写入我国法律[18]。《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九十五条:国家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完善科研论文和科学技术信息交流机制,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交流和传播。虽然该文本中没有直接提及开放获取,但有学术期刊、科研论文、科学技术信息交流等表述,开放获取必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后续,很可能会有一系列配套的法规和政策出台。这些法规和政策,宜调动和保护好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宜变成纯粹的管理、要求甚至约束性文件。

启示3:机构层面的开放获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理应首先征询一线科研人员的意见。作者曾发文指出,开放获取给我国带来的学术传播收益的增加额足以弥补开放获取给我国带来的学术传播成本的增加,因此我国应该拥抱开放获取[19]。如果我国推行开放获取,资助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立即颁布机构层面的绿色开放获取政策。这些开放获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充分尊重科研人员,按照既定程序征询科研人员的意见,以利于后续落实时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支持和拥护。

 

参考文献:

[1]White House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OSTP Issues Guidance to Make Federally Funded Research Freely Available Without Delay[EB/OL]. 2022[2022-12-28]. https://www.whitehouse.gov/ostp/news-updates/2022/08/25/ostp-issues-guidance-to-make-federally-funded-research-freely-available-without-delay/.

[2]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Welcoming Elsevier as an OASPA member[EB/OL]. 2022[2022-12-28]. https://oaspa.org/welcoming-elsevier/.

[3]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commits to 100% Open Access[EB/OL]. 2022[2022-12-28]. https://www.rsc.org/news-events/articles/2022/oct/rsc-oa-commitment/.

[4]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 Commits its Entire Hybrid Journal Portfolio to Transformative Journal Status Aligned with Plan S[EB/OL]. 2022[2022-12-28]. https://www.ieee.org/about/news/2022/entire-hybrid-journal-portfolio.html.

[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报告(2022[EB/OL]. 2022[2022-12-28]. https://www.cast.org.cn/art/2022/12/15/art_457_204834.html.

[6]Kimberly DouglasThe Serials CrisisAdjusting to Change[J]. The Serials Librarian199018(1-2): 111–121.  DOI:  https://doi.org/10.1300/J123v18n01_08.

[7]Dana L. RothThe Serials Crisis Revisited[J]. The Serials Librarian199018(1-2): 123–129. DOI: https://doi.org/10.1300/J123v18n01_09.

[8]Peter SuberRemoving barriers to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to open access for librarians[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200364(2): 92–95,113. DOI: https://doi.org/10.5860/crln.64.2.92.

[9]张立,崔政,许为民,开放获取---科学公有主义的当代形塑[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30(1): 37–42. DOI: 10.19484/j.cnki.1000-8934.2014.01.007.

[10]Harriet ZuckermanRobert MertonPatterns of evaluation in science: Institutionalisa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the referee system[J]. Minerva, 1971, 9(1):66-100. DOI: https://doi.org/10.1007/BF01553188.

[11]James TillPredecessors of preprint servers[J]. Learned Publishing200114(1):7–13. DOI:https://doi.org/10.1087/09531510125100214.

[12]Paul GinspargFirst Steps Towards Electronic Research Communication[J]. Computers in Physics19948(4):390-396. DOI: https://doi.org/10.1063/1.4823313.

[13]Stevan HarnadSubversive Proposal[EB/OL]. [2022-12-28]. https://www.southampton.ac.uk/~harnad/Hypermail/Amsci/3809.html.

[14]R. K. 默顿著,鲁旭东,林聚任译(2003. 科学社会学[M]. 商务印书馆.

[15]Zhang YitangDiscrete mean estimates and the Landau-Siegel zero[EB/OL]. [2022-12-28]. https://arxiv.org/abs/2211.02515.

[16]Zhang Yitang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J]. Annals of Mathematics2014, 179(3):1121-1174. DOI: https://doi.org/10.4007/annals.2014.179.3.7

[17]Robert MertonA Note on Science and Democracy[J]. Journal of Legal and Political Sociology1942, 1(1-2):115-126.

[18]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EB/OL]. [2022-12-28].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1-12/25/c_1128198905.htm.

[19]宁笔,学术传播净收益与开放获取利弊分析新框架[J].科学通报, 2022,67(28-29): 3367-3371. DOI: 10.1360/TB-2022-0407.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109-1380370.html

上一篇:2022年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几个新
下一篇:杂评吴宪及其牛文
收藏 IP: 223.104.41.*| 热度|

8 许培扬 武夷山 任胜利 郑永军 姜春林 李升伟 高峡 谌群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