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际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武际可 北大退休教授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13.76.102.*   [135]檀成龙   2014-8-14 18:32
武老师:您好!
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西北的沙漠就能变成绿洲,我国的耕地面积就能大幅增加,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就能得到彻底解决。
我研究向西北调水6年了,我的研究结论是每年向超深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水100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1000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水200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2000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水几百亿方最多1000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500mm,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以上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但不是信口开河。对我的论点,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比较支持,在博客《对霍有光、檀成龙的新疆变湿理论的思考》一文,张学文老师在明知“气象工作者很容易立刻否定,认为是异想天开”的情况下,还是做出了“我不能否定这个认识”、“应当说我比较支持这个认识”的评价,详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06294.html
请武老师有空时关注我的博客,特别推荐您关注我的第一篇博客,网址是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3952.html,支持、质疑、围观都欢迎,请提宝贵意见。
IP: 111.160.191.*   [134]lrx   2014-7-7 14:59
谢谢您的回复.
IP: 111.160.191.*   [133]lrx   2014-7-7 11:27
武老师您好,我最近下载了一套赵凯华他们编写的"新概念物理",包括大学版和高中版,感觉内容新颖,很多问题很深入,也很有意义.不知道您是否读过这套书,有什么意见?
我的回复(2014-7-7 14:38):很好的一套书。赵先生在北大物理系教普通物理数十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IP: 111.160.191.*   [132]lrx   2014-6-20 09:49
武老师您好,最近我还在看<大众天文学>(法)弗翁,201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真的很好,讲的很细致,里面的议论也很精彩.不过据说已经被删去不少,我觉得不应该删去,因为即使议论错了,以这本书预期的读者水平,是可以分辨的.还有的注解也属于多余,比如,译者说"引起天文学的原因是为了了解天文现象与生产关系而不是好奇".

我有时想,最好的力学科普材料,一是天文学(还不是宇宙学,如黑洞什么的),二是特别灵巧的机械(比如钟表),三是和日常生活有关的现象(比如捞面条\沙尘暴啦),等等.
IP: 111.160.191.*   [131]lrx   2014-6-19 09:02
武老师您好,给您提供点资料,不知道您以前是否见过。
最近看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是苏联的米伊林写的,董纯才等人翻译,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出版(2009年第四次印刷)。
里面讲到时钟的时候,说到很多机械,特别是218页开始讲了好几种机械人,有的竟然能演奏十首钢琴曲子,还有的能表演整出木偶剧(是自动表演,不是有人控制着)。关键是,这些东西完全是靠力学机械制作的,完全不是电力控制的。这些发明家真的很伟大啊。
我的回复(2014-6-20 05:20):谢谢。这本书我小时候就读过。是一本很好的书。
IP: 89.98.41.*   [130]foxes   2014-6-16 02:42
武老师您好

这篇文章很有意义。我有几个问题请教一下。
1 灰尘本身可以扬多高?如果考虑灰尘的直径在几个微米的范围,或者是几十个,几百个纳米,会不会到卫星的高度?
2 如果灰尘的速度很快,是不是在任何表面都会反弹而不是吸附在上面?
3 有没有一些验证过的模型来描述吸附或者反弹和环境压力,颗粒大小,温度梯度以及碰撞表面的关系呢?
谢谢您先
我的回复(2014-6-17 05:47):灰尘扬的高度和空气的分布有关。极高处空气稀薄,能够上去的灰尘粒也会十分微小。没有算过。
关于灰尘吸附问题,很复杂,其中有物质的表面现象问题,还有尘粒带电的问题,另外尘粒还会合并和凝聚,那需要别的专家来讨论。
IP: 202.118.105.*   [129]胡清清   2014-6-10 19:14
武老师,我是一名大二学生,期末作业论文我想写关于梁的,需要引用你的文章和图片,不置可否,另外图片能否在传一次,好像找不到了。谢谢。
我的回复(2014-6-11 14:53):博文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72-212702.html  
文后面有一个pdf文件,那个文件中的图是全的。
IP: 111.161.96.*   [128]lrx   2014-5-4 19:36
您好 我是昨天给您留言时意外看见您电话号码的,费好大劲才压制住给您打电话的冲动。

所以特意想提醒您老,电话号码可别随便留啊,尤其您是名人,别被骚扰。

顺便说下似水流年那本书。我提几句不足吧,先声明一点,完全是从文学角度说的。

第一,巧合太多,第二,下笔不够从容,有时让人物代替作者说话。
IP: 111.161.31.*   [127]lrx   2014-5-3 20:18
武老师您好,又给您留言了。
我已经基本看完了《似水流年》(网上的数字图书馆里的电子扫描版),感觉确实写的很好,谢谢您的推荐。
还有,我看到您给我关于摩擦的回复了,谢谢。
IP: 122.234.136.*   [126]吕德伟   2014-5-1 12:05
武老师,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是我很敬佩您。我现在遇到了困惑,想找工作可以付诸行动时,却不知道要找什么工作
IP: 114.246.166.*   [125]武际可   2014-4-5 06:37
还没有考虑,因为这个问题已经有许多论述。而且摩擦学已经成为一门学问,有专门的著作讨论这个问题。
我的回复(2014-4-5 06:39):考虑,因为已经有许多科普文章和专著谈论这个问题。
IP: 111.161.127.*   [124]lrx   2014-4-4 20:46
武老师您好。
多次打搅您,心里很不落忍,感觉自己就像个不懂事的孩子,老找大人要东西吃(当然我这里找您要的是精神食粮)。

我大致浏览了一下您的科普文章,好象没有关于摩擦力的,而这个东西确实是很烦人很困难的。这您是否有摩擦力的科普文章呢?比如,学术界关于摩擦力机制(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到底有什么看法?为什么到现在不能确定,困难在哪?静摩擦、滑动摩擦系数和什么因素有关?
还有一大问题是应该怎么样分析滚动摩擦,比如独轮车怎么分析?主动轮在后面的车子(普通的自行车、汽车)怎么分析?主动轮在前的话怎么办?以及为什么一般的机器主动轮都在后面?我记得大学时学滚动摩擦时是用力矩讲的(我学的不好),那么,我要匀速推一辆小车,所用的力在数值上就相当于“滚动摩擦力”了吧,这个力为什么小于滑动摩擦?我们大学时只讲了地面比轮子形变大的多的情况(也基本忘了),那地面坚硬的情况怎么分析呢?

