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菌心说”学说解释为什么您控制不了体内的“洪荒之力”?

已有 1706 次阅读 2016-8-23 10:1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趣谈“管住嘴、迈开腿”——“菌心说”学说解释为什么您控制不了体内的“洪荒之力”?以及“柔性辟谷”技术这种“回天之力”如何可以帮助您控制您体内的“洪荒之力”


张成岗(菌心说·柔性辟谷)


今天凌晨一点半我写了关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属于人体(CZ备案)、“心”根属于菌群(CZ备案)的说法,前者对应于人类DNA遗传控制系统,后者对应于菌群DNA遗传控制系统,系统介绍了一个人之所以能够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感知外界环境信号、而且能够通过“心”根感知微生物菌群向人体传递的饥饿信号,甚至可以说,前述六根可以被认为是“心”根即菌群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知觉等神经系统感知理解外界环境的通道。当然,在这六根之中,知觉是最重要的,因为知觉与意识、精神、智商有关,而“心”根即“心觉”则与人的心理、情商有关,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比较很容易地弄清楚人体的二元化系统,即人菌共生体。接下来,让我来为大家介绍和讨论人体内的“洪荒之力”,完全是基于上述人菌二元(对话)系统的原理进行展开的。

说到人体结构,我们可以使用一瓶水进行类比。对于一瓶水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水,而不是瓶子本身,因为瓶子只是一个载体,用来承载水而已,可以是塑料的,可以是玻璃的,也可以是陶瓷或木质的。类似地,这个瓶子相当于人的肉体,而瓶子里边的水则相当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菌群尤其是肠道菌群。有了这个比喻之后,我们再来看肠道菌群和人体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肠道菌群是活的,是充满繁殖活力的,具有将人体胃肠道黏膜当做肉品进行消化分解、用来为菌群繁殖提供碳源的能力;而另一方面,人的肉体也是活的,对于菌群攻击人体胃肠道黏膜会感觉到典型的、不可抗拒的、严重的痛觉刺激反应,直接表现就是人体的饥饿反应,此时只需要马上吃饭就可以显著改善饥饿感觉了,因为一旦吃饭之后,食物进入胃肠道,先前持续、严重破坏和损伤胃肠道黏膜的菌群就会转向攻击、破坏刚才吃进去的食物,不再破坏人体胃肠道黏膜,人体的饥饿感消失,这就是“菌心说”学说对于“饥饿源于菌群”的清晰解释,而且,刚才所说的菌群攻击人体胃肠道黏膜,其实就是本文题目所说的“洪荒之力”,即菌群天生具有的破坏人体胃肠道黏膜的能力,绝大多数人是难以抗拒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绝食”的感觉,是一种饿得要死、痛不欲生的感觉,对于“吃货”来说感受更加深刻,甚至也经常是审讯犯人迫使其招供的常用策略。也就是说,人体内的“洪荒之力”,本质上就是广大菌群(成人体内数量大约为10^14)的繁殖冲动破坏人体胃肠道黏膜、导致人体产生难以抗拒的饥饿感的表现,这样就进一步弄明白了“人为什么要吃饭、饥饿源于菌群”以及“菌以食为天、民以菌为先”的硬道理。

根据上文分析,既然“菌群吃人(胃肠道黏膜)”是常人难以抗拒的“洪荒之力”,那么,要控制这种“洪荒之力”的话,就需要用到更厉害的力量了,那么这一点当然应该是“回天之力”了,而事实上我们也已经找到了这种“回天之力”,那就是“柔性辟谷”技术,其原理很清晰,就是每天一日三餐各使用一袋柔性辟谷饮料喂饱菌群,“满足菌群(吃饭)的欲望”,人体就可以进入到不饥饿的状态,只喝水不吃饭,正常工作生活7-14天,体重得到生理性下降10-20斤(尤其是腰腹腿等部位减脂明显),脑力体力精力都处于良好状态,而且三高也能够得到很大改善,我们目前已经在解放军陆军总医院、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京东中美医院等多家单位完成了临床考核,并且在《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军事医学》等学术期刊陆续发表了相关论文,近期还将向国际学术期刊投稿发表,通过科学研究和循证医学的踏踏实实研究,将这种可以破解“洪荒之力”的“菌群攻击人体产生难以抗拒的饥饿感”使用“柔性辟谷”这种“回天之力”进行化解掉,以大力化解小力,和武侠小说中高手较量的设计很有一比,想一想也是醉了耶

CZ @ 2016.8.1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92-998118.html

上一篇:自古彭衙出圣贤,今朝白水不一般。白中培养情三年,不破慢病誓不
下一篇:通过柔性辟谷技术改善人体慢性病症状
收藏 IP: 219.238.12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