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中医内经“脑”的认识与发展(2021-6-28)

已有 994 次阅读 2021-9-16 12:3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转载]中医内经“脑”的认识与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93188.html 

已有 492 次阅读 2021-6-28 17:07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谢辉,龙志江. 中医内经“脑”的认识与发展.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31(1):85-87

《内经》对“脑”的认识与总结涉及范围广泛,内容详备,并且很早对其出处做了明确的定位。《素问遗篇·本病论》云:“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乙帝君泥丸宫下。”《黄帝内经素问译释》云:①词释‘上丹田’:上丹田在泥丸宫。②‘帝太乙帝君泥丸宫’:‘帝太乙帝君’,即脑神。泥丸宫,即脑室,脑神所居之地。”[1]显然,在正常情况下,心代脑行令而显现不出脑神;反常在病理情况下,“神失守位”而向脑复命,则显现出脑神,犹“脾善恶......,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素问·玉机真藏论》),出现神昏谵语,突然昏仆,神志错乱、狂乱,神识痴呆、恍惚,瞳神散大或缩小,对光反射消失等症状。辨证时出现的“热闭心神”“痰蒙心神”“心神不宁”等所称之“心神”以及“血热扰神”“痰火扰神”等证型中的“神”也应理解为“脑”为妥,“心神”“神”只是习惯上的称谓,其实质内容和“外壳”已经发生了分离,应以脑释之。因为“神”,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狭义指思维意识活动[2]。现就“脑”探讨如下。

1  脑为元神总统全身维持人体健康长寿

1.1  脑的生理

《灵枢·血络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其盖,下在风府”;《灵枢•海论》谓:“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的生理功能主要与人体某些运动及头部某些器官功能有关:《灵枢•本输》:“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日风府”;《素问•骨空论篇》:“督脉者,......贯脊,......络脑。”《素问·调经论篇》:“志意通,内连骨盈,而成身形、五脑。”《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显然,“志意”即脑神,“身形五脏”即身形肢节和脏腑;《灵枢•师传》:“身形支节者,脏腑之盖也。”显然,脑神居于头盖骨内,下连督脉、脊健,其志意的输通往来,亦通过督脉、脊髓而外以支配身形支节,内以调控脏腑的活动。明·李时珍讲“脑为元神之府”,“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升降之道,......上有神德居,......十二经、十五络联转。”(按:“子为阴,午为阳,......即任为阴,督为阳”;“上,指上丹田,......此处为精气上会之所,又为元神居住之府,道家有神室‘之称’”[3])

1.2  脑的谷精补养

《灵枢•决气》:“谷人气海,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灵枢·五雇津液别》和《灵枢·平人绝谷》进一步明确指出“五谷之津液和合为羔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肠胃所受水谷,......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结合《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以及《素问·骨空论篇》:“督脉,人络脑”,《灵枢•动输》:“足之阳明,......胃......入络脑。”说明了脑为元神的至尊重要,说明了脑需要大量的养分。

1.3  脑与脏腑的联系

《灵枢•本神》明确指出:“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这里的“血、营、脉、气、精”,结合《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及《灵枢•营卫生会》“营在脉中,......营周不休”等,则清楚地看到神虽由脑主宰,但分属于五脏,且经血、营、脉、气、精的参与,一方面说明脑神与五脏之神密不可分,协同为用;另一方面说明人体以血营脉气精之“营周不休”揭示脑神在人体上下内外升降出入之决断功能,即调控作用。另外,《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言之“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虽众学纷纭,但笔者据“太乙帝君”即“脑神”和“五脏六腑,上属于脑”及“志意者,所以御精神”等,认为“胆”即脑也。脑任命“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是以胆之名而行脑之实——“中正、决断之令”。

1.4  脑与体窍的联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何也?”歧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精,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这里虽无“脑”,但据《灵枢•动输》:“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和“三百六十五会,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可见言“首”则“脑”实寓于其中。何况《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言:“血气者,人之神。”《康熙字典》释:“头,《说文》首也,[注]头,髓也。”《新华字典》:“首:头,脑袋。”“经脉”“络”,在这里属脑联络体窍并通过视、听、嗅、味等感觉说明之。

1.5  脑与人体的运动与睡眠

《素问•调经论篇》:“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按:这里的“志意”即脑神,“骨髓”亦含脑、脊髓,“身形”即“身形肢节”即人体躯干四肢。在生理情况下“志意通”而脑神支配身形肢节正常活动,如头项和腰和“转摇”。反之,在病理情况下“志意通”障碍,脑支配失控,正如《素问•厥论篇》:“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筋将惫矣。”另外,《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人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日眼系,......入于脑乃别阴踌、阳踌。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毗,阳气盛则镇目,阴气盛则膜目。”前者,阳盛当大脑兴奋则睁目而觉醒、而活动、而工作。后者,阴盛当大脑抑制则闭目而睡眠、而休息、而养神。

