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zhanc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zhanchi

博文

中科院紫胶资源考察研究记述

已有 4784 次阅读 2013-3-29 17:01 |个人分类:回忆录|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中科院, 考察, 紫胶

紫胶,又名虫胶,是一种紫胶虫所分泌的树脂。紫胶虫是为蚧壳虫类,在分类学上属于同翅目胶蚧科。紫胶虫的食物为某些木本植物枝条韧皮部的液汁,所以生产紫胶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紫胶虫寄主植物。在自然界,此类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全球紫胶主产区为印度、泰国、缅甸、中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南部低海拔地带,其中云南省西南部为主产区,通常分布于海拔1000~1400m之间。

我国云南紫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地理学家徐宏祖在《徐霞客游记》中就曾记录了右甸的枯柯新街(今昌宁县柯街)有紫胶分布。书中写到:“有一树立岗头……,有胶淋漓于本上,是为紫梗树,其胶即紫梗也”。

紫胶具有绝缘性高、粘着力强,以及防腐、防潮、防锈等特性。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被视为国防、电气等工业不可替代的辅助原料,广泛用于子弹、炮弹、雷管、引信等军工产品;且紫胶生产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是云南紫胶产区农民重要的副业。因此,发展紫胶生产,既是国家也是当地人民的需要。为了促进紫胶生产的快速发展,中科院先后组织过三次紫胶考察,按时间顺序为:五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中期与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期。三个阶段共出队10次进行考察。

(一)中苏科学院紫胶考察阶段(1955~1958年)

当时,我国紫胶产量供不应求,而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封锁,进口紫胶十分困难。

社会主义阵营中,中国是发展紫胶生产前景最好的国家,所以苏联科学院提出,与我国合作开展紫胶考察研究。1954年中科院报请政务院批准,1955年苏联科学院派出以院士波波夫为团长的数位科学家来京协商,就共同进行紫胶考察事宜达成了协议,成立了中苏科学院紫胶工作队,中方和苏方队长分别为刘崇乐和波波夫。

1955年,中苏科学院紫胶工作队在云南省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研究。参加人员有苏联专家9人,以及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大专院校和云南省有关厅局等单位120多人。考察内容包括:云南紫胶产区的自然环境,紫胶虫的寄生植物种类与分布,观察紫胶虫生活史及其天敌的生活状况等。同时在景东县创建了“中科院云南紫胶工作站”(为现“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的前身)。考察结束后,编写出了《中苏科学院紫胶工作队工作报告》。这是中科院紫胶考察的开始。

1956年,依据国家12年科学发展规划的要求,中苏科学院紫胶工作队更名为中科院云南生物资源考察队。考察队员由苏联专家10人,中方科技人员210多人组成。全队分成紫胶组、气候组、生物组。研究内容有所增多,除紫胶资源外,还包括动植物区系和生物资源。5月出队,先在云南省,后到广东省进行了考察,野外工作大约3个月。该年,中国资源昆虫学开创者刘崇乐先生,以“在景东县扩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内容为基础,编写了《紫胶生产的意义和方法》,翌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记述了紫胶的用途、寄主树和放养方法等基本知识;同时指出,今后应对寄主植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应将考察内容扩大到经济规划和经营管理方面。

1957和1958年,云南生物资源考察队又先后两次出队,设紫胶和自然条件2个大组。紫胶大组之下又设:紫胶虫组、寄生植物及病虫害组、气候组和理化组。自然条件大组之下又设:土壤组、植物组,植物区系地理组和资源植物组。与上次考察比较,研究范围明显扩大,除紫胶之外,还有植被、植物资源、热带作物、土壤、地貌、昆虫、鸟类、兽类等专业。各专业的考察范围和时间相差很大,有的长达7个月,有的短至2个月,视本组具体情况而定。其中,紫胶大组对云南省景洪和景东地区为主的32个县进行了考察,调查了120种寄生植物,查明了胶蚧科昆虫的种类,采集了紫胶样本,为紫胶虫的人工放养,产区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通过总结,各个专业组均写出了本专业的考察报告。紫胶大组编写出《易武、江城、墨江紫胶考察总结报告》和《紫胶虫天敌研究总结报告》。同时,通过定位试验研究,培养了科技力量,起到了推广作用,推动了紫胶生产。

在上述四年考察中,参加人员共达300多人。其中,有不少老一辈的著名科学家:如:昆虫学家刘崇乐(1901)、气象学家吕炯(1902、生态学家曲仲湘1905、土壤学家侯光炯1905、黄瑞采1907和李庆逵1912、鸟类学家郑作新1906、林学家郑万钧1904、植物学家蔡希陶1911和吴征镒1916、自然地理学家任美锷1913、农业气象学和气候学家江爱良1921等。编制归属该队的人员有:李文亮、庄承藻、张莉萍、赵维城、林钧枢、马光宙、梁荣彪、朱增浩等。1960年实行队、会合并后,这些人员并入了综考会。

