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智光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guangkong 著名美学家,文艺学家。山东大学教授,韩国昌原大学客座教授。

博文

灵感简论

已有 2548 次阅读 2020-12-31 06:30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灵感简论


孔智光



    灵感是存在于创造性极强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特殊精神现象,文学艺


术创作活动中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科学研究等其他创造性实践活动中也会有


出乎意料的灵感光临。有时候,文学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冥思苦索,搜尽枯肠


,也难以捕捉到一个理想构思,可是在非常偶然情况下碰到某人、某事、某物


,突然间心灵受到强烈触动,在审美情感推涌下,浮想联翩,一个理想构思不


期而至,如电光石火般照亮整个艺术创作路程,这种心理现象就是灵感。


    灵感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亢奋性、创造性、自由性,有些神秘,


所以有的理论家比如柏拉图就用神灵附凭去解释它,认为灵感的出现是诗人在


迷狂的精神状态下有神灵附凭到他们身上的结果。这种看法,显然带有较为浓


重的神学目的论色彩。


    我们认为,灵感现象的发生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首先,从社会实践角


度来看,灵感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产物。就是说,灵感从表面上看确


实有些偶然性,着意寻找的思路总是追求不来,意想不到的东西却轻而易举地


得到了,可是它又不纯粹是偶然的东西,它的发生是以大量生活经验的积累为


基础的。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文学艺术家由于在某时某地偶然接触到某人、某


事、某物,突然唤起灵感,好象这些能够引发灵感的人物、事情、景物与创作


主体毫无关联似的,其实它们都是早已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的东西,是为


创作主体已经理解和掌握的东西。如果不是这样,它们都是一些创作主体所不


认识的神秘怪物,当文学艺术家偶而碰到它们时,往往会感到惊讶,或者是畏


惧和恐慌,这时候恐怕是难以产生灵感的。那些偶然出现的能够唤起创作主体


灵感活动的东西,大多是与文学艺术家长期的社会实践,丰富的人生阅历,较


为健全的知识结构,比较深厚的艺术素养等是有联系的。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


生活基础和艺术功底,只是一厢情愿地祈盼灵感的来临,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从生理基础说,灵感的产生与大脑皮质上某些神经联系的突然接通


有关。大脑皮层作为覆盖大脑半球的灰质层,主要由神经细胞的细胞体构成。


作为人的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活动是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系统性活动。


