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yylif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e 技术 文化 哲学 社会

博文

第九届上海中青年技术哲学论坛简报

已有 3872 次阅读 2014-12-19 10:1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组织一个论坛不是一件易事,特别是可持续的开展。在各方给力下,此次更加华丽丽!遗憾的是,大家都说时间不够,讨论被无情地中断!其实,我也不忍心啊!

20141218日,第九届上海中青年技术哲学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上海中青年技术哲学论坛由诸多高校和单位的中青年学者于20094月发起成立,旨在形成一个立足上海、放眼国际的技术哲学学术平台。此次论坛的主题为“人去哪了?——技术时代下的主体与客体探究”。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以及我校的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首先,我校李侠教授对论坛的宗旨、发展以及取得成就进行简要介绍,我校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书记关增建教授从学科发展的视角进行致辞。其次,是主题发言。我校闫宏秀副教授以《技术时代的人如此多元?HumanNonhuman TranshumanPosthuman》为题,以人类学和哲学的视角分析人的类本质、人的生存与技术的关联性,结合新技术发展的新特征为切入点,以电影《Her》的例子提出人到底未来去哪里的问题;上海大学的周丽昀教授以《现代技术背景下的主体与客体——从身体的角度看》为题,围绕技术内化与身体的不确定性、身体转向与涉身自我、技术和身体的关系、当今技术时代主客体的关系(从身体的角度)四个方面讨论了技术时代的主体与客体。我校王球博士从进化心理学、人的本质,理性等方面论述“人之为人是人类学差异还是范畴差异?”,最后指出理性的“范畴差异”在诸多方面完胜“人类学差异”进路;上海社科院的计海庆副研究员以《转化人类主义的哲学应对》为题,展开transhumanismposthumanism的概念的梳理与辨析,并指出后人类不是试图超越人类的生物极限,而是使我们得以在去除意识,理性,反省等形而上学封闭性领域的意义,用更大的开放性来描绘人和其他的交流活动;上海大学的杨庆峰教授作了题为《图像中的后人类形象》的报告。他从图像的角度阐述后人类,指出后人类是模糊了人与机器,人与动物的界限而出现的存在形式,是一个想象所指的意向对象,是一个不同于人也不同于动物的形象。并从自然结合、想象结合、技术结合三种结合方式,提出了人和机器的差异是不是会消失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的安维复教授则从学术研究的视角精辟地分析了此次会议主题的未来拓展与深入的路径与方向。在随之的讨论环节中,来自史学、哲学、工程学的诸位专家对技术时代的主客体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论坛最后是来自《上海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分析》代表从编辑的角度,共同探讨学术的发展之路。

第九届上海中青年技术哲学论坛我校的圆满不仅有效凝聚了上海各高校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更是一次跨学科交流的完美尝试,并有效促进了上海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发展。

继文字表述之后,发点图!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872-852249.html

上一篇:荷兰学派技术解释的后现代特质
下一篇:论坛花絮
收藏 IP: 116.233.148.*| 热度|

1 张正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