(二)中科院西南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队紫胶分队考察阶段(1964~1966年)

鉴于紫胶生产的重要性和形势的需要,1963年8月召开了《全国紫胶工作会议》。1964年3月,国家林业部在云南思茅主持召开了紫胶考察座谈会,确定由中科院综考会主持组建队伍,进行紫胶资源考察。1964年国家林业部、商业部联合向中科院提出“云南西部地区紫胶资源及其开发潜力”的考察研究任务。当年,在中科院西南地区考察队之下,成立了以庄承藻为分队长的紫胶分队。参加人员有黄瑞复、林钧枢、赵维城、张谊光、凌锡球、梁荣彪,以及云南省紫胶研究所的崔士英、夏定久和林业部第四森林调查大队的周性恒等。主要任务是调查西南地区紫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重点地区紫胶适生范围与发展潜力。这是继承前辈刘崇乐先生的足迹,对紫胶的进一步深入考察研究。

1964~1965年,考察队员先赴云南景东,学习紫胶专业知识数月,而后开始考察。两年间,考察了云南省南部的思茅专区、临沧专区和西双版纳自治州,研究了紫胶适生范围及其发展潜力,并对紫胶生产经验进行了总结。其间,还选了景洪县攸乐山作为紫胶生产试点。该地是基诺族聚居区;该民族人数很少,社会形态独特,当时尚处在原始共产主义阶段,实行绝对平均主义。但他们有利用大榕树等野生寄主植物放养紫胶的悠久历史。

通过考察和总结,写出了《思茅专区(内五县)紫胶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964)、《云南省临沧专区紫胶资源及其发展潜力》(1964)、《把边江流域紫胶适生范围考察报告》(1964)、《景洪县攸勒区紫胶适生范围及其发展潜力考察报告》(1964)、《云南思茅地区紫胶资源及发展潜力考察报告》(1965)、《云南景谷县紫胶资源及其发展潜力报告》(1965)、《黔西南干热河谷发展紫胶的条件分析》(1965)、《景洪地区国营橡胶农场发展紫胶可能性的考察报告》(1965)等。

1966年,考察了德宏自治州和保山专区。还选择了三台山作为紫胶生产试点。该地为多民族聚居区。他们开垦梯田,同时种植乔木寄主树和灌木寄主三叶豆,实行长短结合,以短养长。考察队员从中得到启示:只要气候、土壤条件适合紫胶虫生育,即可发展紫胶生产。因此,在缺少野生寄主植物的地方,可通过发展人工寄主进行紫胶生产。在考察中,为了总结推广紫胶生产经验,队里陆续出版《紫胶考察简报》,前后大约刊印了20期。总结期间,编写了《云南省西南部地区自然资源及其发展潜力》、《云南省西南部地区紫胶考察简报选编》、《瑞丽县紫胶资源与发展潜力》、《龙陵县勐兴地区紫胶资源与发展潜力》、《宝山县瓦窑区紫胶考察报告》、《昌宁县紫胶资源及其发展潜力》等。

总之,三年间,摸清了考察地区的紫胶适生范围、紫胶资源及其发展潜力,提出了发展措施,选择了紫胶生产基地及加工工业布局,完成了我国紫胶主产区-滇西南地区的考察研究任务。遗憾的是,正当考察范围继续扩大和深入研究之时,上级西南考察队队部来电,通知紫胶分队立即回京,参加文化大革命。这一阶段紫胶考察就此结束。

(三)中科院综考会紫胶队考察阶段(1967~1970年)

1966年下半年,发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最高指示。国家林业部决定,与备战有密切关系的紫胶队上马。经过数月酝酿和准备,拉开了历时三年的紫胶考察序幕。本阶段考察,前后3次出队,野外工作时间累计22个月。考察范围,东到黔桂交界的南盘江边,西达高黎贡山东麓,北临四川的安宁河谷,南至中越边界的河口。参加考察的人数,前后50有余,其中综考会约40人;涉及的专业有:地貌、土壤、气候、植物、林业、草场、农业、经济、化学等。

本阶段考察可视为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中期紫胶考察的延续与深入。与前二个阶段比较,其特点是:(1)考察历时最长、考察范围最广;(2)深入到生产第一线,考察队员亲身参与紫胶园和紫胶加工厂的建立和生产;(3)考察地区是紫胶非主产区和新产区,冬代保种问题更为突出;(4)本次考察是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进行的。

在这个十分奇特的时代所进行的考察,必然具有其鲜明色彩和烙印。在考察中,自始至终、处处时时“突出政治”,诸如:毛主席著作天天读、天天听,早请示、晚汇报,早祝、晚颂,跳“忠字舞”,毛主席著作学习讲用会,宣传最新指示不过夜。在考察中,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吃忆苦思甜饭,斗私批修,参加当地的革命大批判,大力宣传发展紫胶的政治意义,批判经济主义。在考察中,坚持“四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采用“考察队、地方部门和基层群众”三结合的工作方式,向群众学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增强与贫下中农的感情,改造思想。

