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在Parkfield地震预报实验的阴影下
邱泽华 2009-10-7 21:19
前几天,在一个会上,顶撞了一位上司。他当时在说地震预报的震级和前兆异常范围之间的关系,说根据某人的统计,一个6级地震的前兆出现在几百公里的范围内,中国的地震预报战略是东六西七,等等。其实他说的不错,某人是有这样的统计结果,中国的地震预报也确实一直有东六西七的说法:东部要预报6级以上地震,西部要预报7级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4375 次阅读|1 个评论
可信的地震前兆
邱泽华 2009-9-27 15:59
我们终于发现了汶川地震的可信的前兆异常,初步结果已经发表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年第四期上。我们还更深入地进行了研究,使该结果得到进一步的确认,文章将发表在一个SCI刊物上。 其实SCI刊物发表的文章很多也并非那么有价值,而国内有些等级比较低的刊物也登过相当重要的文章。(这不是说有很多低等级的刊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974 次阅读|2 个评论
珍惜余秋雨
邱泽华 2009-6-20 21:18
有人说余秋雨假捐款,说捐20万,其实没捐,或者没捐那么多。结果招来对余秋雨的一片谩骂。实际上,这件事至今仍缺乏实证。从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事情应该是余秋雨至少会按照人家希望的那样,以捐书的形式来兑现承诺。这是完全正常的。他们考虑得更周到,这种做法显然比捐钱效果更好。 或许再多的实证也没有意义。当今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601 次阅读|3 个评论
曾经不知道的日本:万世一系
邱泽华 2009-4-2 10:27
中国历史自炎黄以来,谁当帝王就很不一定,没有依据,要打出来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胜者王侯,败者贼寇。这样的好处是,大家都有机会: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 我一直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因此,当听说日本天皇自出现以后就沿袭至今时,长时间地转不过弯来。即使是从公元 7 世纪初奈良时代算起,这种沿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35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曾经不知道的日本:巴嘎呀路
邱泽华 2009-4-1 08:31
在日本呆一段时间,不是几天,不是一个月、两个月,再长一点,就能更多地了解这个邻邦。除了街道的整洁,生活的方便,人们的有礼,社会的有序。除此之外。 人都有不满、不顺心的时候,都会骂人,说脏话。我不喜欢这样,但是其实不少时候也会骂人,说脏话,三字经。从小就养成了习惯,到时候自然而然。 但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51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代地震学的基本假设及其缺陷之五
邱泽华 2009-2-28 10:16
当代地震学的基本假设是,地震是已经存在的断层发生滑动造成的,其力学机制被认为与摩擦实验中的粘滑相同。 USGS的Dieterich在粘滑方面的研究,为当代地震学的基本假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的研究试图说明粘滑的失稳原因,得出的结论是失稳与速度相关。这是一个有趣的结论。按照Dieterich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75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当代地震学的基本假设及其缺陷之四
邱泽华 2009-2-17 14:08
1966年,当Brace和Byerlee率先提出岩石的粘滑(stick-slip)是地震机制(成因)的时候,就决定性地把当代地震学引导到了现状。 有一件事是十分肯定的:Brace和Byerlee是把岩石的粘滑和破裂当作截然不同的两种过程的。这种明显的不同意味着:如果是此,就不能是彼。他们提出粘滑地震机制,实际上是对破裂地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4719 次阅读|没有评论
Reid做了两件事
邱泽华 2009-2-14 10:58
一些人把Reid看成当代地震学的鼻祖,认为当代地震学的基本假设是他提出的。这虽然有其道理,但是实在并不准确。 1906年加州旧金山发生7.9级大地震。1910年,由美国政府组织的地震调查委员会,发表了全面的调查报告,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该委员会主席,美国地质学家A. C. Lawson主笔,主要介绍了地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4350 次阅读|没有评论
历史上第一张地震断层照片
邱泽华 2009-2-10 18:30
1891年10月21日,日本美浓-尾张地区发生8.0级地震(又称尾浓地震),是当时有地震记录以来在日本陆地上发生的最大地震,对刚刚文明开化不久的日本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个地震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致以后很多年日本国内外的学者、学生以及游人纷至沓来,震中地区竟有圣地(麦加)之称。 &nb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5228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0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