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胜利的编辑之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sl Email: silei10@sina.com

博文

作为评委参加科博大赛的经历与随感 精选

已有 5953 次阅读 2008-12-20 00:41 |个人分类:人在旅途|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科学博客大赛已降下帷幕,我有幸与饶毅、王鸿飞、籍利平、张玉国等知名人士和知名博主一起应邀出席刚刚结束的精彩闭幕式暨颁奖晚会,心中不断涌现出想表达一些科博开赛以来自己所见所感的冲动。
2008年8月25日下午14:56,我收到科学网总编助理何姣女士和她的助手张婧女士邀请我的担任科博大赛特邀专家的邮件,这可能是我与科博大赛正面接触的最初记录了。当时看到“青年科学博客大赛是第一次全国性的以高校及科研单位45岁以下在职员工和在读研究生为参赛主体…”的文字,第一反应是自己是否也应该参赛,否则将来就会因为年龄原因而失去当“选手”的机会了,但是“特邀专家的投票将是决定大赛成绩的最重要因素”又使自己想过一把“裁判”之瘾,稍加权衡,还是选择了压力更小的“裁判”角色。
       博客大赛开幕式应该是10月14日晚举行的,举办地中国科学院科学图书馆离我家也不远,那晚因为要送孩子上一个课外班,因而就没有参加。好在闭幕式上放映了一段气氛热烈的开幕式DV,也算是弥补了一点“损失”。
据科学网编辑部消息,自9月20日本次大赛开始接受报名以来,共有全国78所高校和研究机构600多位选手报名参赛。经过严格的初赛,300多位选手进入第二阶段比赛,并组成了41支参赛队。
我大致统计了一下41支参赛队的来源机构,发现湖南大学有18支,中科院是16支,中国科大和中山大学各2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各1支。作为组织单位之一的南京大学没有组团,感觉稍稍有些遗憾。
又据科学网编辑部的统计,在一个多月大赛期间,选手们共上传近万篇博文,吸引点击量上百万,数万名高校和研究所师生参与了投票和评论。
我在大赛期间不时提醒自己这个“评委”要多多关注参赛的博文,不过感觉在科学网博主暨评委中对本次大赛关注和思考最多的当数王志明主编。志明兄不仅倡导“10月26号是科学博客大赛报名的最后一天。我想借此把同步博客的概念引入科学网,希望科学网和大赛网能更好地互相促进”,而且自己身体力行,在10月25和26日连续发表了“贾世杰,纯净地追求真理”、“高孟绪,博客大赛开幕式一等奖获得者”、“代婧伟,图片音乐视频在行动”、“王伟,留着入围后看的博客”、“吴宝俊,就是反面教材Neil的实名”等多篇博文。
我个人认为王主编的倡议如若得到广泛响应,或许能在科学网掀起一股“热浪”,也在他的博文中发出评论,认为“王兄的倡议对某些特定主题的深入探讨应该会很有帮助,如果风行起来,对参赛选手和涉及的科学网博主都是挑战”。志明主编后来以短消息形式建议我“凑个热闹”,我权衡了一下自己的时间、精力、能力等,最终还是选择了退却。这或许也是个遗憾。
12月4日科学网编辑部分别以邮件和短消息形式通知我作为评委为参赛选手投票,投票实行匿名制,分为“博客投票”和“博文投票”两部分: (1) 博客投票:为入围的50个博客投票,每位评委可最多投十票,但须分别投给十个不同的本人最喜爱的博客。(2) 博文投票:为单项博文投票,每位评委将为八个类别的博文投票,每个类别只能投一票,共八票。
本着负责的态度,我确实花了不少时间阅读入围的博客和博文,总体感觉是精彩纷呈!有点美中不足的是少数入围的博客中博文数量不够多(只有十几篇),有些博文似乎缺少一些必要的图片。不过团体一等奖的得主“飞贼克斯*若水狂兰”是果然不出我之所料。
作为闭幕式的参加者,我有幸在第一时间知悉了各类奖项的获得者,有幸与赵彦主编和部分获奖者共进晚餐,有幸被抽到观众二等奖……
今夜难以入睡:-)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899-51910.html

上一篇:科技写作漫谈 (45):How to make a mess with PowerPoint
下一篇:21世纪出版行业的困惑和探索
收藏 IP: .*| 热度|

4 武夷山 蒋新正 刘进平 赵大良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