第一次出队历时5个月,从1967年8月上旬开始,1968年1月上旬结束,考察地区为云南省玉溪专区。考察队不设队长,只设“勤务组”,组长是综考会革命委员会委派的杨绪山。依据林业部下达的任务和云南省有关部门的要求,此次考察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发展紫胶的政治意义,查清紫胶寄主植物的主要种类及其数量,估算发展紫胶潜力;确定紫胶虫及其寄主植物分布的上、下限;研究胶虫冬代保种问题;总结寄主树的抚育和管理经验;了解并尽力解决紫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队内分为四个专业组:(1)胶虫组,参加人员有:宋世廉、刘举鹏、周性恒;(2)寄主植物组,参加人员有:黄瑞复、韩裕丰、赖世登、王联清、杜占池;(3)自然条件组,参加人员有:杨绪山、林钧枢、赵维城、凌锡求、李明森、候光良、李立贤;(4)经济组:朱忠玉、陈斗仁。

第二次出队历时10个多月,从1968年12月中旬至1969年10月下旬,考察地区为云南省红河和文山二个自治州。勤务组组长是凌锡求。除原定任务之外,为切实解决生产问题和原胶积压问题,还将胶园建设和紫胶加工列为新任务。

考察队员从北京到达昆明后,首先在昆明虫胶厂参加车间跟班劳动,一方面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一方面学习紫胶加工方法。而后,按工作性质分成三组:(1)跑面组:主要任务是了解紫胶发展概况,考察适生范围与寄主植物资源数量、分布、产区类型及发展潜力。考察分2路进行:①红河自治州东部小组:成员有韩裕丰、候光良、朱忠玉、张天光、周性恒、刘举鹏、傅宏义、石竹筠;②红河自治州西部和文山自治州小组:成员有凌锡求、赖世登、李明森、钟烈元、杜占池、陈正李、张其立。(2)蹲点组:以元江县岔河紫胶园为基点,研究建立各种类型的优质高产紫胶园的途经,制定合理的紫胶虫放养和紫胶树更新、复壮和抚育方式。主要工作方法是考察队员亲自蹲点,参加劳动,修剪树型,放养胶虫,建立胶园样板。参加成员有:黄瑞复、张谊光、崔仕英、李作模、刘付强。(3)紫胶加工组:在石屏县建厂,进行土法加工。在工宣队师傅、考察队员和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不到半年的时间,建成了一个年产成品胶300吨的小型土法加工厂。参加人员有:宋世廉、林钧枢、李立贤、王联清、夏定久及昆明虫胶厂的师傅朱正铨、杨玲珍。

第三次出队历时7个月,始于1970年2月上旬,终于9月上旬日,考察地区主要为紫胶新产区,包括:云南省怒江、大理二个自治州和贵州省黔西南地区,以及四川省西昌专区等地。原勤务组改名为领导小组,组长是老干部戴文焕。按工作内容分为三个组:(1)资源组: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如何解决紫胶冬代保种问题。又按考察地区分为2个小组:①四川组:成员有李明森、李继由、张天光、赖世登、牛德水、孙兴元、张映祝、钟烈元、李作模、崔士英、林锦义;②滇西、贵州组:成员有朱忠玉、韩裕丰、田济马、张跃光、杜占池、陈振杰、戴文焕;(2)总结组:成员有黄瑞复、张谊光;(3)紫胶加工组:成员有宋世廉、林钧枢、李立贤、沈玉全、许景江、梁春英、凌纯锡、傅宏义、刘富强、赖永祺、庄承藻。该组分两路,分别赴思茅专区的的普洱和临沧专区的云县建设紫胶小型加工厂。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来自中科院动物所的考察队员宋世廉,他不辞辛劳,跑设备,运材料,统一操作规范,推广技术革新成果,严把质量检验关,使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由于紫胶土法加工成果显著,经云南省林业厅生产指挥组推荐,1969年被评为云南省工交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历经三年,考察队写出了《西南三省紫胶考察报告》、《云南省紫胶资源考察报告》、《四川省紫胶考察报告》、《贵州兴义地区紫胶考察简要报告》、《紫胶生产技术问答》等。黄瑞复主编的《紫胶虫寄生植物》,1972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初步实现了老一辈紫胶工作者刘崇乐先生对寄主植物进行深入研究的愿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664-675080.html

上一篇:中科院综考会草地资源研究回溯
下一篇:红三叶草地土壤植物系统中矿质元素的数量特征(2,3,4,7)附图
收藏 IP: 123.113.39.*| 热度|

1 刘光裕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