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宏的聚焦解决之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luo Using SFBT to do my work, and do more what works.

博文

读梁漱溟家书——寄宽恕两儿(1948)

已有 425 次阅读 2024-4-7 05:38 |个人分类:焦点心学|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晨起读梁漱溟书信集,看到以下这篇特别有感,进行了标注,并写些感想。

发愿就是立志,也是找目标,最近常谈“志向”和“欲望”的区别,我想梁漱溟这里指的发愿当属“志向”了。怎样是个好志向,“在自己感触亲切之问题上为大众而发愿”,这句话点的明明白白,两个关键词,“感触亲切”和“为大众”。信中举的一个例子也很有意思,对于两个孩子学什么,选什么专业,如果有了发愿,那么事情都可以看得很活。这点对我们如今受困于各种烦恼之事的人来说,还是有启发的。发大愿不够,这个大愿还必须“感触亲切”,这四个字在我看来,是不是有感而发,是不是真心诚意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文中最有份量的一句话在于,“精神有所归,生活有重心,一根脊梁立起来,两脚踏在地”,发愿后一个人活生生的样子被勾勒出来了,我想这句话是有能量的!当然,发愿还不够,还需“起脚不妨自近处起脚,胸怀胆量放大,而做事亦不忽略碎细,心里绝不焦虑”!此可谓“筑梦踏实”了!

此时学问亦绝不再是书本上学问,而自然是自家的心得了。只有自己真发愿之一天,才是真有了自己的一天。

读来特别感动!!!

我想这封信可以是当今很多父母给自己孩子的!

寄宽恕两儿(1948 年)

前寄恕儿信,希望他取出陶先生纪念册一厚本来看,并嘱他不要忘记是陶先生的学生。他来信总没有答复,昨日曾就恕来信批答。大意要他自觉自决,计应在此信前收到。本来我对你们说话,总不外要你们自省自决,甚少具体指出你们应该如何做,现在我从这一面说一些。

我觉得发愿是根本,前寄恕信似已提及。陶先生可敬处,只是有愿力,他真是有愿力,旁人均说不上了。你们若有一种心愿发出来,则一切什么问题都解决心愿要出于感触亲切,在自己感触亲切之问题上为大众而发愿,奋不顾身,不顾一己力气单薄,只将大众问题一力承担起来,放在自己肩膀上,心中念念只此一事,则凡百问题都成小问题,都不成问题,都不费力而解决。一则因为相形之下,其他问题自然小了,一则因为解决问题之智慧与勇气却不知不觉大了;就在这一面缩小一面长大之情势下,再无什么事纠缠你,使你困于碎屑,使你犹豫忧闷,你自然而然,从内里生出力量来。像是培恕学画不学画,入新闻专科不入新闻专科,像是培宽如何求学,改系不改系等等问题,将无困难重压之感,并且把事情看得很活。

所谓自己感触亲切之问题,举例言之。如武训感触于自己没受教育,看见大多数人受不到教育,而发愿之类;如陶先生决心改造教育,普及教育,把偌大问题,放在自己肩上,一心干去,不问成就。又如道宗学政治,不知其出发点是什么,假如他感触到中国几十年内战内乱不息,老百姓之苦不堪言状,总解决不了,总无出头之日,而奋然下大决心,要弄明白,中国之乱到底为什么乱?为什么政治不能走一条路去?我一定要弄明白它,我一定要把中国之乱解决它,使全国人享受到安居乐业,那么,他就是发愿了。

此时只见问题,不见其他,专心致志,坐卧不离。精神有所归,生活有重心,一根脊梁竖立起来,两脚踏在地上,眼光放远,而起脚不妨自近处起脚,胸怀胆量放大,而做事亦不忽略碎细,心里绝不焦急。但心思亦不旁骛,于是在学习上自然滴滴归根,一切见闻知识都归到这里,不知不觉系统化、深邃化。此时学问亦绝不再是书本上学问,而自然是自家的心得了。我想你们的问题都应该从这里求解决,不要枝枝节节,不要左思右想,只有自己真发愿之一天,才是真有了自己的一天。此寄宽恕两儿,念之念之。

父手字

月 12 

摘自《梁漱溟往来书信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016-1428486.html

上一篇:再反观焦点解决对话实践的优势与陷阱(20170416修改)
收藏 IP: 36.20.60.*|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