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当代地震学的基本假设及其缺陷之三
邱泽华 2009-2-7 22:03
所谓断层,通俗地说,就是岩层断裂。在地质学上,特别强调断层的两侧要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百年来地震学的一个重要成就,是获得了大量证据,表明断层与地震有直接的关系。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二者的关系到底如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置身局外来想想二者的关系,难道不是应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4080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代地震学的基本假设及其缺陷之二
邱泽华 2009-2-5 05:35
借用地质学的概念,当代地震学把走滑断层、正断层和逆断层混为一谈。这些概念互相结合,又派生出中间、过渡的类型。那些学者们只关心水平位移多少、竖直位移多少。根据不同方向应力作用相对大小,断层的生成被形而上学地解释成:中间主压应力如果是竖直方向就生成走滑断层,否则如果水平张应力大就生成正断层、水平压应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869 次阅读|没有评论
当代地震学的基本假设及其缺陷之一
邱泽华 2009-2-2 22:42
当代地震学的基本假设是什么?就是断层滑动造成地震。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这个基本假设的站不住脚。面对资深的地震研究人员,我们就单刀直入,先从这个假设的主要观测基础说起。 这个假设的根本的观测依据是什么呢?是由测震(地震仪观测)给出的震源机制解。对于这种观测资料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5260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地震前兆的错误判断
热度 1 邱泽华 2008-9-16 11:39
科研人员应该严谨,给出的科研结论应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汶川地震后处理十五台站观测资料,在识别地震前兆异常上犯了一系列错误。耿耿于怀,不吐不快。但是这里有一些客观原因:数据格式不熟悉;没有现成的专用软件;工作量大;领导催着要结果;没有得到台站关于数据变化的说明。(本来以为没有这种说明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24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1
老醋
邱泽华 2008-9-5 17:29
网上消息:余秋雨在浙江慈溪市桥头镇的老宅,成为当地的一个著名景点。目前,当地文化站正争取让这幢老宅成为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我这些年几乎阅读了所有秋雨先生的散文。很多人称他为大师,我也这么觉得。我相信陈文茜女士所言:当代世界,没有人的中文能比秋雨先生的更优美。并且在我看来,秋雨先生思想的深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77 次阅读|没有评论
昨夜
邱泽华 2008-8-24 12:48
回来几天了,看看北京的天空也挺蓝,只是热了一点。 星期六白天犯困睡懒觉,晚上就一直睡不着。 12 点多了,听到隐约的轰隆隆的声音,并且窗帘上不时有光亮闪烁。想起来明天奥运闭幕式北京几个区县要放焰火,估计是哪个地方在试放。 大概半个多小时了,隆隆的声响和闪烁的光亮依然在持续。打开窗帘,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31 次阅读|1 个评论
想象的地震局
邱泽华 2008-7-23 10:52
在《地震局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报告》(草稿)中,有一部分与相关部委比较的内容,使我想起很多年前听到过一个传说。一次,地震局的领导和局的领导谈论各自向国家申请拨款,局的领导一听地震局领导提出的数字,大吃一惊:你们才要这么点儿钱,从我们手指缝里漏点儿就够你们花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43 次阅读|8 个评论
流言扇着迷信的翅膀飞走了
邱泽华 2008-6-19 22:26
地震有无前兆本来不是理论问题,没什么好争论。一个可以争论的问题是,某个现象是否地震前兆。这是检验科研人员素养的地方。这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我已经多次碰到开始被宣称为地震前兆异常而后来被证明不是的情况。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关于地震前驱波的。 2001 年 11 月 14 日昆仑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75 次阅读|1 个评论
唐山地震前震中区的地应力异常变化
邱泽华 2008-6-16 21:46
唐山地震发生的时候,震中区有两个钻孔地应力观测点(图 1 红三角)。西边的是陡河台( DH ),东边的是赵各庄台( ZGZ )。钻孔地应力观测的是地面附近的水平应力变化。观测探头放置在深数十米的钻孔中。探头中一般有三个元件(传感器),分别测量三个相交 60 度夹角的方向的正应力变化。陡河台在两个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63 次阅读|2 个评论
接受不到教训
邱泽华 2008-6-3 22:26
汶川地震的发生让我们获得了一大批数据。最近一直在处理这些数据,加班加点。但是效率不高。最令人郁闷的是台站都建在远离震中的地方。最近的一个台站也有 140km 。原本发现这个台站的观测曲线变化看起来与地震相关,但是后来一个同行指出这个台站的观测曲线受大渡河水位变化影响非常明显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110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0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