不知您能否赐教。
IP: 111.161.127.*   [123]lrx   2014-4-3 21:49
多次得到您的回复,真的是很荣幸,无限感激中。
IP: 111.161.127.*   [122]lrx   2014-4-3 21:41
谢谢您的回复。
IP: 111.160.191.*   [121]lrx   2014-4-3 15:30
武老师,您那本煮面条的书,叫什么名字来着?我们学校图书馆最近打算进一批书,我想向学校推荐您这一本.

非常希望尽快得到您的回复.(但最后不是我拍板,如果没有购买请您勿怪)

感谢.
我的回复(2014-4-3 21:08):《拉家常 说力学》
IP: 110.152.165.*   [120]张学文   2014-3-30 12:57
武教授,您好!
欢迎您考虑下面的问题。张学文.2014.3.30
关于空气的一个理想实验征答(140329)

张学文,2014/3/29

这是一个关于空气(或者说理想气体的)理想性的实验,现在向各位(气象/物理/数学…)学者征答。

下面是我在本月整理、回忆出来的问题:(2014.3.15-3.24)

基本实验环境:

Ø      在地球引力场中垂直立着一个横截面为1的2公里高的圆管子。

Ø      设想这个管子是刚体,并且绝热、无摩擦的而且是封闭的,真空的。

三个实验:

实验1:在管子的高度为1公里处,放置一个完全弹性的,质量为1公斤的橡皮球(完全弹性),然后放开它。问会出现什么现象。

实验2:在管子的高度为1公里处,放置一个薄朔料袋内装质量为1公斤的糨糊,然后放开朔料袋。问会出现什么现象。

实验3:在管子的高度为1公里处,放置一个气球,内装质量为1公斤的空气,其温度是0度,压力为1个大气压。然后捅破气球,让空气在真空的管子中自由伸展。问出现什么现象。

初步分析:

实验1:这应当是基础物理学的问题,其答案是,这个钢球在0-1公里的高度内做上下跳动,而不会停止。这期间物体的动能与位能不断转化。但是总量不变。这类似一个钟摆总在运动变化着。这个答案明确、没有分歧。

实验2:由于糨糊没有弹性,它从1公里的高度上摔下来,就静止在管子的最下端,不动了。其位能变小了,其减少的量变成了物体的热能。而物体的温度的升高的数量对应于位能的减少。这个答案明确、没有分歧。(旁白:所以问题1,2是引导性的,不是我们征集答案的问题,下面的实验3才是正式的问题)

实验3:由于空气可以向真空中膨胀,最后,空气应当充满全部管子。但是在引力场中,空气的压力、密度应当是下面大而上层小。最后是空气压力、密度、温度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铅直分布,即其温度、压力、密度都仅是高度的单值函数。

我们问实验3中出现的三个函数是什么,以及它们为什么是这样。



背景说明:

(1)下面是我在2011年11月20日向某某人征询答案时对这个问题的提法

设想有1公斤空气(如温度15度,压力1个大气压)注入一个四壁绝缘的管子,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高度是充分长(理解为比30公里长),其底面的温度限定是15摄氏度。这个理想的管子是立在地球上的。可以理解其底面就是地面,但是与外界没有能量交换。

…..(他给我寄了有关的笔记,…)

(2)本月何沛平先生给我寄来了他与朱顶余先生的一个研究汇集:《重整热力学的研究》的专刊。我理解他们提出了引力场中对物质的温度的平衡分布有影响的问题,并且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我觉得这些认识与本问题有些关系。



现在的问题是求空气在管子里是如何随高度而变化的。即求得其温度、密度、压力随高度的变化(是铅直高度的函数)。

我希望有人可以给出答案,自然需要给出理由,公开私下都可以。

也欢迎对本问题本身发表评论。

(本问题2014.3.29公布在科学网,也给了我的某些朋友)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780268.html
IP: 115.206.152.*   [119]ruzong   2014-3-9 12:18
武老师您好,您能不能给我个您的电话,我想电话咨询你几个问题
我的回复(2014-4-3 11:18):电话010-82432513
IP: 114.250.90.*   [118]武际可   2014-2-24 06:00
谢谢鼓励。
IP: 111.161.96.*   [117]lrx   2014-2-22 19:47
武老师您好,今天,我在天津市图书馆里看到您的那本科普书,就是煮面条的那一本,非常有意思,特地向您说一句,祝您健康长寿。
您的文章,善于从小处和身边司空见惯的事情着眼,然后逐步把读者引到深刻的科学道理中去,并介绍科学道理的更深层次的应用,确实是科普的榜样。
IP: 123.112.102.*   [116]zhaodg   2014-1-24 17:05
敬贺武老师八十华诞
壮丽八十载
康乐百年程
      赵大刚
我的回复(2014-1-24 20:34):谢谢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4 1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