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际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武际可 北大退休教授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17.25.164.*   [155]jy02717322   2015-10-8 15:31
武老您好,我是北大力学系05级的学生,入学时恰逢您最后一年任教却浑然不知,没有选您的课,甚为遗憾。如今看见武老您年过80还活跃在博客上,非常开心,祝武老身体健康。
我的回复(2015-10-8 20:28):谢谢!
IP: 61.189.48.*   [154]张士伟   2015-9-10 11:35
祝武老师教师节快乐!
IP: 42.236.255.*   [153]陈子才   2015-7-15 16:57
阅读大作,十分钦佩.请代问秀民好!卓民哥金铭姐还在美国吗?我在科学网也开有博客,中科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网上也刊登我的诗文. 人老了,多注意身体!    陈子才(张金铭表妹夫)
0371-63560681   13607646019   czc1938@sina.com
我的回复(2015-7-16 17:56):谢了。祝身体健康。
IP: 106.39.41.*   [152]石伟兴   2015-7-1 10:40
武老师您好,我是北航在读研究生,专业飞行器结构设计。最近我们在设计一个直升机旋翼部件,要求悬臂梁在满足弯曲刚度的情况下,扭转刚度越小越好,我查阅了铁木辛柯的弹性理论,其只介绍了单个截面的扭转刚度推导,而我们做实验过程中,个别多矩形截面的结构扭转刚度反而要小很多(有试验数据和有限元软件结果),但是我们还没找到研究多个截面扭转刚度的推导公式,请问您有空可否指明一个方向?如老师能再帮忙之中回复,不胜感激!祝老师工作愉快。(石伟兴,北航,电话:18813165632,邮箱:swxaaa@foxmail.com)
IP: 124.205.189.*   [151]王立刚   2015-4-21 14:36
武老师好,我是出版社的编辑,负责出科普方面的图书。一直想出一本关于力学方面的科普书,你是否愿意写 力学与文明 这个主题呢。
我的邮箱 punkwanglg@126.com
我的回复(2015-4-21 20:40):谢谢你的美意。我人老了,精力不够了,写几篇文章还勉强可以,要弄成一本书就难了。
IP: 124.207.120.*   [150]王爱文   2015-4-10 16:41
武老师,您好! 怎么才能当面向您请教分叉点与分叉方向搜索的计算问题.
IP: 202.127.156.*   [149]白冰   2015-4-2 16:54
武老师,发现王敏中老师和您写的那个弹性力学引论 中关于二维 布辛奈斯克 的解 的推导 有个式子好像是错了,
我和徐芝纶的书对了,自己推导了一遍。
我的回复(2015-4-2 20:04):谢谢
IP: 182.131.233.*   [148]lbg1970   2015-2-16 18:56
已发表的一学术论文《一种研究带电粒子运动的新方法》,想请武教授提点意见:http://tieba.baidu.com/p/3354236531
IP: 70.59.35.*   [147]白图格吉扎布   2014-11-30 01:12
请武先生批评指正,感恩节快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3331-846932.html

