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kysdc 地球科学苑-地学科普与地质灾害

博文

重庆武隆的“天坑”和“地缝” 精选

已有 8320 次阅读 2012-2-26 20:03 |个人分类:道听图说|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重庆, 武隆, 天坑

    唐朝之前,现在的武隆县归属涪陵,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才从涪陵县中分出,因附近有武龙山,便取名“武龙”。北宋时,武龙县改称枳县。明太祖洪武十年(大概是1378年)又被并入彭水县,洪武十三年(1381年)复置,但当时广西境内已有一县名为武龙,故改“龙”为“隆”,从此得名武隆至今。查广西地名,现在已无武龙县。

    以下科学内容大多摘编或改编于朱学稳先生及其同事的文章或景区介绍,热心的博主Fairyslave提供了三张2010年的天坑照片,考虑到图片编号的问题,放在本博文之后,特此说明并致谢。

***************************************************************************

    接着说武隆的天坑。

    武隆的天坑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桂林岩溶地质研究所的朱学稳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发现命名,之后,武隆县因天坑、地缝和仙女山等景区闻名于世。

    过去的喀斯特地貌中没有“天坑”一词,与天坑类似的地貌称为喀斯特漏斗。朱学稳先生经过长期考查中国南方的喀斯特地貌后,特别是考查完武隆的喀斯特地貌后,发现在中国南方的喀斯特山区有许多大型和超大型“漏斗”、“地下河的天窗”。2001年,朱学稳先生将这类大漏斗命名为喀斯特天坑。朱先生对天坑的正式定义为:具有巨大的容积(100万立方米以上)、陡峭而封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坛状腔体,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平面直径和垂向深度均不小于50米,形成于坚硬或半坚硬碳酸盐岩层中的一种大型漏斗、竖井或地下河天窗。

    朱学稳先生还在武隆境内发现了一种由地表水的冲蚀所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坑。因此他将天坑分为两种成因类型:一是塌陷的,由地下河的破坏作用使岩层发生较大规模的塌顶,并最终出露地表而形成。塌陷型天坑分布最为普遍,数量亦最多。二是由地表水集中向地下流入,主要由冲蚀作用形成,为冲蚀型天坑,分布稀少,罕有发现。天坑主要分布在降水量充沛的热带和亚热带强喀斯特山区。“在中国南方的峰丛喀斯特区,目前已发现的天坑接近100个,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峰丛区,其次在贵州和重庆。四川南部、湖南西部和南部、湖北西部和云南东南部亦有零星发现。中国的天坑以数量多、规模大、分布集中而名著天下。二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可能有20余个天坑,世界其他地区另有20个左右”。(此段主要引自朱先生的《天坑——大地的天窗,2010》

    天生三桥景区在不足1.2公里范围内,有三座天然石拱桥,其中青龙桥高281米,桥厚168米,宽124米,平均拱高103米,平均跨度31米。黑龙桥高223米,桥厚107米,宽193米,平均拱高116米,幸无跨度28米。天龙天坑口部直径522米,面积19万平米,最大深度276米,属于塌陷型天坑,是由于地下的水溶性碳酸盐岩被溶蚀之后,形成崩塌,崩塌物长期被水溶蚀搬运,直到整个地下空间露出地表,形成天坑。

    武隆的天龙天坑还曾经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唯一外拍景地,当地政府倾力协助,电影剧组也是全力投入,双方在天坑中投资300万元建了一个仿古驿站,吸引了不少的游客。

    武隆的龙水峡地缝长约1公里,两侧岩壁高80-210米,谷底宽度只有1.3-15米,大多为2-5米之间,峡谷深度与宽度之比约为20:1,属地缝式喀斯特峡谷,构成“一线天”景观。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和分类等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本博文的范围,大家不妨到CNKI上查询朱先生的有关论文。大家只需记住:武隆的喀斯特天坑是世界上少见的天坑群,值得一去。

    以下有编号的照片为本人2011年2月20日所照。

    最后三张没有编号的照片为Fairyslave于2010年所照。

01 通往天坑的电梯

 

02 通往天坑的电梯

 

03 天生桥

 

04 天生桥

 

05 天坑内部

06 天龙天坑的牌子

 

07 远处的黑龙桥是否像一把大刀?

 

08 像大鹏展翅么?

09

10 两侧岩壁上经常见到的瀑布

 

11 为拍电影而新建的“古”驿站

 

12 这个是通往地缝的电梯

 

13 以下景观均为“龙水峡地缝”中所见,不再缀述

14 横在两壁之间的石桥是更上面的岩石崩落后,“卡”在这里而形成的。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从地面看天坑,深不见底—Fairyslave提供

 

2010年的电梯,当时应该有个索道—Fairyslave提供

 

2010年的古客栈,从上往下所拍—Fairyslave提供

 



博物之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317-54161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云”里“雾”里话峨眉
收藏 IP: 211.155.253.*| 热度|

38 李伟钢 李永丹 李学宽 杨月琴 余昕 刘立 刘庆丰 王芳 齐伟 毛宁波 吕洪波 肖重发 鲍得海 陈安 朱志敏 巫生茂 鲍海飞 王涛 徐长庆 谢鑫 李万峰 任胜利 刘洋 宋健敏 沈晓雄 赵丽莹 孟庆仁 傅云义 张骥 杨学祥 庄世宇 杨正瓴 zzjtcm crossludo laokanke wliming ddsers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