1.6  脑与思维活动

《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人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愉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从上面之精-脑-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这一思维活动过程的具体描述来看,它不仅揭示了思维过程是脑神统脏神(尤其是心神)和其通过脏神共同活动而表现的结果,且从“心”“任物”之感性阶段上升到“智”属脑“处物”的理性阶段而付之于行动。所谓“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1.7  脑与防病

《素问遗篇•刺法论篇》:“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头>如日,欲将人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次想白气自肺而出,......次想赤气自心而出,......次想黑气自肾而出,......次想黄气自脾而出,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按《现代汉语词典》:“想:开动脑筋;思索。”“北斗之煌煌”:明亮而盛大如日。同时由此看到:脑统五脏并通过五脏的活动而表现之。即从脑先想头如日和结合五脏应五色、五行等之想象活动而达到头脑明亮盛大而御形防病。按:“想”字,《康熙字典》:“《说文》:冀思也,[注]希冀而思之也,......意之也,所似于形想也。”

2  脑在后世的影响和发展

《内经》脑的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并经过长期临床表现观察而不断完善之。如汉《金匾玉函经•证治总论》说:“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脾胃论》“张洁古曰:视、听蝗而清凉(亮),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脑之气而外利九窍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明确指出:“天者头也、肺也,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按“脑为元神之府”的这一观念是一个大的发展,无疑更科学!更接近于客观实际。因此,到清代获得张志聪、程文囿、金正希、汪昂、王清任、张山雷等医家发扬其说,尤其是官方《医宗金鉴》更明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身。”并且王清任《医林改错》有《脑髓说》专篇阐发,其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对人脑的解剖,进一步指出,“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入脑,名曰脑髓。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且运用之而阐发:“癫狂一病,哭笑不休,......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之不接”所导致。清之后《增订通俗伤寒论》根据《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上属于脑。”发挥运用于诊法而指出:“脑为髓海,髓之精为瞳子,......故观目为诊法之首要。凡开目欲见人者阳证,闭目不欲见人者阴证。瞳神散大者,元神虚散,瞳神缩小者,脑系枯结,......舌强不语,元神将脱。”[4]《中医诊断学》亦赞同而引用之[5]。另外,解放后在党的中西医结合政策号召下,对脑的认识更加深人而明确,尤其在治疗上更是大步前进。以“流脑”为例,以脑命名治疗的方药就有清脑饮、清温安脑汤、清热安脑汤、清热平脑剂、龙胆清脑汤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清温安脑汤治疗73例,治愈率为95.9%[6]。所有这些,足以说明,脑调控人体周身。确如张登本教授所说:“脑主元神,统习全身之论,是古今众医家之共识。”[7]

脑为元神,不仅有《内经》在理念上的支持,且有实践作依据,为古今众医家之所共识"脑与心相比,心在活动侧重于体内环境脏腑自身调节,脑则不然,脑为元神,既有结构上的“脊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五脏六腑之精气,......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的联系,又有功能上的气化、津液之关系而调控人体上下内外,尤其侧重于人体与外界环境(社会、自然界)的协调和统一,以确保人体健康长寿。另方面,从临床误治也验证了脑的至尊重要地位,如《素问刺禁论》明确告戒云:“刺中心,一日死,......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就足以说明之。当今死亡观的改变,由心肺死亡概念向“脑死亡”概念的转变,还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等亦强调了“脑”的重要性。

总之,在理论上探讨、整理《内经》脑的有关论述有利于中医的发展和提高。除《神农本草经》论述“胡麻,甘平,......填髓脑”等治脑病药物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收录的以脑命名的成药有补肾益脑片、脑乐静、脑立清丸、脑得生丸或片、清脑降压片等六种,以及社会上流通的脑心通、健脑丸、脑心舒等,不正说明了脑理论的发展,促进了临床实践的发展和提高。另外,随着神经病、忧虚症、精神失调等病的逐年增多,脑理论也有深人研究之必要。

参考文献

1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间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687.

2  《中医大辞典》编辑委员会. 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41.

3  钱远铭.奇经八脉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8:120.

4  何廉臣.增订通俗伤寒论[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5-146.

5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1

6  孟澎江.温病学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600.

7  张登本.脑藏元神及其意义[J].陕西中医函授2000(1):1-3.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93188.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92-1304444.html

上一篇:[转载]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脑科学发展史(2021-6-28)
下一篇:[转载]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医学思想史:从轴心时代到科学时代(2021-6-29)
收藏 IP: 124.207.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