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科学,独立思考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mluo0922 学习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从事生物医学工程

博文

美国SFN学术辩论进展:事实越辨越明,理论越论越清(3)针锋相对

已有 3213 次阅读 2014-8-5 15:49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经典理论, 现代物理, 学术辩论, 氢原子

在网络上公布个人的学术观点,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了解我对氢原子结构与光谱的看法,通过讨论、辩论、甚至是争议的方式,发现问题完善相关理论;或者发现重大的错误证伪,放弃自己的主张。


中国科学网大多数博主对于纯学术性的问题好像不太关心,大家的心思主要放在如何能获准项目资助、如何能发表文章,获得各种奖励上。我的专业性博客很少有人认真阅读,更不会花时间思考,因此讨论没有什么深度。


美国SFN的Speculation栏目是专门为个人观点、假说等设置的,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具有科学性的假说性观点,但非科学性的话题会被警告、加锁,甚至放入垃圾文件夹。因此每个议题都是围绕其科学性展开的,并且栏目按学科有专门的科学家主持讨论。讨论是专业性的,往往是非常激烈,并且是以符合事实与逻辑为基本原则,就事论是的讨论、争论相关科学问题。


我的氢原子结构与光谱的理论,按理说应该属于经典物理的范畴,无论是基本概念、定义和方法,没有超越之处。氢原子结构理论的思路是非常明确的,从因果以及逻辑的角度来考查是完整的,没有自相矛盾之处。因此,当我的第一个Thread(议题)在SFN发布后,文章的学术观点以及相关数学论证与推导,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讨论在一些科学基础问题上展开:


1、“原子湮灭”是一个悖论,是对经典物理理论的误解。

这个问题是我的学术观点的前提条件,SFN的物理学家看了我的论述后,很快确认,现在的“原子湮灭”的论证是不严密的,需要重新认识;

2、辐射的互相作用,氢原子基态的证明。

用位移电流的概念理解辐射场,并考虑完全自约束效应,解释氢原子中的电子和质子电磁辐射,以及对带电粒子的作用,得到力学稳态,解释氢原子在电磁辐射条件的自然基态,也很快得到认同;

3、基态轨道共振解释氢原子的线光谱

在我论文手稿中给出了,氢基态轨道共振的定态方程的建立,通过数学变换推导薛定谔方程以及量子假设的全过程,SFN以及其他的科学家至今也没有提出过异议


很显然我上面的论点得到承认,就意味着对量子力学粒子波粒二像的挑战与否定,争论的重点就转移到了一些经典理论可能不能解释的现象:


1、氢原子基态(l=0)角动量为什么为零?

答:经典轨道理论得出的基态角动量不为零,但l是薛定谔方程的解中的本征值,角动量只是一个称谓或取名,它是否就代表了物理意义的角动量,需要进一步研究。(没有反驳意见)

2、电子的衍射与干涉如何解释?

答:电子在产生衍射或干涉的条件下,与晶格粒子产生共振散射。(没有进一步反驳)

3、如何理解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2010年首次提出这个问题,当时我没有即时作答。(下篇博客将结出答案)


接下来是我对量子力学的反问,主要是揭示量子力学缺乏科学基础,必须抛弃。


1、按照物质波的观点,实验观测系与量子力学理论没有必然联系

由于电子与质子具有随机运动的特征,因此实验观测数据与量子力学中描述氢原子的坐标的关系存在随机性,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但至今未得到解释和答复

2、电子有效质量修正的依据是什么?

氢原子的能量应该在质心坐标系中描述,包括电子和质子运动两部分,并且是相加关系。作为经典轨道运动,电子有效质量修正是准确的,而且容易理解。但量子力学是无法说明的,首先的问题是电子与质子运动是相对于什么?为什么总体的运动可以用电子相对质子运动,用经典的电子有效质量修正,就可以代表两体的总和?到今没有答复

3、运动电荷周围有磁场,并取决运动速度?

没有答复

4、永磁体的磁性如何用量子力学来理解?

没有回答

5、电子在场中受到洛伦兹力作用作轨道运动,量子力学也是研究粒子在场中运动问题的,请对此实验事实进行解释?

作了简单的狡辩后,对追问拒绝回答。


最近,SFN上的物理学家Swansont发起了挑战,要求我用经典理论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与Zeeman效应。


我进行了详细的回答,并且也经贴在本网的博客中了,大家可以看看是否正确。


以上就是我在美国SFN上,与相关科学家进行讨论的情况,向大家作个小结。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78615-817211.html

上一篇:美国SFN学术辩论进展:事实越辨越明,理论越论越清(2)初试锋芒
下一篇:美国SFN学术辩论进展:(4)事实胜于雄辩
收藏 IP: 117.172.27.*| 热度|

6 曾新林 陈辉 杨正瓴 ybyb3929 ddsers gx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6: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