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胡业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胡业生 唤醒人的悟性,开启人的智慧,提升人的思维能力,

博文

按标题搜索
建立问题面、改变叙事方式、大小课堂融合"
2025-4-13 17:29
建立问题面、改变叙事方式、大小课堂融合体现了新时代思政课创新的三个重要维度。 从教学改革路径角度提出系统化建议: 一、问题导向的课程重构 1. 构建问题树知识体系 梳理课程核心理论点→挖掘学生认知痛点→建立理论-现实-困惑三维问题库,形成以真问题为节点的知识网络。例 ...
896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机关系
2025-4-11 15:43
人机关系(Human-Machine Relationship)是指人类与机器(包括智能系统、机器人、算法等)之间的互动、协作与共存模式。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物联网的突破,人机关系已成为科技、伦理、社会等领域的重要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 1. 人机关系的演变 工具阶段:早期机器作为人类延伸 ...
1251 次阅读|没有评论
职业规划
2025-4-11 14:30
一、自我认知的持续深化 在职业规划的起始阶段,深刻的自我认知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对自身兴趣和能力的简单了解,更是对价值观、能力边界以及隐性需求的深入探索。 价值观排序帮助我们明确内心真正珍视的职业要素。例如,对于追求自由的人来说,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的方式;而渴望 ...
954 次阅读|没有评论
核心三要素及其关系
2025-4-11 09:12
一、核心三要素及其关系 1. 研究问题( Research Questions ) 核心议题:文化认同的建构机制、文化符号的传播规律、文化冲突的解决路径 典型示例: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文化的生存策略、数字时代的文化记忆重构 2. 研究对象( Research Object ) 实体维度:物质文化(建筑 / 器物)、制度 ...
842 次阅读|没有评论
纯粹偶然二
2025-4-11 08:49
哲学视角: 存在主义哲学中,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偶然性。我们并非带着既定的目的和意义来到这个世界,而是在毫无预设的情境中开始自己的生命旅程。这种偶然的“抛入”使我们在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时感到焦虑,但同时也赋予了我们自由选择和塑造自身价值的权利。自由成为了我们在偶然 ...
659 次阅读|没有评论
纯粹的偶然
2025-4-11 08:43
纯粹的偶然”是一个涉及哲学、科学、艺术甚至日常生活的多维度概念,其内涵因语境而异。以下从不同视角展开分析,帮助理解这一概念的复杂性: 1. 哲学视角:偶然性与存在的本质 存在主义: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偶然的。我们被“抛入”一个无预设意义的世界,必须通过自由选择 ...
721 次阅读|没有评论
"立德树人"与"终身职业规划"双重背景下的运行逻辑
2025-4-10 18:04
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在 立德树人 与 终身职业规划 双重背景下的运行逻辑,体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贯通性、实践性的改革方向。其运行逻辑可从以下维度进行结构化解析: 一、价值逻辑:立德树人与职业发展的融合共生 1. 育人目标的螺旋式进阶 小学阶段:培育职业认知 ...
1257 次阅读|没有评论
大中小一体化的逻辑
2025-4-9 16:08
一、理论依据 1.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教育应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能力、价值观的协同培养。 列宁的“灌输理论”提出意识形态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分层次实施,契合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阶段性要求。 2. ...
个人分类: 学术前沿|904 次阅读|没有评论
重构价值坐标系
2025-4-8 17:13
一、重构价值坐标系 (一)建立个人价值黑匣子 在当今高压竞争的环境中,仅仅依靠传统的显性能力,如学历、工作经验等,已经难以全面衡量个人的价值。隐性能力,如思维模式、决策质量和抗压系数等,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挑战至关重要。良好的思维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高质量的决策能力则 ...
个人分类: 人文荟萃|1034 次阅读|没有评论
拼命表现却无成果"的困境
热度 1 2025-4-8 16:22
在高压竞争的环境下, 拼命表现却无成果 的困境本质是资源错配与评价体系失衡的叠加态。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需要从战略层面重构竞争逻辑: 1. 重构价值坐标系 建立个人价值黑匣子:设计包含隐性能力(思维模式、决策质量、抗压系数)、战略价值(业务卡位、人 ...
1004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 1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