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关于地震的一种错觉
邱泽华 2010-3-3 19:15
汶川地震以后,海地地震、智利地震又相继发生,给人以大震频发的感觉。相对以前的很多年,大震的这种频度确实异常地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几乎倒不过气来。这不仅考验着国际救援的决心,更考验着全世界的同情心。 最近又开始基金申请了。看看去年被拒的申请反馈,否决的意见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这样的理由:我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931 次阅读|1 个评论
统一战线
邱泽华 2010-2-7 21:50
最近突然受到格外的重视。一开始还以为是《科学时报》的报道起了作用,十分吃惊竟然有这样的影响力。 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原来是 金日光 教授给高级领导写了信,呼吁大量增加钻孔应变观测点,对预报将来可能发生的大地震作好准备。我不过是掉进了一个更大的漩涡。 同事们大多不赞 成金 教授的做法。有人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678 次阅读|没有评论
我们应该能预报大地震
邱泽华 2010-1-14 18:06
海地地震,又死了那么多人。 我知道这无法证明,但是我内心深处有这样的信念:我们应该能预报大地震。 这种信念来自唐山地震的观测资料,来自乌恰地震的观测资料,更来自汶川地震的观测资料。从这些观测资料中,我们已经看到大地震的应力-应变前兆异常变化。只要再观测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408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地应变观测领先世界的重大进步
热度 1 邱泽华 2010-1-8 16:19
客观地讲,中国缺乏科学传统,对现代科学的贡献乏善可陈。但是,在钻孔地应力-应变变化观测领域,中国曾经是开创者。 近年来,国外钻孔应变观测发展迅速。例如,他们在一个钻孔中进行多种观测(应变、倾斜、测震等)的技术,是我们不曾尝试、需要迎头赶上的。又如,他们的钻孔观测深度已经在海底达到千米以下,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715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关于钻孔应力观测的另一桩公案
邱泽华 2009-12-25 11:02
钻孔应力观测曾经的红火,最终被一瓢冷水浇灭。这瓢冷水是这样的问题: 应力可以测量吗?力可以测量吗? 据说,某个大人物说不能。当时一些有权有势的人也说不能。他们说力只能算出来,不能测出来。于是剩下的人已经说什么都没有用。应力观测手段最终被撤销,这个问题恐怕有釜底抽薪的效果。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616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钻孔应变观测的一桩错案
邱泽华 2009-12-24 10:39
现在所谓钻孔应变仪,观测的对象到底是什么物理量? 这种观测搞了这么多年,竟然还提出这样的问题,看起来有点可笑。但是这里面确实有错误,并且这个错误的影响非同小可。 所谓钻孔分量应变仪观测的是什么呢?这要从这种观测的理论基础说起。 垂直地表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188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最重要的是精确的观测
邱泽华 2009-12-1 22:35
地震预报的基础是地震前兆,而地震前兆的基础是观测。 在分析地震前兆的涵义、提炼地震前兆的判据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要确定一个难得的地震前兆异常需要多方面的保障:为了有正常背景,观测必须连续、稳定,并且观测点要足够多;为了排除干扰影响,必须有相关的辅助观测,并且了解观测点周围的环境变化;为了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65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怀念胡适
邱泽华 2009-11-21 20:44
是李敖对胡适的力挺,使我对胡适格外感兴趣。 胡适拿过多少学位、会讲几国外语,固然十分令人钦佩,但是我早已忘却。只记得他广为人知的那句话: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说: 我主张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 。 只此一句话,足以令我深深地怀念他。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587 次阅读|没有评论
令人吃惊的汶川地震相关异常
热度 1 邱泽华 2009-11-19 16:42
池順良 先生研制的 YRY - 4 型钻孔应变仪,尽管在安装成功率上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但是已经趋于成熟。因为有良好的自检,所以可以肯定一些台站的观测资料是非常可靠的,其中就包括离汶川地震区最近( 140km )的姑咱台(图 1 )。 从正点值曲线上看不出什么异常(图 2 上)。 池 先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6717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地震预报的操作
邱泽华 2009-11-11 09:43
地震预报有能力和操作两个层面: 在能力的层面上,我们并不是一点能力都没有,但是确实非常有限,离理想的标准尚有很大差距,并且一时难以提高。 在操作的层面上,地震预报完全可以有可靠的科学方法。最基本的是: 1 、无论何种方法,都要提出地震前兆的观测实例,以此说明该方法的能力; ...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616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