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茂伟的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Lushgry 专业打造学术型&科研型人文社科类个人博客:博采众长,客友至上!

博文

高大衔接之大学管理:培养好与培养出 精选

已有 10768 次阅读 2023-9-27 08:44 |个人分类:论见&亮见|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生(应)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以及自律性,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就是这个事实恰恰隐藏着或者说衍生了一个现实问题,即大学生不需要学校老师怎么管,自学就能毕业了。并且,有的大学似乎就是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做的,只要大学生不出事、不闹事,就怎么管了。

然而,从大学要培养好与培养出具有一定知识与技能、文化与素养、道德与品行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这一角度来看,不用怎么管并不意味着不用怎么培养。相反,大学务必且必须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为培养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付出实际行动。而这就需要从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甚至更早时期开始,以使得大学生能够把大学上好。

一、大学应该做到保证每个大学生能够把大学上好

这样,每一个大学都应该自信而又有底气地向所有大学生说两句掏心窝甚至是许承诺的话:第一句,“上好”大学从这里开始;第二句,确保在这里“上好”大学!简言之,大学应该做到保证每个大学生能把大学上好。

“上好”大学从这里开始,这一句尤其关乎大一新生到大学正式报到前后在高中与大学有效衔接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大学作为主体为了自己的学生或准学生务必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大学要做好高中与大学有效衔接的相关工作,帮助即将到来的大一新生从态度心理、学习模式、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专业课程、综合素养、社会交往、情感活动、社会服务、娱乐休闲以及学业规划乃至人生规划等各个方面适应与创造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学习方式方法、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等。换言之,就是要为学生们“上好”大学做好一切相关工作和制度安排。要知道,有的大学生为什么没有把大学上好,可以肯定的是,在众多的缘由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大一时没有衔接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他/她没适应好大学生活与学习

其中,就“到大学正式报到前后”而言,按照国、内外现有的通常做法,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以下简称“高大衔接”)至少要从录取工作结束后就要开始,也就是在学生被正式录取之后就要开始。当然,最好从高考志愿填报时就要开始。要知道,国外很多国家以及我们国家一些学校(仅针对一部分学生)开始的更早,甚至贯穿到从高中到大学的全过程。然而,我们国家大多数大学是从学生正式报到之后才开始进行高大衔接的,这个可以说普遍有些晚了

当然,就“高中与大学有效衔接”而言,目前我们国家大多数大学并不是没有做相关工作和制度安排。相反,中国的大学在迎新、开学典礼、新生教育、专业导论、新生见面会、校园活动、学术活动、社团活动、后勤服务、素养培训等诸多方面和环节同样是做了很多工作的。只是,就这些可以统称为“新生适应教育活动”的效果来看,之于很多大学生似乎并不太理想。根据相关研究来看,不少大一新生在接受新生适应教育之后,很快又陷入了孤独、迷茫、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的境地,有的甚至会出现焦虑、抑郁以至于被劝退、休学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有的新生适应教育在实效性上还有待提高。或者直白一点来说是,实效性不高,需要切实提升。以防止大一新生入校时“高歌一曲尽欢颜”,入校后”肝肠欲断愁满面”。即经过轰轰烈烈的新生适应教育,尽管参加活动时还情绪高昂,事后便志气低沉、没有方向。

二、当前我们的很多高大衔接活动作用不大之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或者说,为什么当前很多高大衔接活动作用不大呢?从校、院系以及学生工作者来看,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过于注重时效而不太注重实效。新生适应教育有时候只是被看作大一新生报到后短时期的活动,甚至有时候在一些大学还被看作是临时性的、可有可无的活动。“一阵风式“的开展高大衔接活动对于大学管理者来说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只要过了这个时间段,大一新生适应不适应那就是他/她自己的事了。很多学者主张的高大衔接应贯穿整个大一阶段,在现实中还是很少见到的。

由此,如何把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做实且有效?这恐怕还是一个有待很多大学去解答的问题。仅仅把开学典礼搞得很隆重是不够的,仅仅在开学后搞点应时而应付的活动是不够的,仅仅把新生适应教育当做开学那会的事项是不够的!

二是,以管理者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看似丰富多彩的新生适应教育活动,大学生大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像是看表演一样,一场接着一场,到头来,新生们也没有了什么新鲜感,甚至开始厌恶和排斥,尤其痛恨那“该死的签到”。

试想:整个大学、每个院系,能够真正为大一新生做适应教育的又能做好的又有几个人呢?很多大学里,不过是辅导员、院系负责领导、个别专业老师等在按部就班地安排一些新生适应教育活动罢了。特别是有的领导不过是出席一下被安排好的活动,在台上讲讲话、喊喊口号罢了。而且,很多活动只是辅导员一人在管着,学生只是被管的对象,大部分大学生只需要顺从或服从就行了,否则将通过考勤、签到来鉴定一些学生的“优劣”。

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领衔主演、以学生为主角开展高大衔接活动?对于很多大学而言依旧是一个重大问题,且亟待解决!

