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介绍教育评价改革与学生事件处理法制化
胡业生 2025-7-2 16:01
引言:介绍的背景和关系, 阐明研究价值。 教育评价改革的转型特征:使用对比表格分析新旧评价体系差异,从单一评价到综合素养评价的转变。 学生事件的多元表征与影响界定:分类解析学生事件类型和影响维度,探讨多尺度量化评估方法。 常规处理模式的制度性弊端:分析碎片化管理、惩戒权异化、数据割裂三大问题 ...
个人分类: 理论思考|424 次阅读|没有评论
大中小一体化理论框架逻辑分析项目式学习与四赛本体论同构
胡业生 2025-6-3 09:57
大中小一体化理论框架逻辑分析项目式学习与四赛本体论同构”是一个极具理论深度的命题,揭示了教育系统不同层级、不同形态活动之间的结构性统一。以下从本体论同构角度进行逻辑拆解: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大中小一体化 大系统:国家教育政策、课程标准、育人目标(如核心素养) &nb ...
924 次阅读|没有评论
感受哲学原理
胡业生 2025-6-1 11:40
感受哲学原理,就像尝试触摸思想的脉搏,品尝智慧的滋味。它不是简单地记住理论,而是让抽象的概念在你自身的经验、思考和存在中产生共鸣。 以下是一些帮助你更真切地“感受”哲学原理的途径和角度: 1. 将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体验 存在主义(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感受它: ...
1042 次阅读|没有评论
基于案例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
胡业生 2025-5-31 15:09
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的教学目标,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系统论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分析案例教学的本质价值,使用表格对比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差异。 案例教学设计四原则: 提出 “ 生活化锚点、矛盾性情境、方法论显 ...
172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淮河文化思想元素融入教育课程
胡业生 2025-5-28 11:02
将淮河文化思想元素融入教育课程的理论探索与体系建构,需立足淮河流域的历史底蕴、文化特质和当代价值,以文化认同、价值引领和实践创新为核心,构建兼具地域特色与普适性的教育框架。以下是系统性路径和体系建构思路: 一、淮河文化思想元素的核心提炼 1. 历史哲学维度 治水精神:大禹 ...
88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思政教学重点是
胡业生 2025-5-13 10:09
思政课教学,在认知能力层面方法最重要,在价值观引导层面是非最重要,在讲故事层面情节最重要,三者融合创新最重要。这三种观点分别从不同传播维度,准确抓住了核心要点,以下进行详细阐释: 在认知中方法最重要高效获取知识:在认知领域,人们致力于理解和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方法就像是通往知识宝库的 ...
129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反脆弱性设计的核心
胡业生 2025-5-13 09:27
在高等教育领域,高校合并作为一种系统性变革,其反脆弱性设计的核心在于通过结构优化和机制创新,使系统在应对内外压力时不仅能够抵御风险,还能通过动态调整实现自我强化。以下以高校合并为例,结合实践案例,从关键环节、核心理念、有效逻辑和成熟机制四方面分析系统反脆弱性的建构路径: 一、关 ...
947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专业能力培养与就业契合”主题的结构化设计框架
胡业生 2025-5-5 14:37
以下是围绕“专业能力培养与就业契合”主题的结构化设计框架,分为背景分析、核心问题、解决策略和评估机制四部分,以系统化梳理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方案: 一、背景与现状分析 1. 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脱节 当前就业市场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如数字化能力、跨学科融合、实践创新能力)与 ...
1398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现有方法的批判与生成性认知路径分析
胡业生 2025-5-1 15:03
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教育生态的背景下,教师职能正经历结构性变革。基于情绪劳动的视角,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者,更是情感互动、价值观引导和心理支持的实践者。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赋能与替代危机并存,教师职能需从以下维度进行新思考: 一、 情绪劳动的不可替代性:AI无法触达的情感联结 情感支持与心理 ...
2076 次阅读|没有评论
淮河文化内涵的学理阐释
胡业生 2025-4-22 12:31
一、淮河文化内涵的学理阐释 1. 地理-人文复合性特征 淮河流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北气候过渡带,这种过渡性赋予了它“文化缓冲带”的特质。水患治理文明不仅是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更反映了人类在与水的长期相处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大禹治水传说体现了先民们的勇敢和智慧,芍陂水 ...
1156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4 1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