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茂伟的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Lushgry 专业打造学术型&科研型人文社科类个人博客:博采众长,客友至上!

博文

高大衔接之心理问题:科学与人文的视角 精选

已有 4115 次阅读 2023-7-25 21:08 |个人分类:论见&亮见|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我曾于2017年11月1日写过一篇题为《绝对唯一的璧合》的短文,直到今天,我每每想到这篇短文,心里就有一种说不清的“苦楚”,因为写这篇短文是因为“自杀”、也是为了“自杀”这样一个令人惊愕与惋惜的话题。

我所见闻的自杀

从小到大,目前为止,我也说不清到底见过或听过有多少人通过自杀而死的了。死的方式我知道的大致包括:有喝农药的、有上吊的、有投河的、有跳楼的、有自焚的。死者有男有女、有年轻的也有中老年的。至于死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和家人有分歧和矛盾、有的是因为发生了情感纠纷包括出轨、有的是因为家暴包括虐待老幼、有的是因为失恋分手、有的是因为主观或客观因素导致的失败等。

而不论哪一年龄阶段因何种原因自杀的,也都是令人惊愕与惋惜的。我一听到这样的恶讯,我的第一反应一般都是这样的感慨:“不该走这样的路”。我不是说死者人本身不好,我也不是说死者的遭遇不好,我更不是说死者内心不够强大。其实,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死者受挫能力差。因为自杀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个中缘由更是纷繁复杂

自杀绝路上的岔路

我们常说“生无所恋”,但到底是不是就是因为生无所恋而自杀呢?这个恐怕不好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什么值得依恋或留恋的了肯定是自杀者的一种心理反应,哪怕是一刹那的反应就足以给了其自杀的冲动与勇气

我们也常说“走上绝路”,但到底由谁以及怎样让自杀者走上绝路的呢?这个恐怕也不好说。但有一点也是肯定的,即自己把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到了绝路或自认为自己到了人生的尽头肯定是自杀者的一种心理现象,而这种心理可能哪怕有一丁点的岔路就有可能将其带出来,而不至于走上绝路。但这样的岔路往往是没有的,因为都被主观或客观的因素给堵死了。

比如,有一个9岁的女孩,头一天晚上因为没有很好地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被妈妈吵了一通,结果在夜里三四点的时候跳楼自杀了,她跳楼时家人根本不知道,直到第二天早上六七点钟了才被发现,发现时早已没有了生命体征。她妈妈后来说是她那天晚上说话说得太重了,还说她这个不如那个不如的。

其实我觉得这只是表面现象问题,现象背后最本质的其实是警方说的这个小女孩写的东西。她在她的作业本上写的东西大致如下:妈妈又吵我了,我知道是为了我好,让我完成作业,但我觉得天天这样,我很难受,压力太大了;妈妈吵我后就再也没管我,我自己在房间里感到很难过,没有人管我,没有一个人问我,除了学习,看来我在家里也没有什么用了。

可以说,她自杀是对这样的学习、家庭生活厌倦所致,而她自杀前的可能岔路口是:如果她妈妈或她爸爸,或者她家里的任何一个和她说说话,哪怕是问她一声,关心她一下,她可能就会从绝路上找到岔路口,也不会觉得她在家里没有用,然后就不会有悲剧了。

而从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来看,我觉得她的自杀,一是因为家庭遇到矛盾采用的是先吵再冷战,这样的家庭其实是不少的,一遇到问题先吵吵一顿、然后不管不问搞冷战;二是因为像很多家庭一样,她被视为学习的机器和工具,很多家长总认为,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但在孩子看来,家长把孩子看成了学习的机器。这都是需要我们整个社会、每个家庭需要注意甚至改变的地方。

一般来说,有人自杀最有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启示就是告诉世人要想开点、要珍惜生命。这虽然对于因自杀而死的人而言已没有任何意义了,但这对于活着的我们而言意义却非常重要,重要到人生大事的地步。遇到重大挫折或困厄、绝境,我们到底该怎么想、往哪想?该如何面对和处置,以避免走上绝路,其实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引导的,同样家庭和社会也可以、也需要加以引导。引导的目的就是让当事者知道、看到并感受到岔路的存在,以达到不再走上绝路甚至从绝路上返回的目的

科学与人文之于长期性与短暂性

而作为世界性难题,自杀不仅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心理问题,同样还是一个人文问题。而心理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所以说,自杀是一种兼具科学与人文的社会文化问题

不过,我们观察自杀时,往往关注的是长期性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把自杀视为因长期受心理问题折磨而导致的结果。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短暂性心理问题也会甚至极易导致自杀。

