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ukin 美丽的贝加尔湖

博文

萨苏:中国早期计算机研制中的一些小故事(一)

已有 5516 次阅读 2009-11-26 21:39 |个人分类:人物记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原文链接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5f60100cp6w.html

父亲病重的日子里,我经常推着轮椅送他去医院检查或者治疗。有一天,从放疗科出来,他说累了,歇一会儿吧。

于是,我们就坐在肿瘤医院的走廊里,歇一会儿。接近傍晚的阳光,从玻璃窗外洒进来,是金黄色的。父亲眯缝着眼,很享受的样子。半晌,对我说,其实龙芯和我们当初搞的长城203,没有传承关系,长城203的后续研究,是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作的。。。

这是一个突兀的话题,使我有点儿发懵,而父亲的表情丝毫不显得突兀。

不过,这倒是我没有听说过的事情,科学院的计算机研究,后来怎么会跑到成都去了?

于是,他说,我听。说完了,我推着他回去。以后的日子里,他经常会说起一些工作上的事情来,事情都不大,往往颇为琐碎,也不怎么系统,都和技术没有什么关系,可是他讲得津津有味,我听得也津津有味。

父亲似乎有些怀旧呢。我想。

那天晚上,他看我在计算机上写东西,慢慢走过来,坐在我身边,用一辈子都没有过的柔和对我说 – 你现在不要急着写。

这种待遇让我有些吃惊,我说,爸,我就是记下来,免得忘了。

他拍拍我的肩膀,用同样的语调轻轻说道:“以后再写吧。”转身走了。

后来,我想,他是怕我误会他的意思,以为他还在反对我写东西。

他知道我怕他。

其实,现在看看当时的笔记,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内容,只是读着还有些新鲜 – 对我如此,对不了解他们这一行的人,大约也如此。


一.只会做加法的计算机


听父亲说起来,才澄清了我一个一直错误的观念 – 我以为中国计算机的研制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其实我国的计算机起步很早,1950年代,就已经生产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来了。

那个时候,生产出来的是大型机,功能。。。是绝对不敢跟今天的计算器相比的。

科学院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大约是1958年研制成功的,父亲记得“是张修他们搞的”,是一台主要部件为电子管的计算机。那时科学院搞了一个大型及系列,编号大约是按照101,102,103。。。这样顺序来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等父亲他们后来上马微型机的时候,也就参考了这个编号,研制成的分别是 201,202,203。。。只是前面加了一个标号 – “长城”,这就是后来长城系列计算机的由来。

我后来查了一下,觉得父亲的说法有误,因为当时从事这台计算机研究的,主要是“老三室”—即计算数学研究室的成员,也得到了当时的苏联专家什梅格列夫斯基等人大力协助。后来在计算所担任所长的张修先生,1958年并不在这个室,甚至不在国内,而是在列宁格勒工学院作访问学者,1960年才返回科学院工作。因此,他不大可能参加了这台电子管计算机的研制。不过,张修先生的确长期是计算所的业务骨干,我想老爷子的意思是“张修所在的那个部门搞的”。

“老三室”成员 1958

父亲到科学院以后在“老六室”,早期是研究纯数学问题的,和计算机开始打交道是后来的事情。然而,他接触计算机的研究,时间却早得多,这是因为,50年代后期,全国很多科研单位掀起了一股“计算机热”,大家都在研究计算机。

中国当时的平均教育水平和今天不能相比,因此,凡是理科较好的院校,几乎都被这股风波及,北大也不例外。父亲最早接触计算机研究,是五十年代在北大数学力学系学习的时候。

当时北大也决心研制计算机,他们是三个系联合搞,一个数学系,一个物理系,还有一个好像是无线电系。挑头的是物理系一个教授,这个人形象很特别,只有一条腿,但肌肉发达,身体很好。萨爹说他似乎有些军人气质,怀疑是从部队上下来的。这个人,相信如果找当时在北大物理系工作的前辈查,一定可以查出是谁来。

萨爹属于大学高年级学生,当时他们已经被作为国家级的准技术骨干使用了。今天几乎都在为毕业分配烦恼的大学生们,对此的感觉恐怕是哭笑不得。

当然,以他们的水平,设计还是轮不上的,他们的任务就是焊接电路板 – 一块电路板上有一个浑似灯泡的电子管,还有一些电容,二极管等辅助器件,焊好后一块一块插起来,最后弄到一间房子那样大,就是当时的计算机。

不过,这种电子管的寿命,只有两三天的时间,到了时间无论好坏一律拔掉丢在筐里做报废处理。萨爹对当时系里到处废旧“电灯泡”的场面记忆犹新。

不过,他们最大的烦恼还不是电子管的寿命,而是经常出现假焊,萨爹耐心,检查假焊的工作经常由他来做。

这样,冬去春来,夏去秋来,一年的苦干,到1959年国庆节,这台机器终于可以运行了。

运行的结果,让人哭笑不得 – 也许因为设计的问题,北大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虽然能工作,却只会计算加法,不会减法 – 其实萨爹说这也意味着它可以做乘法,因为乘法就是重复的加,这个它可以做。

面对这样一个成品,教授一筹莫展,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学校一面表扬一面挠头,不知道这样一个东西怎样报销。。。

正在这时,部队来人了,重金买下了这台“鸡肋”,也没提要改进。

如释重负的领导和教授们很高兴,又有点儿不理解 – 只会加法的机器,怎么用啊?

后来,交货的回来,忍俊不禁的说了原委 – 原来,部队同时买下了北大和清华(据说时,但没有确认,也许是另一家同样水平的高校)两家的试制产品 – 清华的那一台阿,跟北大的正相反,光会做减法不会做加法,也是找不到毛病。

于是,部队说,干脆都买了,不就什么都能算了?

因为这件事,北大和清华做计算机研究的这批人,相互碰上都有点儿抬不起头来。。。

可能都觉得有点儿丢人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15-274206.html

上一篇:读【Bravo!朱校长!】博文的一点疑问
下一篇:学外语的新科女院士,厉害!
收藏 IP: .*| 热度|

1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30 0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