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hao6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hao612

博文

考题中的万千气象——中考语文科普类阅读分析之二物候的南北差异

已有 1964 次阅读 2023-6-14 09:33 |个人分类:考题中的万千气象|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上次跟大家聊了数值预报,认识了曾院士。今天将通过另一道考题聊一聊物候,认识气象界的另一位大牛——竺可桢先生。老规矩,先上考题:

物候的南北差异

竺可桢

     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在唐、宋时代,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往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诗人已可辨别这点差异,至于放逐到南岭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

     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许多亚热带植物如竹子、茶叶、杉木、柑橘等等只能在秦岭以南生长,间有例外,只限于一些受到适当地形的庇护而有良好小气候的地方。白居易于唐元和十年(815)从长安初到江西,作有《浔阳三题》诗并有序云:“庐山多桂树,湓浦多修竹,东林寺有白莲花,皆植物之贞劲秀异者……夫物以多为贱,故南方人不贵重之……予惜其不生于北土也,因赋三题以唁(怜悯、安慰)之。”其中《湓浦竹》诗云:“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热),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白居易是北方人,他看到南方竹如此普遍,便不免感到惊异。

     苏轼生长在四川眉山,是南方人,看惯竹子的,而且热爱竹子。青年时代进士及第后不久,于宋嘉祐七年(1062)到京北路(今陕西省)凤翔为通判,曾在宝鸡去四川路上咏《石鼻城》,诗中有“……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句。竹子确是南北物候不同很好的一个标志。

     秦岭是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热带的特征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为突出。而五岭以南即有此种景象,可于唐、宋诗人的吟咏中得之。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就是二月里正应该是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部分地区)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最普遍的常绿乔木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惑这是春天还是秋天?苏轼在惠州时,有《食荔枝二首》记惠州的物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又在《江月五首》诗的引言里说:“岭南气候不常,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判断标准)也。”温带植物如菊花、桂花在广州终年可开;但是即使在热带,原处地方植物的开花结果,仍然是有节奏的。苏轼在儋耳有诗云:“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相传阴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如今海南岛儋耳地方的物候未见记录,可能还是如此。1962年春分前一周,广州越秀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谢,而柳叶尚未抽青,在韶关、郴州一带,却正值桃红柳绿之时。可知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咏中,早已有记载。柳宗元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柳州梅雨在小春,即农历三月。杜甫《梅雨》诗:“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即成都(唐时曾作为“南京”)梅雨是在农历四月。苏轼《舶棹风》诗:“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作此诗时在浙江湖州一带,三时是夏至节后的15天,即江浙一带梅雨是在农历五月。现在我们知道,我国梅雨在春夏之交,确从南方渐渐地推进到长江流域。

     前面讲过,我国的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从世界范围来说,也一定是这样。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谈到物候的纬度差异、经度差异和高度差异,如果以物候的南北差异而论,须有商榷之处,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应用霍普金斯定律。以欧洲为例,据英国气象学会的长期观测,从最北苏格兰的阿贝丁到南英格兰的布里斯特耳,南北相距640公里,即6个纬度弱,11种花卉的开花期,南北迟早平均相差21天,即每一纬度相差3.7天。而且各种物候并不一致,如7月开花的桔梗,南北相差10天;而10月开花的常春藤,则相差至28天。由此可知南北花期,不但因地而异,而且因时季、月份而异。

     我国地处世界最大陆地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迁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殊;但到夏季,则又相差无几。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强,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盛花时,南北物候相差只有9天或10天,3月,南京平均温度尚比北京高3.6摄氏度,到4月则两地平均温度只差0.7摄氏度,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异各处不同,差异自必更为复杂。

    1.本文为事理性说明文,逻辑严密。阅读文章,将行文思路补充完整。(3分)

    点出说明对象,明确指出南北物候差异

                                                      

                                                      

                                                      

    → 因地和因时季、月份造成南北物候复杂性差异。

    

    2.文章第一段说:“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请结合第④段分析其“质的不同”的具体表现。(2分)

    3.大量引用古诗文是本文主要说明方法之一,请分析作者用意所在。(3分)

    4.简要分析第⑦段的语言特点。(3分)

 

这是2022年山东某地的中考真题。本文节选自竺可桢先生《物候学》一书中“物候学的定律”一节。该节共有四部分:物候的南北差异、物候的东西差异、物候的高下差异和物候的古今差异。考题即为“物候的南北差异”的删减版。下面逐题分析:

第一题

第一题依旧是考查考生的总结概括能力。第一段点明了南北物候有很大差异。原题已给出。

至于南北物候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二段从秦岭这一界山引出温带和亚热带的物候差异(举了若干例子),最后一句讲的是竹子在南方比较普遍。第三段紧承第二段,依旧讲竹子在南北物候差异中的指征作用。所以第三段跟第二段其实是在一个层次中的。

第四段第一句是一个过渡句,从秦岭引到南岭,开始讲南岭两侧,亚热带和热带的物候差异。如果觉得诗词读起来比较困难也没关系,只要抓住中原、长江流域、岭南三个地理位置即可,也就是说,南岭以南的物候跟以北(中原、长江流域)的物候差别很大。

第五段讲的是梅雨这个物候,主要是讲南方各地下梅雨的时间不同。那么它是否跟第四段在一个层次呢?本段中的三首诗词所涉及的时间,一个比一个晚,地点一个比一个靠北,所以这一段是想说梅雨的时间南北不同,存在由南往北的迁移。而第四段主要是从植物角度讲的物候,所以第五段注定是“自己单飞”,不能跟第三段划分为同一层次。

