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kullt 记录北大教学成就,传承北大文化传统,发扬北大人文精神

博文

《北京大学教学促进通讯》自然科学名师名课集粹

已有 5270 次阅读 2010-4-16 08:51 |个人分类:经验与探索|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理工名师, 特色教学, 北大名师

 

l  数学学院名师访谈

“不拘一格降人才”--姜伯驹院士谈教学环境及数学教学

精彩摘录:

数学并不等于逻辑。逻辑是数学的工具,经不起逻辑考验的东西不能认为是数学上的真理。但是数学也有一种直觉的引导,其中有很多的精彩的思想,抓住本质的东西,需要逐渐培养。

现在过分强调硬性指标,看似严谨、规范,实际是一种低水平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不适合像北大这样的学校。严格的要求与简单化的管理是两回事。要求所有的学校,包括高水平的学校都要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是自己把自己的优势和水平给糟蹋了。

全文:http://llt.pku.edu.cn/?p=108 

 

锤炼数学思维 紧跟时代步伐--访数学学院丘维声教授

精彩摘录:

让学生明白概念是自然而然提出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数学家脑子里蹦出来的。这样就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把知识直接端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鼓励了学生自己去琢磨、思考、研究一些问题。

只要曾经受过数学思维方式的熏陶,就会遵循观察、抽象、探索、猜想、论证这些思维过程,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不管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是有好处的。

全文:http://llt.pku.edu.cn/?p=130 

 

致广大而尽精微,澄其源而清其流--张顺燕老师的教学艺术

精彩摘录:

析古今之异同,穷义理之精微,明理论之结构。

数学掌握着我们的基于信息的社会的领导能力的关键,数学教育极大地决定了一个人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与不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全文:http://llt.pku.edu.cn/?p=161 

 

心血铸就的教学丰碑――采访数学学院周民强教授

精彩摘录:

我这个人很奇怪,就是一到了讲台上,我的心情就放开了,非常的高兴。可以说,就是非常喜欢去做这个教学工作。

我给同学讲,证明不是靠逻辑,是靠创造,靠悟性。不是说你逻辑很会了,你就能发明一个定理,发明一个新的结果,这是不可能的。

全文:http://llt.pku.edu.cn/?p=261 

 

合理设计,用心引导——数学学院陈家鼎教授访谈

精彩摘录:

一是教师应该对他所教的这门课所在的领域有全面了解,并从事过相关研究工作,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二是他应该重视教学,热爱学生;第三条是教师应该懂得课堂教学中基本的方法,就是要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北大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也要谋求更大的发展,但不能乱改,要尊重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内在规律,也不能把原来好的传统改掉。

全文:http://llt.pku.edu.cn/?p=308 

 

l  物理学院名师访谈

 以史为鉴:北大教育理念百年轮回——访物理学院沈克琦先生(上)

精彩摘录:

人才培养不能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你需要什么我给你培养什么”,这个办法是不对的。很多人把“国家需要”理解得太肤浅了。

老师讲得全班都满意,都没有问题,这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我的意见是,一个高等学校的教授必须搞好教学,不然他只是一个科研人员,不能称其为教授;同时,没有科研只有教学也不行,教学质量也不会很高,不能成为一个导师。自己没有从事创新的科研实践,怎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学生素质培养大部分是靠学科教育,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实事求是的精神,都是通过学科教育得到培养的。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讨论,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关系,这也是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处、做事之道。

全文:http://llt.pku.edu.cn/?p=346 

 

 现实忧思:优良学风乃大学之魂 ——访物理学院沈克琦先生(下)

精彩摘录:

现在的教风、学风都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影响。学生学习用功,是为了得个好分数,能升入好大学,将来能有一个好的单位。过去,学习是我想学好,我对科学有兴趣,别的什么考虑不多,现在这样的学生可能很少了。

北大应该想办法做一些与其在中国思想、文化上地位相称的事情,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做一点能够树立北大威信的事。

