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昌凤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cf 南轩别韵

博文

诗海拾贝(一):仄仄平平仄仄平 精选

已有 6810 次阅读 2009-2-14 12:17 |个人分类:诗海拾贝|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诗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这可能是不争的事实。否则曹大侠最近怎么会诗兴大发呢?好的诗词不仅能愉悦别人,诗人自己更是醉心其中。以诗会友,此唱彼和,古往今来一直是文人雅士间乐此不疲的风流佳话。这不?最近曹大侠不仅发诗情,还发起春情来了,而且来势凶猛,锐不可当。

唐诗宋词被认为是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以至后世学人诗必宗唐词必法宋。那是因为格律诗词很美,形式美、音韵美,这个美那个美的,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的确,能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好诗词,内行固然能看出门道窗道,即使外行也能看的热闹非凡。比如李商隐的《锦瑟》诗,千年以来谁也不知道是写的什么东东,但它就是美啊,美得历代诗词选家必选这首诗。

有人说,格律诗词是用来“吟诵”的而不仅仅是用来“阅读”的。也就是说,光用眼睛不能全方位地感受一首格律诗词的美,必须眼耳口心并用,所谓“口而诵,心而惟”。确实,如果只用眼睛看,那就不必讲究平仄和押韵了;如果只用耳朵听,那就不必讲究对仗和粘连了。

初学格律诗词的人,一般对平仄这个东西望而生畏。但是,如果要把你的诗标上七律七绝五律五绝,把你的词标上蝶恋花江城子等,能避得开平仄吗?很多人把七言八句的诗就写上七律,能不招来别人嘲笑吗?既然爱慕风雅并且附庸风雅,那就应该遵循七律的规矩,没有规矩,不以成方圆。本来就不是七律还不准别人说,还要反唇相讥,那就失去了爱慕风雅的初衷。只要不标上七律,谁也不会说你。初学诗词的人,何必作茧自缚?真正合规中矩的七律,行家是能看出来的。所以,初学诗词的人,写了七言八句或七言四句或者长短句,最好先别忙着贴上七律七绝蝶恋花江城子等标签。

按在下的愚见,学习格律诗词,可以先学诗,再学词,因为律绝的平仄格式容易被记住。一个字是平是仄是有案可查的,书上有网上也有。此外,如果读得多,哪些字是平声哪些字是仄声无形中就记住了,对于个别拿不准的再查一下即可。何出此言呢?因为一首绝句或律诗,除了个别可平可仄的位置外,何处该平,何处该仄一般是固定的。

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很好记的(绝句可视为半首律诗),掌握了其中的诀窍,终生牢记不忘不是不可能的。(有心者看完此文后一定可以记住律绝的平仄格式)。

下面以七律为例,说说怎样记住平仄格式。七律砍掉后面四句即成七绝的平仄格式了,砍掉每一句的前两个字即成五律的平仄格式了,再把五律砍掉后四句就成五绝了。所以,只需记住七律的平仄格式即可。

七律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类,而每一类又分为首句“入韵”和“不入韵”两个小类,因此七律总共只有四种格式。汉语的音韵一般“双音节”字居多,就好比打鼓一样,咚咚锵锵、锵锵咚咚的,因此平仄的排列也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按照这个原则,“仄起式”的首句平仄应该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入韵) (甲)

仄仄平平平仄仄 (首句不入韵) (乙)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乙)不是“仄仄平平仄仄仄”呢?一般七字句的后三字避免三仄连用或三平连用(所谓的三仄尾、三平尾),而仄起式的第六字必须为“仄”,最后一字不入韵则只能用“仄”声(平韵律绝不入韵则不能用其他韵部的平声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避免“三仄尾”只好委屈第五个字为“平声”了。就好比用鼓槌敲鼓七下,应该这样敲:咚咚锵锵咚咚锵,或者:咚咚锵锵锵咚咚。

按照同样的道理,“平起式”的首句平仄格式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句入韵) (丙)

平平仄仄平平仄  (首句不入韵) (丁)

(丙)句不用“平平仄仄平平平”的道理也是为了避免“三平尾”,因为最后一个字要押韵需要用平声,平起式的第六个字必须是平声字,那么只好第五字为“仄声”了。

首句的平仄格式记住了吗?好,假设记住了。那么,下面我们用首句的平仄格式来推出其他七句的平仄格式。律诗或绝句,每两句称为一联,每一联的第一句称为“出句”,第二句称为“对句”。而为了方便,古人把律诗的一二三四联分别称为“首联”(脑壳)、“颔联”(下巴)、“颈联”(脖子)、“尾联”(屁股,随着人类的进化,尾巴进化到屁股里面去了)。这四联的名称其实也隐含着一首好七律的必要条件:脑壳不要太大,下巴不要太尖,脖子不要太长,屁股不要太小。

有了这些必要的名词术语就好办了。七律讲究“出句”与“对句”要“平仄相对”,而前一联的“对句”和后一联的“出句”要“平仄相粘”。“平仄相对”容易懂,就是相同位置上,彼处仄则此处平,彼处平则此处仄。而“平仄相粘”更好“懂”,就是平仄相同,彼平此亦平,彼仄此亦仄,“粘粘乎乎”的。那么,有了“对”与“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出其他各句的平仄了,以格式(甲)为例:

首联出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首句入韵)

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与上句对,第五字用仄是为了避免三平尾)

颔联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与上句粘)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与上句对。注意到没有?这一句跟首句的平仄完全相同!)

颈联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与上句粘,第五字用平是为了避免三仄尾)

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与上句对)

尾联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与上句粘)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与上句对)

可以看出,在避开“三仄尾”或“三平尾”的情况下,一首律诗的第一、四、五、八句,第二、三、六、七句的平仄格式是分别相同的。

    至此,有心人应该能推导出(乙)(丙)(丁)三种情形的平仄格式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37-214953.html


下一篇:诗海拾贝(二):清明时节雨纷纷
收藏 IP: .*| 热度|

12 许培扬 武夷山 张志东 刘玉平 刘进平 曹广福 王安邦 钟炳 杨秀海 陈国文 马丽丹 chenll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