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饥饿源于菌群”为“和合思想”提供了生命科学依据

已有 1037 次阅读 2021-6-24 17:1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饥饿源于菌群”为“和合思想”提供了生命科学依据


张成岗,2021.06.24 17:09:56


    众所周知,“和合”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由于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之间具有的“文理”分科界限,“和合”思想很少在自然科学中被讨论。然而,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学术界逐渐认识到目前需要对“人”的认知进行拓展,即“人”并不是完全是“人”本身,而是由人体和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所组成的“超级共生体”之后,就不得不面临如何正确理解人体和共生微生物之间关系即“人微关系”的哲学追问这个大问题。在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结合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群与人体多种慢病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的文献资料,我们实验室通过大量研究意外发现“饥饿源于菌群”,即:事关人体生死存亡的第一大要素(饥饿与摄食)是由肠道菌群来引发和启动的。通常情况下,肠道菌群是在胎儿出生后通过产道挤压、母乳喂养、环境接触等方式而被自然界“主动”接种到肠道的,其具有天然的、不受人体控制的繁殖能力。当肠道菌群通过分解人体胃肠道黏膜为其自身繁殖后代获得碳源和氮源等营养物质的时候,就会导致人体出现难以抗拒的饥饿感和低血糖现象,从而表现为人们需要通过每天“一日三餐”的方式来满足肠道菌群和人体的营养需求。有趣的是,当我们通过向肠道菌群提供其所需要的食物如天然植物多糖和膳食纤维等人体不吸收的营养成分之后,即可显著减少和消除人体饥饿感,人们可连续7-14天只饮水、不摄食,正常作息,人体通过生理性分解库存糖原和库存脂肪为人体提供能量。该技术是基于中医道家养生理念形成的,我们将其称为“柔性辟谷”技术,从科学角度而言,相对于对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先民就使用的传统辟谷技术进行了科学化,反向证明实际上是在促进肠道菌群与人体之间的“和合”状态的实现,即人体与共生微生物之间不仅要“和平”,而且更要“合作”。如果没有肠道菌群、或者肠道菌群失调紊乱,那么人体将会出现自闭症、食欲下降、消化不良或食欲过于旺盛而容易暴饮暴食等问题。此方面我们已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逐渐意识到自然界使用肠道菌群、而不是人体本身来向人体提供饥饿感的来源,且该理念可以推广到动物界,从而形成了“菌心进化论”的理念。在这种对于将人体和共生微生物以“和合”思想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我们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既不是人类的朋友、同时也不是人类的敌人,反而本身就是组成我们人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仅不应当滥用抗生素去破坏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而且应该正视菌群、尤其是要正确理解和处理菌群向人体传递饥饿感的自然动机,从而形成良好、和谐的“人菌共生”关系,这是因为自然界通过生命起源与进化制造人类的过程中,本身采用的就是“先造菌、再造人”的自然逻辑,只是在其中使用“饥饿源于菌群”的方式向人体赋予摄食所必须的饥饿感。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形成了“菌脑主吃、人脑主思”以及“动机进化论”的系列认识,从而为“和合思想”提供了来自于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证据支持,期望能够为中国哲学在21世纪这个被认为是生命科学世纪的大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92-1292570.html

上一篇:肠道菌群的亚健康状态是影响人体亚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下一篇:2021.06.29下午两点,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张启明教授讲课《中医形态学与未病测评》
收藏 IP: 124.207.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