全文:http://llt.pku.edu.cn/?p=345 

 

教无定法,唯精是道- 刘树华教授谈教学

精彩摘录:

讲课不但是传授知识,也是一门艺术,除了个人的表达能力外,主要是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融会贯通程度。

当你讲一些很枯燥的专业理论的时候,随时结合讲一些理论在研究和自然科学中的应用例子,可大大活跃课堂气氛,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全文:http://llt.pku.edu.cn/?p=59 

 

精益求精,在经典中把握时代-钟锡华教授谈他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工作

精彩摘录:

现代基础课要反映科学前沿和科学内容一般老师都做得到。但是把科学的前沿成果,经过研究以后,反映到课程里,成为一个课程的脉络,这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为使课讲起来生动自如,富有激情,是要做精心准备的。哪些地方是要有思想火花的,哪些地方是要体现智慧灵光的,一定要使用什么例子之类调动大家积极性的问题,头一天我在脑子是要仔细过一遍的,经过充分的考虑和思想的酝酿。

全文:http://llt.pku.edu.cn/?p=80 

 

建设高水平的物理实验课程——吴思诚老师谈近代物理实验教学

精彩摘录:

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学生进展的情况,做一些指导、讨论。在指导、讨论中我尽量不给学生结论,而是希望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探究式的实验方式,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觉得教员还是要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因为等到年纪大了再回顾这一生,发表文章多一篇少一篇问题不大,也看不出太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培养出好的学生,到国外能够胜任跟人家竞争,我想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成绩。

全文:http://llt.pku.edu.cn/?p=258 

 

“一片冰心在教学” ——访物理学院王稼军老师

精彩摘录:

我为什么能这样,是因为我的老师都这样,我觉得要做老师就得像他们一样,老师潜移默化地就会给你这种影响。北大物理的这种传统在影响着我,进了物理系就被打了这种烙印。

我比较喜欢和学生进行交流,如果我的建议能够对他有帮助,我就很有成就感。现在我也不追求发科研文章之类的虚名,主要精力就在教学和学生工作上。我觉得应该有一批年纪偏大一点儿的老师,安下心来做做“公益事业”,这对大学教育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习惯于拼命做题,而不怎么注重理解那些基本概念。这种方法对大学的学习与考试是行不通的,因为大学内容多而且深,不可能通过题海战术取得好成绩。

我认为应该建立一种机制,就是抬高专职或半专职教师的身份与地位,要出大师级的搞教学的人。现在好像搞教学就降低身份,这是很不正常的。

全文:http://llt.pku.edu.cn/?p=1079 

 

l  化学学院名师访谈

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北大化学教育今昔谈——访化学学院段连运教授

精彩摘录:

风格这个东西很难具体地说清楚,但是确实有一个无形但是很强烈的东西在影响教学质量。这种风格或教学、治学传统,也只有靠师徒关系的长期耳濡目染才能延续下去。

不仅要给学生知识和方法,更强调授道,就是要讲清楚概念、原理、方法、效应的内涵和外延,学生自己掌握了道道,就能够自我获取知识,他们毕业之后不论继续读书还是工作,都会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文:http://llt.pku.edu.cn/?p=384 

 

面向未来的大学教育--访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寇元老师

精彩摘录:

大学的基本矛盾,就是所谓的一流学生二流教授的问题。

老师们不能因为以前自己受过磨难,就觉得自己成长了,有经验了,这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完全在一个优越的、平静的成长条件下,也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是一个时代的趋势和要求。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当一些学生丧失兴趣了,学习不努力,我们就要花相当的工夫调整他,找一些具体的事情让他对世界重新产生兴趣。

全文:http://llt.pku.edu.cn/?p=162 

 

教育是事业,学生是朋友 ——化学学院裴伟伟老师的教学心得

精彩摘录:

我觉得一个负责的老师,每一次重讲都会重新思考整个教学计划,审查教案,修改讲稿和考虑教学方法。上课前,要反复默讲,才能发现以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

