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约两年前,北大l教授对我说:其实学者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很神,它就是一个职业。
我当时就被shock到了,因为这个观点与我从小以来建立的观点完全矛盾。但思考一段时间之后,发现l的说法是对的。
于是我就想回忆我为什么曾经认为学者是一个很神秘,很神圣的职业吧。
首先,我父亲是毫无责任的。我父亲从来没有希望我搞科研。我父亲的希望是:我学金融数学,然后去搞金融挣大钱。我科研失败之后,我父亲就说:谁叫你当年非要挑战难的,学个概率?
当然,我父亲是坚决认为博士比硕士好的。他说:博士就业面肯定比硕士广,因为博士能干的硕士未必能干,而硕士能干的博士一定能干。数院的lyl老师对他说:从北大数院历年数据看,硕士的就业情况是最好的。我父亲不能接受这一事实。
既然我父亲没有期望我成为学者。那我为什么会建立并保持这样一个职业理想直到25岁呢?我想主要原因有三:
1. 我姥爷坚决认为科研好。我姥爷认为科研又对社会有贡献,又能证明自己聪明,又被别人尊重,羡慕和崇拜。他的这种观念极其强烈,以至于对少年的我影响极大。
2. 教材,少儿读物上宣扬科学家伟大。通过这些文章,我非常简要的了解了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大学者的生平,成就等,因此非常崇拜他们,渴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3. 老师的支持。我初中的两位数学老师,高中的王老师对我评价过高。所以我就超自信,认为自己有能力成为数学家。
总结一下,18岁之前,我对学术的理解是:学术对社会发展极其重要,学者极其伟大,学者能证明自己聪明,知识非常有意思。
我带着数学家的梦想进了北大,这才是靠近学术圈的第一步。但很快我就失望了。因为我发现多数老师讲课就是在黑板上抄定理和证明,教学水平远不及中学老师。既然我上大学是为了搞科研,那我就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数学家们是怎么思考的。例如:问题是怎么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怎么想到的?结论是否可能推广,或者在其他场合应用?可事实上绝大多数大学老师从来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他们当中有的是要集中精力搞科研,不会把精力投入到教学上,所以导致教学差;而另外一部分可能是自身水平也欠佳,所以教学差。总之,此时我对大学的教学是失望了。而另一方面,大学数学相对中学数学难度提升很大,我发现学习数学不像以前那么轻松愉快了。所以失望感肯定是有吧。但由于从小就重视分数,所以基于惯性我还是学了,并且能取得较高的分数。但说“学术”是什么?此时的我依然是一窍不通。
到了大三学应用随机过程之后,我才又燃起了对数学的兴趣,于是决心读概率的博士。
事实上,既然决心读博士,就意味着想进学术圈,那么此时就应该调整思维方式,琢磨怎么在学术圈混得好。想在学术圈混得好,一是要有真本事,确实做出好东西;二是善于经营人脉,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影响力。第二条我当时是完全没有意识,第一条意识到了,但发现很无奈。因为我发现科研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这个发现,主要是通过我的师兄们的言行发现的。博士们几乎都在愁论文。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2007-2009这两年,我在北大概率组老师,同学们心中的声誉是相当好的。同学们崇拜我,老师们对我寄予厚望。
我知道在北大我是做不出论文了。于是我找了一个非常失败的解决办法,就是公派留学。我为什么选择公派留学?因为我天真的认为,某牛人会帮我。若干年后我反思:我当时怎么会认为人家会帮我呢?人家和我非亲非故,怎么可能花时间花精力做费力不讨好的事?
我之所以天真,因为我不通人情世故。我误认为,学术圈里人是没有利益冲突的,为了人类的进步共同奋斗。
可事实显然不是这样。
当然,学术这件事如果真能傍大腿, 那可能是进入科研的快车道。但没有大腿,就不能自力更生吗?我的师弟X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在博士期间所有论文均系独立作者。
正如政治书上讲“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学术也是要“独立”+“合作”。只独立而不合作,那学术影响力小,而且让人感觉这个学者性格不太好;只“合作”而不“独立”,那大腿走了怎么办?
所以啊,搞学术这个职业,很多时候人际关系还是有点微妙的。比如选择科研方向,你和别人的领域太近,有可能引发激烈竞争导致不愉快的现象发生;走得太远,那别人不关心你的研究成果了,你还干这行有啥劲?具体到人与人的关系上,远近也应有度。你独来独往,那学而无友;你天天和人如胶似漆知无不言,那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呢?
胡言乱语一大堆,最后总结一下吧:
1. 学者也是一个职业。正如国家领导人是职业,公司老总是职业,普通职员是职业,清洁工是职业,农民是职业一样,都是职业。
2. 既然是职业,就有该职业的工作目的,行为规范。
3. 既然是一堆人干这个职业,那注定有竞争,有合作,有复杂的人际关系。
4. 作为一个难度系数较大的职业,想把它很好,需要做更多的准备,付出更多的脑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7 0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