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erahertz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liuguifeng29@163.com

博文

聚焦科研数据开放化 践行数据治理现代化——《高校科研数据开放与治理研究》荐读

已有 1635 次阅读 2023-4-13 08:04 |个人分类:图书情报|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数据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一种体量巨大的科研产出形式,是托举科研创新的隐形资产。高校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主体,每年产生不可胜数的科研数据,具有无法估量的应用价值和创新价值。目前高校科研数据在开放、共享、利用等管理与治理方面存在很多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科研数据在科研创新过程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对高校科研数据的开放和治理进行研究,可以提高开放共享水平,保障科学数据安全,更好地支撑国家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既是开放科学理念的有效实践,也为践行数据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视角。由刘桂锋等著的《高校科研数据开放与治理研究》一书,将“开放科学”的理念和“治理”思维融入高校科研数据的管理之中,探索出了一条自适应、自组织、自协调、自运转的科研数据开放与治理发展路径。

        该书秉承自由、开放、合作、共享的“开放科学”理念和主导、体验、动态、协同的“治理”思维,从四个部分开展了详细的研究。首先,在以“自由、主导”为特点的“新利益”指导下,采用问卷调查和扎根理论方法,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探索科研数据开放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其次,在以“开放、体验”为特点的“新功能”指导下,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和用户体验方法,结合科研过程理论和数据生命周期理论探讨科研数据平台的功能定位;再次,在以“合作、协同”为特点的“新模型”指导下,利用访谈法和质性分析方法,结合数据治理理论和数据管理理论提出数据治理模型;最后,在以“共享、动态”为特点的“新场景”指导下,融合信息生态理论和数据治理理论构建数据开放与治理模型应用。

       该书主要研究内容分为3个模块和8个章节:高校科研数据开放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模块1)、高校科研数据开放平台的评价体系与功能定位(模块2)、高校科研数据开放治理的模型构建与应用探索(模块3)。模块1主要包括高校科研数据开放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章)、高校科研数据开放意愿的实证研究(第4章)、高校科研数据开放机理模型构建研究(第5章)。模块2主要包括高校科研数据开放平台评价体系研究(第6章)、高校科研数据平台功能定位研究(第7章)。模块3主要包括高校科研数据开放治理要素访谈调研(第8章)、高校科研数据开放治理要素解析(第9章)、高校科研数据开放治理模型构建及运行应用(第10章)。

       阅读该书,得到如下启示:(1)明确了科研数据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与科研数据密切有关又尚未形成一致意见的有“科学数据”“研究数据”“数字数据”,该书从数据产生的来源与过程,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和厘清,这对揭示科学研究过程的规律、正确认识科研数据的本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理解了高校科研数据开放的内在机理,该书从高校科研数据开放的影响因素和开放意愿的实证研究两个方面,明确了个人因素在高校科研数据开放中的主导作用,剖析了科研数据开放的动因和开放过程。(3)明晰了高校科研数据开放平台的功能,科研数据用户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应用需求,该书在对国内外代表性开放平台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将其功能分为四部分,这对于高校科研数据开放平台的开发和管理具有参考意义。(4)洞悉了高校科研数据开放治理的运行机制。科研数据利益相关者既是使用者又是治理参与者,由于其背景和利益出发点不同,对数据开放治理有不同的考量,该书通过对不同身份和背景的人进行访谈,抽取其开放治理的要素,并进一步构建模型,提出数据治理的运行保障机制,对高校科研数据开放治理提供了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引导。

       高校科研数据不仅是高校科研活动过程的主要产出,更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将“开放科学”的理念和“治理”思维引入科研数据全过程进行研究,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现实的广度。

聚焦科研数据开放化__践行...研数据开放与治理研究》荐读_刘琼.pdf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723-1384023.html

上一篇:天津市滨海新区图书馆
下一篇: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新冠肺炎病例活动知识图谱构建与知识发现研究(2)
收藏 IP: 180.118.114.*| 热度|

3 崔锦华 许培扬 刘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9 2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