教学生重要的是要讲分析过程,重在分析、重在过程、重在活跃,激发学生的思想潜力。

要让学生对你所讲的课有兴趣,教员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当你充满热情、满怀激情地讲课时,学生是会受感染的,课堂上的气氛立刻就会热烈起来。

作为教员,要关心学生,要对学生有感情,与学生交流要真诚、热情,一视同仁。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更要在学习上帮他们树立信心。

全文:http://llt.pku.edu.cn/?p=310 

 

化学改变社会,教育引导人生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卞江老师访谈(一)

精彩摘录:

要考虑二三十年后大学能给社会提供什么?最重要的是有一批有思想、有竞争力,能够把国家推向前进的年轻人,这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而不是那几篇Paper。

中国传统教育特别强调老师的作用,重视老师的道德与责任感,言传身教。这不应该丢掉,因为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要建成像美国那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制度是根本不可能的。

教学上的投入要看老师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想做成一门独一无二的、出色的课程当然要付出很大精力,如果只是拎本教材让所有人都通过也照样能教,也没有人会说什么。我的目标是把这门课真正做出特色来,所以花了很大精力建设和准备。

基础课教学就是要求思考最简单、最基本的问题,有一些当年理解得可能不太准确或者比较狭隘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全文:http://llt.pku.edu.cn/?p=364 

 

l  生命科学学院名师访谈

玉壶存冰心 朱笔写师魂-- 陈守良教授和他的老师与学生们

精彩摘录:

电子化的教学方法要运用得当,要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选择使用。现在有些老师依赖幻灯,依赖PPT,讲课有点像“拉洋片”。教师不是拉洋片的,是传授思想的,传道、授业、解惑。

不要不懂装懂,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我不懂,再去请教。

全文:http://llt.pku.edu.cn/?p=110 

 

本立而道生——生命科学学院王世强教授的教育理念

精彩摘录:

我感到北大一年级的学生开始很喜欢思考的,可是大量记忆性考试的压力使他们无暇思考,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接受、习惯了记忆,到做研究的阶段,许多头脑已经变得很木。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自己记不住的内容,不要考学生。

这个体制导致了教师完全靠自己的良心和自己的探索进行教学,老先生好的经验缺少传承、更不能推广。

全文:http://llt.pku.edu.cn/?p=307 

 

教的用心,学的自如 ——访生命科学院佟向军老师

精彩摘录:

下功夫备课实际上对科研工作有有利的一面,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对立,得看老师自己如何把握。掌握的好,两者就能互相受益、互相促进。

讲课好最重要的就是把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交代清楚,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吸引学生的兴趣。

全文:http://llt.pku.edu.cn/?p=306 

 

真心做事,本色做人——访生命科学学院吴鹤龄先生(上)

精彩摘录:

如果你讲的能让学生有兴趣,能让他听进去,他自然会去思考为什么会那样。这也是启发性。

人做事总要有点儿精神,要有远大一点儿的志向。总为眼前利益所驱动,怎么能成为大师?

全文:http://llt.pku.edu.cn/?p=328 

 

温故而知新,教与学相长——生命科学院张博教授访谈录(二)

精彩摘录:

课上一两个小时,课下可能要几天的时间准备,要收集、对比、归纳各种各样的材料,要根据学科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分析、总结重点难点,要想办法怎么讲得精彩等等。

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要想办法把老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励老师花一些实在的精力搞好教学,慢慢地老师就找到“教学相长”的感觉了。其实,教学生的同时老师自己也会受益很大。我每年更新课件时需要查看很多资料,经过讲课使一些概念更加具有逻辑性,对问题的理解也更深刻,所以教学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如果每一次重复他得到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当然会枯燥乏味;而爱思考的人就不会认为重复是一种无用功,因为他在每一次重复中都会体会到新的东西,对于这样的人而言,重复只是表面现象,重复只是他用来不断挑战自己思考深度的一种工具。

