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晔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昌晔

博文

我有一个梦想

已有 4250 次阅读 2015-3-25 06:4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的上一篇挂在科学网上否定玻尔兹曼方程(简称玻方程)的文章,似乎得到了不错的反应。但是我猜测,作为读者的你,即使被其中的一些道理所打动,也会产生一种很奇特的说不清的感觉。你可能会在潜意识中认为,像玻方程这样的经典方程,从确立以来经过了多年世界科学界和世界科学教育界的洗礼,如果被这么一篇轻轻飘飘的短文完全否定掉,那可真称得上匪夷所思了。与此相关,一些朋友曾建议我提出更多的证据,特别是实验论证过的证据。


我很理解这些想法,不过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论证工作需要由其他人士完成,这样才有公信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一直在消极等待中。


有时候我也觉得我有些过于被动,也一直在设法做些改变,最近的两篇文章包含了与实验更紧密关联的内容(见附加的英文文章)。其中一篇以多粒子与多粒子碰撞的几个情况为例给出了新的统计公式,方便任何人士在真实实验或计算机模拟实验中检验出玻方程和我的新公式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的区别。


如果你是一位对科学对追求科学真理有兴趣的读者,我在这里发出诚挚的呼吁,呼吁你给出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你不必是一个统计物理专家,也不必是一个与实验仪器、与计算机朝夕相伴的科学工作者,只要你读懂了其中的一些道理,觉得那些道理确实有深入的价值,就请你拿这个议题当作是你自己的议题,与你的朋友和同事讨论,把我的文章发给他们,把你的想法也告诉他们,如果你的朋友和同事再和其他人讨论,一定会使更多能做出正确判断并能完成实际验证的人士参与进来,或者你经过如此这般自己也变成一个能做出正确判断并能完成实际验证的人士。


这个议题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题目,它是关系到非平衡态统计物理是否需要重新定义重新发展的问题。以前,除了少数几个杰出的海外物理学家,中国人对相对论、量子理论、粒子物理、非线性科学、宇宙学、凝聚态物理等的发生发展能够做出基础贡献的机会实在不多。如果这次被无端的浪费掉,那真是没话讲。


其实,对这个议题的是非,许多人完全有能力来判断或部分判断的。中国人学过统计物理的人至少有几十万,从事基础物理研究,流体研究,化学研究,等离子体科学,生物生命研究,凝聚态科学,材料研究,星体天文宇宙科学,气象研究等等等领域(包括一些社会科学领域)的人士,与统计物理包括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的观念几乎天天打交道,都应该有参与和发言的权利。如果你能够早日进入这个议题,你非常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以玻方程为代表的统计理论里,个体动力学许多方面, 特别是那些相对不连续相对不典型的方面,是不进入统计程序的(简单地说是因为它们不可微)。在我提出的统计理论中,使用了路径积分方法来统计所有个体的各种贡献。如果用社会学领域里的现象来比拟,大体可以这么说,每个人的动向,不论大小,不论来自或去往那里,如果只用某种先验的统计平均来笼统的代表,我们就只能得到一些过于简单化因而不真实的结论。一个几乎被我们公认的现象是,在每一个真实事件的进程链条上都有一些个别人个别因素所造成的不可忽视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个世界才会如此丰富多彩,气象万千。


我也希望从事科学管理的人士,以及对科学发展有热心的其他各界人士能够介入,只要有意愿,都可以找到适当的形式做出特别的贡献。


附带英文文章如下:

(1)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partile-particle collisions

(2) On the validity of the Boltzmann equation

(3) Mathematical Investigation of Boltzmann collisional operator (该文首先见于arXiv:physics/0006038,2002年发表在意大利物理学会办的英文期刊Nuovo Cimento上)

collsions.pdfvalidity.pdf0006038v2.pdf


最后,我有一个梦想。如果中国某大学做出表示,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版一份学术特刊,名义上讨论统计物理和非线性科学发展,实际上号召各校莘莘学子,各界科技人士,以我的这三篇文章为靶子搞一次“大批判”,那将是以一次绝对有趣、绝对有益,风险可以忽略不计潜在意义可能巨大的另类的科学大实验。


补充:这个梦想当然有第二第三步。比如第二步,该大学就可以开统计物理和非线性科学学术会议,请各方人士来参加。第三步,还是大家来提意见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149-877026.html

上一篇:量子力学的百年争论---从科普到科学的思考(II)
下一篇:中国有一个残缺的科研体系
收藏 IP: 67.169.140.*| 热度|

4 姜咏江 李颖业 韦玉川 mz010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