比如,一个大四的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因为最后一次补考机会时作弊,被监考老师抓住并做了零分处理的记录,她出了考场没多久就从教学楼上跳楼自杀了。调查发现这个女孩确实是作弊了,而且很大胆,监考老师是没有原则性错误的,经过再三提醒后她依旧不改,只能依规依纪处理。之于学校的不足可能就是忽略了更为细节的后续上的人文关怀。例如这个女孩得知自己被记录了,出了考场后会不会有什么情绪性或心理性问题,如果学校有相关制度应该可以避免,如监考老师可以第一时间通知到学生所在院系,由辅导员等相关人员妥善处理、关注开导,或许就不会发生悲剧了。

她可能就是一时想不开,那时那刻,一想到自己没有成绩了,也没有再次补考的机会了,毕业证、学位证拿不到了,自己毕不了业,以后就业怎么办,等等,一些后果就出来了,结果心里一闹腾,刹那间她就有可能选择轻生。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关心关注她、开导她,悲剧兴许就不会上演了。

这就是说,长期性或日常性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干预机制的同时,短暂性或突发性心理问题也需要有心理应急机制,以通过制度性安排,给予科学干预、人文关怀等,减少或避免悲剧的发生。

当然,一般的心理问题同样需要科学面对,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层面的人文关怀。根据我个人的经历和观察可知,心理问题者其实是可以感知到的,且某一时刻内也是可以理性认识的,这个时候也当积极认识到心理问题的科学与人文性这一点,积极寻求相关的帮助,可不要羞于谈自己的心理问题,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旧文:《绝对唯一的璧合》

一只蜻蜓不知何故折断了它那透明的美丽翅膀,飞快的栽掉在残破的荷叶上,没有风,也没有雨,只有它那抽搐的身躯宣告着死亡的来临….

然而,它不甘心,仍在拼命地挣扎、挣扎,却又直将自身从荷叶上的残破处晃掉到了一潭湖水里,吓得水面上的虫儿飞跑了、水里头的鱼儿也游走了,它更是拼命地挣扎、挣扎……直到以它为中心的波纹与涟漪越来越细、越来越微,剩下的只有它的躯体漂浮在水面上。

一只蜻蜓也是一条生命,然而它就这样死去了,没有人在意它,只有我看到了它的离去,可我对于它为生而挣扎的惨状却无可奈何,更束手无措!

蜻蜓为何挣扎?为生,也因为惧怕死吧!

人为何要奋进?为生,也因为终有一死!

生之于死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自强不息、奋进不止;

死之于生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珍爱生命、珍惜光阴!

生与死确实是一对矛盾,但这一对矛盾不同于其它的任何一对矛盾!那篇寓言故事中的"矛"与"盾"是可以同时同地存在的,痛苦与快乐、幸福与不幸、得与失等等也都是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交替存在的,而唯独生与死是具有绝对唯一性的,也就是这种唯一性造就了人生奇迹般的美丽

你想啊!生之于人只有一次,死之于人亦只有一次,一次在始点,一次在终点!而人生的完美就在于生与死的连接,美好的人生同样在于两点之间的美丽接连。因为在这两点之间,不论距离有多长或有多短,我们都可以创造很多奇迹般的美丽,毕竟,生本来就是一种奇迹、一种美丽,我们没有理由不将这种奇迹与美丽继续延续下去,我们奋进的理由也是要将这种奇迹般的美丽继续向前推进

所以,与其说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倒不如说,生与死是一种璧合。何谓"璧合"?两种美丽事物的结合

生是美丽的,我们一生的任务就是在奋进中将这种美丽延续下去,就是将始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变成美丽的历程,以便我们含笑而去,并最终让死亦成为生的一种美丽连接!

这样,世人会说我们有了好的归宿,得到了善终!而对我们而言,我们也将生与死达成了美丽的璧合,进而造就了我们美丽的人生、美好的一生!

既然生与死是一种璧合,那么活着的我们所要做得不仅在于将生与死之间的距离变成美丽的历程,还在于将这一整段美丽的历程尽心尽力地延续长久,因为历程越长久人生也越美丽亦越美好!故此勿轻言死、勿想死、更勿想不开以至于自我了断,而让生这种美丽戛然而止寻找不到它美丽的璧合

你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里的蜻蜓不美吗?那是生命的开始。

你再看!晚荷刚见残残叶,就有蜻蜓掉下头。你肯定觉得这不能叫美,这是生命的结束……

然而,你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有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给人一种希翼,就像残荷入水孕育着来年"半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一般,不也是很美吗?

我想,我是一个容易开怀的人,此刻我不再觉得蜻蜓刚才的扎是一种惨状了,它的死也是一种美丽的璧合,就像新荷与残荷的璧合一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9658-1396620.html

上一篇:高大衔接之准备去上大学:启航“大学生化”
下一篇:高大衔接之学习的可持续性:做好大学规划
收藏 IP: 39.148.54.*| 热度|

2 杨正瓴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 2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