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科研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到死自己的潜力都没有发挥 精选

已有 12420 次阅读 2011-2-15 14:14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赵本山, 潜力

最近央视一套《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热播,我大多数都看了。看到一群大大小小,老老少少,海龟、陆龟(参见赵明博文)、土鳖等人在我国两弹一星的工作中大展身手,开拓了我们国家建国后30年的科技事业。尤其是其中许许多多出身一般,年纪轻轻,却做出了在当时乃至今天都令人非常敬佩的事业。羡慕之余,内心忐忑不安。联想到赵本山去年的春节晚会说的一句俏皮话:小说,人生的莫大悲哀莫过于死了钱没花完,赵说,人生的莫大悲哀莫过于活着钱没了。假如把钱字改成了科研能力或者潜力,一点都不能让人发笑,反而让人毛骨悚然。
 
先看看那一代人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我以为他们成功的原因有如下方面:
一、天时。国家需要,世界前沿。两弹一星无疑是那个年代的前沿课题之一,虽然中国是稍微落后,但是依然排在前五名,不能不说是先进的课题,而这些课题是绝对不可能引进来的或者买进来的,只能自己做。赶上了好时候。
二、地利。中国人才奇缺是很多年轻人能够出头的条件。很多年轻人只是个大学生,跟着各种龟们打下手,好比现在跟着导师做课题,而且是非常具体的工程项目,得到的锻炼是非常好的。条件非常简陋,工具非常少,工期非常之紧,那就只能靠人的能力补充。当然,仅靠几个海龟的大脑袋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一些小鱼苗就能够脱颖而出。由此看出,一个人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当看到一批大学生被选拔参加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的时候,我就说,这一批人是幸运者。他们的同学没有被选上的,我相信大多数还是会被社会淹没,没有太大的机会超越他们,当然他们如果自己不行,到哪个舞台都不行。可现实中并非如此,我们很多人之所以到死都没有重大的贡献,还在于我们没有一个好的平台,一个好的科研题目。徒劳的把大好年华浪费于庸庸碌碌中。
三、人和。由于时间紧,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因此,上至领导,下至小兵,群策群力,是团队合作的典范。敢于提拔,敢于负责任,敢于提意见等等,都是值得提倡的团队精神。并不是那时候中国人更聪明,而是没有选择。那些参加者没有机会想别的事情,在那种社会氛围下,也没有丝毫的理由去想自己的私利,也没有胆量在两弹工程上投机取巧。所有的人都发挥了自己的能量。
总的来说,两弹一星是中国迄今为止组织的最好的工程。从人才的使用,项目的管理,技术的创新都堪称典范。
 
对于我们没有赶上那个好时候,没有走到那个舞台上,没有融入这样的一个团队的科研人来说,也许我们的潜力也很大,甚至比那群人当中的很多人都要大,但是如果我们不慎重,那么终其一生也可能一穷二白。而对于科研人来说,得到好的科研成果无疑问是对自己的最大的安慰。张爱萍在80年代报纸上给邓稼先写的悼词说:两弹是他的勋章。我们的勋章在哪里?不会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还是几篇不起眼的论文?还是几个头衔?如果不想后悔,我想还应该好好的思考如下的问题:
 
一、我们做科研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当初做科研的目的并不能说是都很纯洁。也许就是因为虚荣,也许因为现实,也许因为自己稍微有点理想,但是我相信很少有人那么明确的给自己一个非常明确而彻底的人生定位。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有点类似机会主义者,科研是个好行业,我们跟着沾光,也会兴奋地做一阵子。假如有一天科研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那我们将会如何选择呢?因此,既然从事科研,还是应该非常明确的给自己一个说法,那即是我们做科研到底为了什么,而不应该做墙头草,水中的浮萍,而应该是坚定自己的目标。
二、我们科研的方法是什么。做科研绝对不是靠碰运气的,也绝对不是只靠天赋的,还要靠点方法。如果只是闷着头做科研,那很可能掉到了沟里也不知道。如果只知道闷着头干活,有可能自己已经落后很远而不自知。我们应该多想想做科研的方法论。没有好的方法论自然就不能做得更有效率。
三、我们科研的舞台是什么。当然,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在于选好战场和舞台。无论对于哪个做科研的人来说,能够站到类似两弹一星的舞台上就是胜利。那属于我们的两弹一星的舞台在哪里?这个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的观察,勇敢地投入。尤其对于年轻的科研人来说,好的舞台比年薪一千万都重要。假如让我们在年薪两万的两弹一星舞台和年薪百万的庸庸碌碌的舞台选择,我不知道我们中的大多数会选择什么,如果不出意外,90%将选择后者。也许就因为如此,我们才被自己的机会主义所伤害。
 
当然,做好科研,发挥潜力,上面几条只是一部分,但是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假如上面的几条都做不到,那我们最后只能是看着赵本山的台词笑话我们自己,活着,但是潜力没了,死了,潜力没有发挥。那最悲哀的人就是那个自食苦果的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16-413183.html

上一篇:科研:寻找丢失的想象力
下一篇:研究生看教科书必须多查阅原始文献
收藏 IP: 159.226.21.*| 热度|

36 唐常杰 罗汉江 郭保华 赵尚民 吕喆 刘进平 许培扬 罗渝然 毛培宏 罗帆 刘二福 于锋 陈辉 逄焕东 何振峰 唐小卿 赵星 梁进 姜宏斌 徐耀 姜洪洲 孔晓飞 廖聪维 王季陶 惠小强 周春银 何学锋 李万峰 鲍海飞 程柯仁 马志伟 ysliysli 侯振宇 xiexmbs yyfy105 xf19890224

发表评论 评论 (5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