全文:http://llt.pku.edu.cn/?p=324 

 

教育以人为本,变革顺其自然 ——生命科学学院胡寿文老师访谈

精彩摘录:

我每次讲课以前都要写讲稿,把我这一堂课要讲的每一句话基本上都写出来了,上课时差不多最后一句话讲完,就恰好下课。

一会提出这种教育,一会提出那种教育,都是自欺欺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没有责任感才会胡来。教育这件事,应该是兢兢业业,千万不能乱来,需要用敬畏的心情去对待。

全文:http://llt.pku.edu.cn/?p=344 

 

教学灵活,治学严谨——访生命科学学院王戎疆老师

精彩摘录:

北大从教育型大学变成了科研型大学,我觉得这个定位有问题,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大学再重视科研,教育也是首要任务,这是大学的本质。

在国内来讲,北大的教学水平和影响力一直是很高的,我们不应该在转型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优势给弄没了,没有特色的大学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我尽可能地用自己的身体来比划――比教具和模型效果更好,因为更夸张,而且同学们自己回到宿舍也能比划,复习效果也更好。

我不让学生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类不加思考的问题。

我在教学上有一个原则:你将来要做什么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我无权过问,但是,你目前还是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既然你来选我的课,就必须要达到我的基本要求。

踏踏实实的在某一个专业上学下去,只要肯下功夫,也能成为可用之材,因为人的适应性是很强的。

全文:http://llt.pku.edu.cn/?p=362 

 

勤奋为师,严谨以教——生命科学学院戴灼华教授访谈

精彩摘录:

备课时必须把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反复吃透,反复思考,必须用最准确、最简练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每一堂课,哪怕是讲了十遍、八遍,上课前我仍然要重新备课,还要查阅新的文献,重新思考教学内容的知识要点和逻辑关系。

在答疑的时候,我要求他们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经过深入思考的、有深度的疑难问题。我拒绝回答诸如某道习题如何做,书本上某句话怎么解释之类的问题。

学生们在上大学之前,大都是成绩很突出的学生,而家长、学校往往都偏重关心孩子的成绩,却忽略孩子的心理诉求。来到北大,某些学生会感到迷茫。这时候大学老师的适当引导、帮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全文:http://llt.pku.edu.cn/?p=382 

 

读未书之文,探不期之秘——访生科院昌增益教授

精彩摘录:

什么叫重点?讲课讲的很多、非常清楚明白,老师考试考的就是重点了。而真正的科学研究不一样,反而是那些教材上说得不是很清楚、到目前还没有明确结论、同学认为“不重要的”内容可能更重要。

我觉得课程只是一个载体,目的是通过训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不仅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所涉及的一些专业知识,也要锻炼他们如何读研究论文、如何思考科学问题、如何总结提炼科学规律。

我讲了十几年了,但每次上课前都要花不少时间重新备课,总能看到一些新的文献,发现新的东西。

教育就是这样,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但不能牺牲教育的目的去“取悦”学生。要听听学生想怎么样,了解学生喜欢怎么样,但老师要凭着走过来的经验,思考学生几年十几年以后需要什么东西。

能预期得到的工作不是真正的科研,科研总会伴随各种困难,甚至面临“绝境”。学生对此往往没有充分准备,开始很多时候看到实验中相互矛盾的结果,碰到一些根本想不到的现象,学生就会很烦恼,但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的开始。

对学生要好但是不能松。中国跟国外不一样,学生从小普遍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实际上你要放松他,他也就放松了,你不限制他,他就会垮下去了,所以对学生就应该严格要求。只要是公正的严格还是能够得到学生拥护的。

全文:http://llt.pku.edu.cn/?p=396 

 

人文的科学与科学的教育——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访谈

精彩摘录:

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他们可以向我们反映问题,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改,而不是一定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指导,这一点很重要。有老师或同学会经常反馈意见,这些意见也都会得到处理。

