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神经科学视角|肠道微生物:总是在“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你的大健康

已有 1320 次阅读 2021-6-5 20:0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https://mp.weixin.qq.com/s/eilvtxKq9j2bXbRTA7LxYA 


神经科学视角|肠道微生物:总是在“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你的大健康

原创 张成岗 科协频道 今天

作者| 张成岗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当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心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这是因为经常可以看到家人、亲戚、朋友、同事被疾病所累所困的情形。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不断地给人们的生活增加疾病的痛苦和压力,让我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望与日俱增。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时代,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不断出现,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给老年人和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养老压力显著增加。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的年轻人,也由于面临生活工作、职场竞争、结婚生子等压力出现“内卷”和“躺平”,加剧了心理焦虑甚至抑郁的程度,并导致身心健康损伤。即便是青少年儿童,也往往出现被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症等所困扰的问题。因此,健康关乎到各个年龄段、关乎到社会各个阶层、关乎到每个家庭。然而,很难想象的是,随着近年来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往默默无为、名不见经传、往往不被待见的肠道微生物,却被发现与这些疾病密切相关,为我们理解慢病起源和实现身心健康提供了另外一条独辟蹊径的新思路。

在疾病的防诊治方面,当前的医学模式通常主要针对人体和人本身开展研究和应用,如新药研发主要针对导致人体疾病的基因和蛋白等靶点进行精准治疗,总体上表现为西医看的是“人的病”,而中医则往往强调看的是“病的人”,前者是还原论的观点,后者则是强调系统论和整体观。随着医学的进步,中西医结合模式在疾病防诊治的过程中,逐渐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不断地推动着医疗和健康领域的发展。不过,随着以肠道菌群为代表的人体共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被逐渐揭示,医学与健康领域有可能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这是因为肠道微生物实际上一直在“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人们的大健康。

image.png

图1 典型肠道细菌 来源: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左上)双歧杆菌,(右上)乳酸杆菌,

(左下)肠球菌,(右下)大肠杆菌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什么是人”的认知一直停留在“肉体”和“人脑”(即“灵与肉”)这两个层次。然而,基于生理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脑科学等研究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研究与应用,仍然难以有效解决公众最为关切的慢病防控和健康管理难题,急需发展和拓展我们对“人”的整体观、系统观的新认识,这也是中医药领域一直想要回答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术界逐渐发现“人是由人体和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所组成的‘超级共生体’”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一个“人”不仅包括其肉体和大脑,而且也还要包括其共生微生物。肠道作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其中的肠道菌群占据人体共生微生物的90%以上,共生微生物以“互利互惠、共生共赢”的方式为人体发挥着协助消化食物、促进营养吸收、提供免疫屏障、保护人体健康等重要作用。相反,如果肠道菌群紊乱失调,那么人体则会面临多种慢病的侵袭,表现出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与人们常说的“粪毒入血,百病蜂起”是一个道理。

是的,令人未曾想到的是,起源于大约36亿年前、长期默默地共生于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近年来意外地成为公众所关心的热点话题,而且已经持续了十余年之久,这是因为肠道菌群不仅与便秘、腹泻等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而且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甚至影响着一个人的食欲和心理精神活动。很多人所关心的“生酮饮食”,不仅在减重领域被日益关注,而且实际上该方法在将近100年前就被用于癫痫患者的治疗,然而直到近年来才逐渐知道该疗法与调控肠道菌群、纠正肠道菌群的紊乱密切相关。肠道作为人体的“第二大脑”,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与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而且肠道菌群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高度关联。近年来学术界的大量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异常不仅与肥胖、肠胃炎、心脏病、自闭症、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症、抑郁症甚至新冠症状等密切相关,甚至在这些复杂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加凸显出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不可分割性。不仅如此,肠道菌群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也极其重要,如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治疗作用就与其中的黄连素调控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而且在中药发挥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成分如寡糖和多糖等,很难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后来的研究发现其主要是通过纠正肠道菌群异常而发挥疾病治疗作用的。因此,不论是对临床医生而言,还是对慢病患者来说,甚至包括社会公众,通过学习肠道菌群领域的前沿科学知识,了解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和慢病的关系,了解终生共生于我们体内的肠道菌群的来龙去脉和生存逻辑,尤其是理解肠道菌群为我们的身心健康所付出的默默无为的巨大贡献,让肠道菌群不再继续成为我们体内“熟悉的陌生人”,对于提高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知识水平、了解如何通过科学调理肠道菌群以提高慢病防控效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存在即合理”的自然逻辑,在针对肠道菌群与人体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进行“为什么是这样”的持续追问中,我们实验室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饥饿源于菌群”的重要现象,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可能是人体对于食物进行直接记忆的“原始脑”即“菌脑”,与人脑形成呼应关系,且以“菌脑主吃、人脑主思”这种“双脑模型”的形式而存在,以“人体主动”的方式形成“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是为了思考”的生存逻辑。基于这个新思路,从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角度出发,围绕自然界“先造菌、后造人”的进化脉络进行深入研究,就有可能阐释自然界在“从0到1”形成人的过程中,如何一步一步地从微生物、藻类、植物、动物逐渐进化到人,从而表现出人体共生微生物作为人体不可分割和不可忽视的“另一半”,始终在“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人体大健康的自然逻辑。

由此可见,从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的意义上来说,有必要将“人”的概念进行拓展,从以往的“人”发展为作为“人微共生体”的“人”之后,就能够意识到,人体共生微生物既不是我们的朋友,也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在人类出现之前,肠道菌群等微生物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若干亿年时间,人类不仅只是地球居民的后来者,而且出生后一直生活在充满微生物的自然环境中。人体共生微生物是人体和食物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人体健康和慢病之间长时期被忽视的“隐变量”。后续我们将具体介绍肠道微生物如何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随着“人微共生体”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学术界对微生物与大健康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相信人们的健康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那些长期困扰我们的慢病如肥胖、糖尿病等,都将逐渐被中西医联合努力所攻克,而陆续成为曾经的回忆,记录着人类在认识自然、认知自我、向前发展过程中的坎坷与艰难。等待在人类前方的,必将是身心健康与幸福美好的阳光彼岸!

  排版 | 弢弢
  审核 | 陨石、六朵、苍翼蝴蝶

封面图片 | unsplash



image.png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于1988年1月28日由韩济生、薛启冥、任民峰、范少光、万选才、金荫昌、匡培根、管林初教授等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起,在北京医科大学科学报告厅正式成立,是中国第一个地区性神经科学学会。组织北京地区教学科研和医疗单位中从事神经科学工作的有关人员,定期举行学术活动,交流各单位成果和经验,交流国内外信息,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国际交流。


image.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92-1289885.html

上一篇:[转载]贺福初:追忆杨芃原教授
下一篇:这四篇文章的下载数量中都有数字“9”:动机进化论、生物安全与传染病防控、菌脑主吃与人脑主思(双脑论)、胃胀(胃与菌)
收藏 IP: 114.243.7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6 0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