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科学,独立思考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mluo0922 学习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从事生物医学工程

博文

牛顿先生:为什么量子至今仍未得到解释?

已有 3397 次阅读 2017-5-30 11:03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经典理论上诺贝尔奖, 量子的解释

“牛顿爵士,您好!量子论已经提出一个多世纪了,但什么是量子?什么是物质波?什么是波函数?等等,涉及量子论基础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是为什么呢?”

牛顿:不是已经有近三十种关于物质波、波函数、量子力学的解释了,其中关于波函数纯几率波解释,已经写入教科书中了吗?难道你娃没看到?


“呵呵,莫生气嘛!纯几率波解释在2000年有关会议的表决中,只有5%的支持率,有被取代的可能,最近多世界解释发展比较猛”

牛顿:我到要看看,这群乌合之众,科学混混,会把物理学天空搞成什么样?


“牛大爷,你可不能这样讲,量子论的奠基人与众多创立者都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牛顿:他们还好意思领诺奖?诺贝尔知道了会无比愤怒滴!


“此话从何说起呢?”

牛顿:凭他们在那里不断的自我否定,就能看出,目前的理论是不成熟的,甚至只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看法!


“哦,有道理”

牛顿:在大众心目中,诺奖是至高无上的科学荣誉,颁发给一个没有被完全证实、存在严重争议的假设,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就是,诺奖对科学的导向具有极大的影响,诺奖获得者对科学发展有极大的话语权”

牛顿:如果诺奖的推荐权,评审权被错误的主流所控制,将会导致科学的灾难!


“哦,知道了。但牛顿先生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

牛顿:这个问题有必要回答吗?


“肯定要回答,因为量子得到解释,微观结构的奥秘就可能得到揭示”

牛顿: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还事实真相。高温物体热辐射,用能量均分和电偶极振动模型解释,出现困难,导致所谓的“紫外灾难”,只能表明这两种辐射模式不是高温物体热辐射的主要方式。更不能得出经典理论不能解释高温热辐射,因为物体有很多振动类型并没有考虑,例如电子轨道共振。虽然各种运动或振动都在发生,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振动会突显,成为主要方式。因此,在不同温度下,研究物体的热辐射,应当根据温度,物体结构层次的运动、振动等进行分析。分子热运动与振动;晶格振动,分子团族、纳米、基团,原子中的电子轨道,甚至原子核等的运动和振动,都是宏观物体内存在热运动形式。


“就是嘛,仅用两种失败的分析来否定经典理论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牛顿:其次,带电粒子加速运动导致的电磁辐射是没有解决的难题,用加速运动的电子会通过辐射不断损失能量,由此而得出核外电子作经典轨道运动会不稳定,得出“原子湮灭”的结论,在科学上是不严谨的。因为原子核也会辐射,并与电子的辐射会产生相互作用,甚至发生辐射耦合。


“是的,牛顿先生,要否定一个经大量事实验证了的理论,必须要进行全面充分的论证,才能给出结论”

牛顿:用错误的模型得出的结果来进行否定,只能说明相关科学家的幼稚;用不确定的未知来推断,只能得出不确定的结论,根本就不能作为“原子湮灭”的论据。

他们凭什么就认为经典理论解释不了原子结构,解释不了高温物体的热辐射!!!


“实在是太草率了,太逼屈您们了,对此,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来表达歉意!”

牛顿:幼稚、无知加轻狂,导致认识上出现了根本性偏差,自然规律具有因果逻辑必然性被否定。物质波、量子论就是这种错误思潮的产物。为了接受与理解它,要求我们否定并抛弃对自然真实性的固有看法。你说荒唐不荒唐?


“牛顿爵士,您老的意思是,物质波量子论得不到解释的根本原因在于,违背了自然规律具有因果逻辑必然性。”

牛顿:因为自然规律在相同的条件必然发生,是固有的、可重复的!是不是啊?


“但是,物质波、量子假设等等,被誉为最高智商天才级的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科学英雄,进入了科学神殿!”

牛顿:量子论的奠基人和创立者,最终是英雄还是狗雄,用事实来检验,让历史来评价吧!最后我不得不提醒诺奖委员会,相关奖项不要草率地颁发给一个存在严重争议,存在自相矛盾的假设性观点和理论。诺奖对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一旦颁发给错误的理论,对于科学发展来讲,可能是灾难性的。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经典物理学家们!)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78615-1057807.html

上一篇:【读书笔记】为往圣继绝学
下一篇:aLIGO结果:爱因斯坦会如何看!
收藏 IP: 218.17.166.*| 热度|

7 魏焱明 杨正瓴 叶苍 XY xiyouxiyou houzhenyu jlx196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