现在的教学实验结果是确定的,根本没有东西可以讨论,因为能做错的东西都给去掉了,大家做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果。如果换成不确定性的实验,做实验就会很有趣,而且不同的人马上就会发现自己的特点在哪里,谁适合做技术员,谁适合做研究。

现在学生的选择太多,缺乏选课指导,常常是不知道选什么对未来专业和发展最有利;还有一些学生很偷懒,选择考试容易的,这对学业有害。

全文:http://llt.pku.edu.cn/?p=411 

 

草木为邻,自然一生 ——访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汪劲武教授

精彩摘录:

教植物分类学,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多熟悉多认识本地区的植物,做到讲时应付自如,这样学生听起来才能入神。

对某种植物的掌握,不能局限于书本,还要实践、实习,我也是随时随地的做这件事情,看见什么东西认什么东西。

课堂讲课或实习时,要搞得活一点。一方面像我一样记忆与观察相结合,另外我喜欢讲一讲有关植物的故事,提高趣味性,加深记忆。

有了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欣赏文艺作品的眼界都会不一样。

我觉得国家、学校应该对基础性的学科和效益一时不明显的学科有政策性的倾斜,要有保护的意识。也不用太多投入,但要能够培养必要的接班人和后备力量。

全文:http://llt.pku.edu.cn/?p=1194 

 

l  力学系名师访谈

兼容并包、夯实基础-武际可老师谈当前教学与教育

精彩摘录:

我教过力学系“数学分析”这门基础课,刚开始让我教的时候感觉自己如临大敌。为了把这门课教好,我把所有习题从头做了一遍,把所有公式都重新推导了一遍,还比较了好多本国内外的教材,认真消化课程内容。

大师不是冲着金钱成长起来的,大师是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要允许人犯错误,允许传播一种新的思想。

有一个学生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您准备把我们培养成干什么的?”当时我就反问他说:“你想干什么?你想干什么我教的这个力学就能帮你干什么。”

全文:http://llt.pku.edu.cn/?p=83 

 

l  信科学院名师访谈

一知而十解 游刃有余-- 郭弘教授的学习与教育观

精彩摘录:

这就好比是——拿着牛刀去宰鸡,感觉也许会更轻松一些。我告诉自己,千万不要本着很低的基础去做很难的事情,做科研一定要做得游刃有余,这样才不会把自己搞得很狼狈,才不会疲于应付。说到底,基础要打得更深一些才好。

可以说,没有任何东西,包括基础课,在你第一遍学习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很透了。在你后续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你总会发现有把这个问题搞得更清楚的可能性和空间。如果你把这种感觉带到教学中去,你可能会永远享受教学的乐趣。

我现在给学生讲课的思路,就是让学生能学会的就一定要学会,来不及讲的宁可不讲,也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那句话。掌握一点儿总比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没掌握强。

全文:http://llt.pku.edu.cn/?p=103 

 

l  环境学院名师访谈

主动学习,尊重自己--张世秋教授访谈录(下)

精彩摘录:

教学首先是要培养健全的公民,其次是在健全公民的基础上,培养特殊的专长,如果为了保证它的特殊专长而放弃对健全公民的培养,只能适得其反。首先要让他们学会去承诺并承担责任,这个素质是很重要的。

对于学生,我们的管理的目标也是要把压力变成内在的动力,这样的管理才是良性和有效的。这样也意味着降低了很多教师的压力,减少了教师去天天督促自己的学生的工作。

全文:http://llt.pku.edu.cn/?p=133 

 

l  城环学院名师访谈

正视现实,生于忧患 ——访城市与环境学院田昭舆教授

精彩摘录:

野外实习比较艰苦,所谓上山啃馒头,下山背石头。往往几个人一起出去,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培养的感情就比较深,团队意识比较强。

我自己的体会是,讲课时例子举得好很重要,最好能跟日常生活、社会有直接联系,学生印象就会特别深刻。

全文:http://llt.pku.edu.cn/?p=327 

 