就是说,大脑皮层具有把各个刺激物或反应按不同形式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


有机系统的机能。“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机能,不只在于接通新的反射通路


,或者抑制已有的反射通路。它还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已有的许多反射通路作


临时的配置,使有机体更加完善地适应周围环境。”(曹日昌主编:《普 心理


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3版,第54页。)就是说,大脑皮层的机能


是多方面的,它不只是能接通一些反射通路,抑制、封闭一些反射通路,还能


临时配置一些反射通路。在艺术创作中,文学艺术家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活动


之中,在构思方面可能会同时存在几个思路,进行比较和选择,有的肯定后又


否定了,有的否定后又复活了,也可能几个思路都否定了,再重新进行构思。


这种情况表现在大脑生理机制方面,就会形成有的反射通路刚刚接通,又被封


闭;另一个已经封闭的反射通路,又重新接通;或者是对已有的反射通路进行


临时配置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特定事物的刺激能够使大脑皮层呈现出反射


机能的转换。“反射的转换是由客观刺激引起的。使条件反射产生转换的刺激


物的转换作用,可以在有机体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同上,第54页。)“凡


能够对有机体产生作用的刺激物都可以形成转换物;有机体的各种条件反射,


也大都能彼此转换。但转换物同一般的条件刺激物不同,它对有机体的活动没


有始动的作用,只能引起大大脑皮层的一定机能状态,从而配置反射通路,预


先决定条件刺激物引起的反射的性质。所以它是一种特殊的条件刺激物,称为


紧张性条件刺激物,而由它所引起的皮层机能状态的反射性改变就叫做紧张性


条件反射。这种反射是大脑皮层分析和综合活动的更高级的形式。”(同上,


第55页。)生理学上这样一种描述和概括,对理解作为特殊的高级精神活动的


灵感现象是有启发意义的。当文学艺术家在紧张构思活动中把已经出现的一个


个思路陆续否定后,很有一些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可是当他们与某人、某事


、某物的偶然接触中,突然获得一种新的刺激,新的信息,这种新的刺激和信


息从生理学角度说就是一种转换物。可是,这种转换物与一般的条件刺激物不


同,它作为能使大脑皮质活动配置临时性反射通路的刺激物,对于艺术创作活


动来说虽然没有始动作用,可是却具有转换思路的作用,能够引起大脑皮层上


新的兴奋状态,把那些已经被抑制的神经联系重新复活并按照这种新的思路有


机组合起来,从而使文学艺术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境。               


    再次,从心理机制来说,灵感的发生与偶然性刺激使某些潜意识向显意识


转化有关。文学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时凭借显意识百般苦索,也难以捕捉住


一个理想的构思,可是在与某人、某事、某物的偶然接触中却受到强烈的触动


,于是,这些具有刺激性的信息便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一个个神经元传至


大脑皮层。在这种转换性刺激物影响下,他们本来就长期贮存于大脑信息库中


的由显意识转化而来的潜意识便立即被唤醒,被激活。这种从抑制状态中醒来


的潜意识(实际上已转化为显意识),又驱动回忆机制的进一步展开,将其它


更多的潜意识唤醒。这些复活了的潜意识,与那些在灵感到来之前就已经在创


作过程中起作用的显意识迅速合流,形成强大的创造合力,使艺术家在瞬间孕


育出一个理想构思。这里涉及到艺术创作与潜意识联系问题。我们并不一般地


否定潜意识对文艺创作的作用,问题是如何科学地把握潜意识与艺术创作的关


系。潜意识是否只与生理本能有联系,而与显意识无关呢?人类的理性意识是


否只是压抑、束缚、禁锢、摧残与生理本能相联系的潜意识呢?这都是一些需


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弗洛依德在一个无人问津的禁区内进行拓荒式研究,提出


许多过去鲜为人知的理论问题,建构起精神分析学说,是有贡献的。问题是他


把生理本能强调到极端,用“泛性论”去解释人的一切行为,用潜意识去贬斥


显意识,用曲折表现生理本能的梦幻,用“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等去解


读和阐释艺术现象是不妥当的,不能不给其理论带来缺陷。我们认为,意识与


潜意识,理性意识与感性意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转化。过去的那些显意识可以通过记忆的方式贮存于大脑皮质的信息库中,经


过长时间弱化、淡化,有些会被遗忘,有些则转化为潜意识。这些已经转化为


潜意识的“显意识”,虽然具有潜在、隐蔽的形式,但往往还会保留某些理性


成分。这些潜在的残存的理性成分,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制约人的某些梦幻活动


、本能活动。有些人之所以能做美梦,或做恶梦,这些梦之所以有美或恶的性


质,也是因为多少与残存的理性意识有密切关联。即使是某些与生理本能有直


接联系的梦境,如做梦谈恋爱,办喜事等,也不见得没有某些符合生活逻辑的


理性成分。我们并不否定某些颠三倒四、荒唐可笑、神秘怪异的梦境存在,但


它们只是梦境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体。在一定条件下,显意识可以转化为潜意


识,潜意识也可以转化为显意识。在特定条件刺激下,某些处于“休眠”状态


的内蕴着理性因素的潜意识突然被唤醒,而且在瞬间又通过高效能的回忆机制


,将与这些潜意识密切相关的其它潜意识复活起来。这种潜意识被唤醒的过程


,重新复活起来的过程,就是潜意识向显意识的矛盾转化过程,是意识的隐蔽


形式被明晰形式所取代的过程。由此可知,灵感的发生虽然与潜意识有关系,


与潜意识向显意识的转化有关系,可是它又不只是潜意识的表现,不只是生理


本能的表现。灵感的发生确实复杂难解,需要学人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研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1554-1264978.html

上一篇:顾恺之的绘画美学思想
下一篇:古梅赞
收藏 IP: 24.59.5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