第六段最后一句是中心句:南北花期,不但因地而异,而且因时季、月份而异。 原题已给出。

综上所述,本文段落结构为:1//2、3//4//5//6、7。

第一题的答案是:秦岭南北两侧温带和亚热带的物候差异;南岭南北两侧亚热带和热带的物候差异;各地梅雨的时间不同(或者,梅雨的时间从南往北推移)。

第二题

讲清楚这道题需要费一番口舌,网上给出的答题指南是这样的:

【答题指南】根据第④段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内容分析可知,此诗表现了柳州二月时榕叶落尽的场景,表现出秋季物候特征,南岭以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二月表现的春季物候特征不同;根据《江月五首》引言的内容和苏轼在儋耳的诗分析可知,都表现出“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

但是,这个指南的后半部分是错误的。

不得不说,这道题出的水平非常高(比较刁钻),涉及诗词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该题考的正是上一题在对第四段段落大意概括时可以“跳读”的诗词。

本题让分析“质的不同”。注意,本题是让回答物候的不同而不是气候的不同。物候是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而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

第四段的前3句讲的是气候。从第4句开始便讲这种“四时皆夏,一雨成秋”的气候在植物方面的反应(通过诗词),这便是物候了。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本文采用了大量的地域对比,本段也不例外。

第一首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讲了春雨过后,榕叶落尽的情景。作者也就此跟中原的情景进行了对比,概括一下便是,二月中原地区正值桃李争春,位于岭南的柳州却出现了雨后百花尽、榕叶落的秋日情景。这是岭南和中原的物候对比。

苏轼的《食荔枝二首》,讲的是惠州地区四季如春,一年之中水果都很丰富的情景。《江月五首》的引子讲了岭南地区的菊花四季都可开放,跟菊花在重阳节开放的情况不同。那么,菊花在重阳节开放,作者指的是哪里的景色呢?是中原吗?还是长江流域呢?因为苏轼的词中提到了“江月”,最后一句提到了岭南跟长江流域的物候不同。接下来在儋耳写的诗,无论是诗中还是作者也都没提到对比的对象,这让人很费解。如果后面几句诗讲的是跟长江流域的对比,那就不符合题干(与中原的对比)了。那么,究竟如何呢?

我先来说结论,我认为这几首诗的对比对象都是中原的物候(而不是长江流域)。长江流域与岭南物候的对比结论仅仅是由1962年作者旅途中的观察得出的,而与诗词无关。【答题指南】中认为,《江月五首》引言的内容和苏轼在儋耳的诗,都表现出“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是错误的。

再来说一下上述结论的理由。(1)《江月五首》中的“江”,并不是长江。该诗的引子全文如下:

岭南气候不常。吾尝曰: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今岁九月,残暑方退,既望之后,月出愈迟。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杜子美云:「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此殆古今绝唱也。因其句作五首,仍以「残夜水明楼」为韵。

合江楼、丰湖、栖禅寺、罗浮道院……这些都是广东惠州的建筑,合江楼在今广东惠阳县城外,东江西江合流处。也就是说,这里的江指的是东江、西江而不是长江。综上,这首诗的创作地点是惠州而不在长江流域。

(2)作者所举1962年的例子,入选考题时略有删减。原文如下:

1962年春分前一周,作者之一由广州经京汉路到北京,那时广州越秀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谢,而柳叶却未抽青。但在韶关、郴州一带,正值桃红柳绿之时。可知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竺可桢全集 第四卷》)

由此看来,这是作者在由南向北途中的所见所闻,因为广州属于岭南而郴州属于长江流域,所以这几句是岭南跟长江流域的物候对比。我觉得,命题人应该是为了增加题目的难度,故意对此进行了删减,让大家误以为从《江月五首》一直到1962年的例子都是为了支撑“岭南物候与长江流域先后相差”这一观点的。估计有不少考生入坑。不过,好在题目的分值不大。

综上,第二题的答案是:

二月中原地区正值桃李争春,位于岭南的柳州却出现了雨后百花尽、榕叶落的秋日情景;南岭以南很多植物(芦橘、杨梅、菊花、木锦等)的物候与中原地区不同。

第三题

这道题考的是说明方法,相对比较简单。诗文的引用属于引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从诗文角度来讲,诗歌的引用,增强了文化气息,增强了美感。

第四题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如前所述,本文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作比较,第七段也是如此。此外,文中还有不少数字,跟前面几段的“诗词风”有明显区别,体现了表达的准确性。

故而,本题的答案是:第七段大量运用数字和程度副词,如,相差7度强、只差0.7摄氏度等,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科学性。运用对比手法,对北京与南京纬度、气温、花期等进行了比较,增强了文章的严谨性。

 

总之,考题设问合理,各题之间不重复,难易结合,体现了很高的命题水准。《物候学》是竺老和宛老(宛敏谓)的扛鼎之作,思路清晰,语言简练。选文涉及了地理位置、气候、生物、文学(诗词)等方方面面,对考生而言,具有较大的难度。这也凸显了平时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答题指南】第⑦段大量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强,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将“北京、南京”之间三四月间的桃李开花时间进行了对比,明确地列举了相差的具体维度为“7度强”和相差的具体时间“19天”,都使文章说明语言准确直接,从而增强文章的严谨性;第⑦段还运用准确的程度副词,如“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一句中的“几乎”一词,表明了也不是完全相等,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文本第⑦段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第⑦段说明语言严谨科学,直白明了,运用“19天”“3.6摄氏度”等具体数据,“几乎”“简单”等程度副词,加强说明的准确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39196-1391717.html

上一篇:考题中的万千气象——中考语文科普类阅读分析之一数值天气预报
下一篇:考题中的万千气象——中考语文科普类阅读分析之三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收藏 IP: 110.249.163.*|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