系统运动学指导投资实验: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3331-774417.html
IP: 60.247.45.*   [146]qianghaisheng   2014-11-18 09:15
武老师,您好!您在研究月亮和地球之余,可否抽一点点时间,再研究下车轮与地球?http://weibo.com/1793448735/profile?topnav=1&wvr=6
IP: 218.75.42.*   [145]童勤业   2014-11-3 09:04
武老师,你好。经刘增荣老师介绍,我想问问你朱照宣老师的电话号码或通信方式(刘现在澳大利亚,身边没有他电话号码)。我最近想出版一本关于神经方面的书。其中有一章引用了很多关于朱先生写的讲义中内容(主要是图),由于现在要讲版权问题,所以出版社要我与朱先生联系一下。不知朱先生还能记得我否?麻烦武老师能否给予帮助。我的Email地址是,bitong@zju.edu.cn ,非常感谢  
浙大  童勤业
IP: 111.205.83.*   [144]wry123   2014-10-30 14:17
武教授:您好!这一问题困扰我很长时间了,总算解决了。非常感谢您的回答。
我在工作中遇到了这一的问题,我也不是学这个专业的。对于这一问题我请教过至少7位业内专家学者(其中包括科学网上知名流体力学专业学者)。但是没有一位给予明确回答,要么回答闪烁其词,要么认为没有速度梯度,就没有粘性应力。
中国基础科学需要大力发展!
IP: 111.205.83.*   [143]wry123   2014-10-28 13:26
武教授:非常感谢您的回答。
另外,粘性流体在逐渐增强外力作用之下,在粘性流体开始运动之前,流体所受粘性应力是否与这一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像固体静摩擦力一样?
我的回复(2014-10-30 05:20):从局部来说,粘性力是与剪切应变速度相反的切向力,从宏观上大致可以按照你的看法来理解。不过容易混淆的是,宏观上的阻力不仅是粘性引起的阻力,还有压差引起的阻力。
IP: 111.205.83.*   [142]wry123   2014-10-28 10:25
武教授:您好!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粘性流体有运动的趋势时,存在粘性应力?,粘性应力总是阻碍流体运动?
我的回复(2014-10-28 11:40):( ⊙ o ⊙ )是的
IP: 82.45.61.*   [141]temam   2014-10-26 19:58
武老师,您对牛顿力学的第一定律是不是可以看做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因为一直就有两种看法。好像认为“不是特例”的人占多数,而且网上很多公开的教学视频都赞同不是特例,是基础和前提。因为第一定律定义了惯性系。事实上我不这样认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直接定义惯性系。比如说“牛顿第二定律成立的坐标系我们称之为惯性坐标系”。如果这样定义不就可以将牛顿第一定律看成第二定律的特例吗?
我们不能因为牛顿当初的“原理”一书这样分出三个定律就非要奉为必需遵守的“铁律”。而且历史上确实是过了许多年才有了惯性系的概念。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写一篇博文专门讨论一下。谢谢!
IP: 219.131.222.*   [140]檀成龙   2014-10-21 14:53
武教授:您好!下面184楼和187楼是我8月14日和9月16日的留言。您是北大物理教授,对热力学一定很有研究。请关注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837222,请提宝贵意见。
IP: 111.160.191.*   [139]lrx   2014-10-13 16:24
我曾经在某网站看见一篇文章,介绍所谓十大科学家。自然,不同人可以有不同见解,但是,从中反映出来的一些心态却颇有玩味之处。
比如,其中提到牛痘的发明者,还有人在回复中提到袁隆平。我估计,即使问他们本人,都不会自认为能居十大科学家之列吧。再有,其中居然没有达尔文,我从回复中也没看见(回复我看的不那么细),这个疏漏够大的。
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呢?这说明在很多人眼里,那种能直接看的见"用途"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二十一世纪了,部分中国人仍然是这么个心理,看来科学普及工作任重道远啊。
IP: 222.88.196.*   [138]张延良   2014-10-11 15:29
好博客
IP: 125.118.33.*   [137]陈驰一   2014-9-22 09:30
武老师,这是我的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6769&do=blog&id=829150
IP: 119.132.47.*   [136]檀成龙   2014-9-16 20:19
武老师:
您好!下面 217楼是我一个月前给您的留言。
我的研究对国家可能有很大作用,但论点“另类”,中国的科学家前怕狼、后怕虎,就是不敢支持、不敢质疑、不敢评论,“傲慢”、“冷漠”。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同理,科学家不关注当代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不如回家卖红薯,您有没有胆量评价我的论点(我的论文不涉及高深理论,理工科本科生都能读懂)?

我研究向西北调水6年了,我的研究结论是每年向超深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淡水100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1000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淡水200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2000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淡水几百亿方最多1000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500mm,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整个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的改变,将大幅缩小西北与东部的发展差距,大幅提高西北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再造中华,增强我国的发展后劲和战略纵深。

以上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但不是信口开河。对我的论点,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比较支持,在博客《对霍有光、檀成龙的新疆变湿理论的思考》一文,张学文老师在明知“气象工作者很容易立刻否定,认为是异想天开”的情况下,还是做出了“我不能否定这个认识”、“应当说我比较支持这个认识”的评价,详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06294.html
有空时请关注我的博客,特别推荐关注我的第一篇博客,网址是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3952.html,支持、质疑、围观都欢迎,请提宝贵意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1 1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