重新发现地理学,探索未来之路——访城市与环境学院黄润华教授

精彩摘录:

   把那些看似司空见惯的概念讲得清楚明白,使学生理解透彻,也不是很容易的事。老师在讲的时候,一要反问自己弄清楚了没有,二要广泛浏览一些相关文献,有多种观点的比较、启发。

   我们教育体制根本的指导思想是把人培养成某种“工具”,一种没有脊梁的工具,而不是具有独立思想,能在某一领域引领社会发展的真正人才。优秀人才是不能用经济效益衡量的,所以教育也不能总盯着这样的目标,这是一个明显的道理。

   要正视我们在现代大学发展上还很幼稚的现实,不要连基本的大学理念都没搞清楚就大谈“世界一流”,急功近利只能起反作用。

全文:http://llt.pku.edu.cn/?p=447 

 

人类文明的地理学密码——访城环学院王恩涌教授

精彩摘录:

“人文地理”最重要的是理论跟实际要结合起来,不要总讲一些抽象难理解的道理。

一切社会科学都类似,研究是想要预知未来,但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来说都是过去总结出来的,只能对未来发展作参考。

全文:http://llt.pku.edu.cn/?p=444 

 

 经济大潮中的中流砥柱——访城市与环境学院王缉慈教授

精彩摘录:

   国内首先从设施上来说就不太重视学术交流。盖了很多大楼,但很少开设教师之间互相交流的场所。各种会议太多太烂,但随意的、非正式的交流很不方便。

   有了国外最新的学科理论和实践经验,更要和中国本土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做好研究与教学工作。所以我不断地下工厂调研实践,包括下煤窑、去油田,一直到现在研究创意产业,我都要去企业和工厂。

全文:http://llt.pku.edu.cn/?p=1203 

 

l  医学部名师访谈

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韩济生院士谈医学教学

精彩摘录:

我觉得讲课应该尽量缩短刚开始时的陌生阶段,学生脸上笑眯眯的了,他们看着你讲着什么表示点头了,这个时候你讲的东西就象一滴一滴水滴在干旱的土地上一样,都吸收进去了。否则学生以一个个木讷的面孔对着教员,效果就会很差,而且直接影响以后对待这门课程学习的态度。

我希望每一堂课都能留下一点东西,甚至几十年都不忘的东西。而不要多多益善,讲得多,很快就都忘了。全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

全文:http://llt.pku.edu.cn/?p=56 

 

激发兴趣,传授思想-- 王夔院士谈他的教学经验与体会

精彩摘录:

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不只是讲课和带实验,而是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进步。有时,在讲课时还会突然萌发的一点想法,对科研可能有着很重要的价值。

现在学生都喜欢自己学,互助精神很少了。其实任何工作都一样,团队精神非常重要,可以说现在绝大多数突出成果的取得,都是良好协作的结果。

经历过的很多事情对自己的成长是起正面还是负面作用,有时候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

全文:http://llt.pku.edu.cn/?p=135 

 

l  体育教研部名师访谈

体育之美,心灵之爱——体育教研部喜勋先生访谈

精彩摘录:

体育就是要在增强体质的过程当中,培养出良好的品质,发展学生的固有素质,并能够达到自觉锻炼,从而终生锻炼。

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如果割裂开来教育,结果只能是什么都发展不好。

体育运动其实最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体育是忘我的活动,一到体育活动时,非常兴奋,人真实的本性,优点、缺点、思想、心理等问题在运动中很容易暴露出来,正是在这个时候最适合抓全面教育。

体育运动不是苦差使,也不是要人奉献牺牲的,是陶冶人的精神,让人享受健康快乐的人生,享受体育文化,成就一生事业的。

全文:http://llt.pku.edu.cn/?p=451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6636-312558.html

上一篇: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李中华教授谈国学教育(节选)
下一篇:《北大教学促进通讯》第十三期
收藏 IP: 124.205.76.*| 热度|

4 王季陶 王林平 王进 唐小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