三是,偏重于活动而不太注重学业。不少大一新生到了学校不久便会发现,来自学校、院系、班级、社团等各个方面的活动超级多,可谓是“大一新生苦活动久矣”!惹得大学生“好烦”,疲惫不堪,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而且,很多学生感到在活动中也没有什么收获,除了耽误时间、浪费精力外,能记住的就剩下“签到”了,或者担心自己签到有没有成功、会不会受到处分。

大一新生为什么对很多新生适应教育活动不感兴趣、没有收获感,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现在的不少新生适应教育活动就是偏重于活动而不太注重学业。这可以从很多大一新生甚至大二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专业是干嘛的得到印证,反正天天就跟着大家去上课、去参加活动,至于和自己的学业有什么关系,那就不清楚了。当然,学术性的内容、思维意识就更不好说到底有没有了

其实,大一新生刚到学校,他/她们最关心、最想了解的除了大学生活必备的之外,恐怕就是自己的专业是什么怎么样、专业难不难、未来的前途怎么样,以后学什么、大学怎么学,课程多不多、课怎么上,又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自己的学业等。然而,他/她们在这些新生适应教育活动中似乎并没有找到答案,甚至连他/她们自己想要探索大学生活与学习的心思、精力和时间也被没完没了、一个接一个的无关痛痒的活动给占用了!

三、大学管理者应转变为大学培养者进而培养好大学生、培养出好大学生

曾经有一种声音说,大学只负责把你招进来,而不负责把你培养出来。这句话说的可能有点离谱,或者说过于夸张了。毕竟,每个学校其实都有培养方案,并会根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更新培养方案。与此同时,各级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也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促使和监督各个大学做好培养工作。

但是,这种声音的背后有着一个巨大的隐忧,那就是担心大学不好好培养学生、培养不好学生以及培养不出好学生

因此,前文的那句话——确保在这里“上好”大学,还真得需要各个大学好好思量思量、谋划谋划。事实上,大学敢不敢拍着胸脯向大一新生保证,他/她们到了大学能把大学上好,恐怕还是个不好回答或者说有待揭晓答案的问题。

而要回到好这个问题,大学需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大家都知道,很多大学及其院系的领导只是在管理他面对的大学工作者、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却似乎很远,其管理工作、管理活动似乎很多又与学生无关。他/她当然会反驳说,“我管理大学、院系不就是为了学生吗?哪一项工作与学生无关?”或许,他/她越是反驳越心虚,对此 大家恐怕都心知肚明了。这里不是为了吐槽或发牢骚,从不少大学生很少见到学校、院系领导者,甚至不知选校、院系领导者姓甚名谁就能看出点问题来。当然,很多大学生也不关心领导是谁。

而仅从高大衔接要解决的大学新生适应性这一问题来看,相关研究早已表明,大一新生适应不好将严重影响其学业修为和人格塑造,而这一问题需要从一开始甚至大学新生还是高中生的时候就要面对并解决好。于此,大学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其实,高大衔接本来就是高中和大学在如何让大学生从高中到大学顺利过渡、良好适应上所做的一系列能够真正起到作用的教育教学活动及相关制度安排。在这当中,高中、大学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学,从大一新生还是准大学生的时候就应该关心与关注高大衔接这一问题。这在国、内外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因为,做好高大衔接事关大学能不能培养好大学生、能不能培养出好大学生。为此,大学应该组织多方力量,与高中、相关部门等合作,一同为做好高大衔接出谋划策、付诸行动。建议至少由大学、高中、教育主管部门、学生等四方面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组建高大衔接协同创新与推进中心,研究并转化研究成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一体化全面做好高大衔接工作。这就要求,大学管理者要转变为大学培养者,始终为培养好大学生、培养出好大学生而努力工作。

当然,这里不是否定“大学管理”,而是希望大学、大学的学校领导与院系领导以及教辅人员甚至包括辅导员要知道,管理大学、管理院系、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大学生等,其核心要务和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不言而喻,那就是“培养好”与“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总之,大学生能不能把大学上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能不能做到“培养好”与“培养出”这两个大学的功能效用。尤其在这个激烈变化的时代,大学更应该关心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优质大学毕业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9658-1403974.html

上一篇:高大衔接之“开学正礼”:“新生”及其仪式感
下一篇:高大衔接之世界观:虚实世界与空间意识
收藏 IP: 1.198.23.*| 热度|

7 郑永军 崔锦华 王茂清 谢煜 杨正瓴 宁利中 姚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 2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